标签:
少年派电影影评文化 |
分类: 杂文 |
http://s9/mw690/49ff92b4gd027fbfd7a48&690[原]" TITLE="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也说说自己的感想。不过,我既没看原版小说,也不知道导演拍这部戏的任何构思,所有想法都从观影而来,也属“补缺”和“投射”。
电影开始时,相信科学的父亲要求孩子不能同时信三个宗教,说:“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其实又拜佛又拜关公还拜基督的人很多啊,我身边就有。拜一拜心中得个安稳,能算什么都没信吗?父亲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基督教不会让信徒同时信另一种宗教,伊斯兰教应该也不允许吧,印度教不知行不行。派是印度人,也许整部电影是以印度教为意识背景构思的。但我只了解佛教,不了解印度教,不清楚信印度教的人是什么心态。
动物和人,动物园和人类社会,是电影贯穿前后的两个意象。导演在用不同动物象征人类心灵的不同方面?比如斑马象征身体,猩猩象征理智等等?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两种生活环境。习惯于人类社会的我们,如果被扔进纯动物的“原始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哪些需求会消失,哪些需求会保留?
故事的主体部分发生在海上,只有派一个人,脱离人类文化环境,与四只动物为伍。而这些动物都是动物,不通人性,不会给派任何温存的感受。派在海上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道德原则,一切为了生存。当暴风雨中电闪雷鸣的时候,他为天地之大美倾倒狂喜,突然发现可能会打死他的老虎时,又祈求上天不要打雷。
四只动物虽然死了三只,但都不是派杀的。派没有杀作为主体出现的动物,这体现出他的善良吗?但他杀了许多作为背景出现的鱼。
派第一次杀鱼时请求上天宽恕。然后,他杀了很多鱼。我没有觉得他残忍,因为鱼在电影里是背景,而且主角需要它们才能活下来。我们需要主角活下来。
老虎这个形象和美国动画片里的动物形象大不一样。《狮子王》里的狮子,《冰河世纪》里的大象、老虎等都是人格化的动物,都是人的文化意念的体现,“人性的,太人性的”!但这里面的孟加拉虎一直都是动物,从一开始父亲用羊作示范的教导,到最后它头也不回地离去,都强调出它是动物,没有一点人性。即使被驯服,也不是因为通人性。派说:“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动物就是动物,为什么非得让它通人性才觉得可爱?
最有意味的是派救老虎和养老虎,为的是有个伴,为的是维持一种恐惧,成为自己活下去的力量。人不想生活在恐惧中,即使在稳定的人类社会中,人还会受到失业、破产、病痛、死亡、被周围人嘲笑轻视、被爱人抛弃等恐惧的威胁,总想摆脱这一切恐惧,生活在绝对安全的幸福中。没有恐惧,人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吗?恐惧是人类活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吗?派可以让老虎淹死,可以让它饿死。我看到这里时也为派着急——不要救它、不要救它!但按电影的发展,派不救老虎,自己也不可能在茫茫大海中活下来。生活不能没有恐惧,我们要和恐惧周旋,但不要消灭恐惧,永远要和恐惧共存?这使我对佛教“无挂碍故,无有恐惧”的人生理想产生了怀疑。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恐惧!这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人生意义吗?
http://s11/mw690/49ff92b4gd0281bea743a&690[原]" TITLE="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可当电影中的作家问中年派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派的回答是:“发生了就发生了,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这是不是一个充满印度文化意味的回答?
理性主义者总要从一则故事中寻找出能指导其他人生场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但不同的场景能共用一个准则吗?我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以我会总结出上面的人生意义。但派说不要这么做。我特别看重这句话,虽然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总结。
那个食人岛是真实存在的吗?它似乎是一个漂浮的岛。这个岛除了派和老虎,没有第二个活着的人见过。中间的水坑,与大海相通,白天是可以救人的淡水,夜里变成杀人的酸水,可能吗?树会吃人,怎么吃?像食蝇草一样,活生生地把人抓起来吃,还是人被酸水杀死后,像肥料一样慢慢吸收“吃掉”?电影里没有明确说。反正这是一个没有第三者见过、相当不合科学规律的岛。那它真的存在吗?还是派的幻想?电影里还有很多被置疑的细节——香蕉会漂吗?食人岛怎么可能是一个平躺女性的造型?可是,不合科学,没有第三者见过,无法用理性证实的东西就一定不存在吗?这是导演故意留下的悬疑,然后告诉我们,保险公司不愿相信,所以日本调查员要派改一个故事版本。因为保险公司需要遵从理性原则。
看动物版本时,我心中反复出现的声音是:恐惧、坚持、生存;听人类版本时,我的感受是:厨师邪恶、水手悲惨、母亲正义,以及恐惧、生存。邪恶、悲惨、正义都是道德意识,是文化产物。两个版本的对比,让我能去掉一些人类文化的东西,体会更原始的动物状态。
两个版本哪个为真?我不想论证这个问题。我只知道,如果只有动物版本,整部电影就会变为普通的冒险猎奇故事,在看惯了好莱坞猎奇片的我们眼里,只能保有三天谈资的价值。最让人困惑、最有张力的,是两个版本的不一致。如果导演站出来,说其中一个是真的,这种困惑、这种张力顿时消失,电影的点睛之笔也随之烟消云散。
所以,关键不在于哪个版本为真,而在于,你为什么会因此困惑?为什么不能安于这种没有答案的答案?为什么需要别人告诉你,或者自己论证出哪个是真的?为什么需要确定的人生意义?为什么不敢和困惑、恐惧共存、周旋?
我的体会是,这部电影用一个不理性的故事,给沉溺于理性中的观众一个冲击。当你在用自己的心态解读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你的心态正是理性的心态?
附:2013年2月,李安因这部电影得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后,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据说是李安说的:“太精明的人有时候做不成事情,是因为他们不再把幻想当真。那只虎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是我幻想出来的,因为比老虎更可怕的是海上的绝望。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它给我们危险,它给我们不安,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警觉,才激发你全部的生命力与之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