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 [原]
(2012-04-19 20:57:54)
标签:
老子五色五音五味艺术灵感教育 |
分类: 《老子》我读 |
“五色令人目盲”,黑、青、红、白、黄,五种颜色看多了眼睛就会瞎,是这样吗?“五音令人耳聋”,宫、商、角、征、羽,也就是简谱中的1、2、3、5、6,扩展开来泛指音乐,听多了会让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酸、甜、苦、辣、咸,吃多了让人辨不出滋味。这三句话,字面上可以这样解释,但在生活体验中,说得通吗?
吃多了就会没感觉了
不知你有没有试过天天顿顿吃酒席,大鱼大肉海参鲍鱼的,第一顿觉得丰盛美味好吃,兴奋无比。第二顿仍然如此,第三顿,第二天、第三天……不出三天就会腻了、麻木了、厌烦了,反而怀念起咸菜白粥家常便饭。浓郁丰盛的食物会迅速消减你的食欲和味觉感受力。
越是浓郁激烈的,越容易麻木生厌,饮食如此,音乐亦如此。摇滚重金属之类的让人兴奋,也让人麻木。清淡柔和、细水长流才是长久清醒之计。
说到清淡,我又想起了饮食。中国八大菜系:粤、川、湘、鲁、苏、浙、徽、闽,川、湘菜辣味浓烈,极具特色,但不论鸡、鸭、鱼、肉,都是一样的辣,食材的味道被强烈的麻辣、剁椒盖住,吃什么都是吃那个辣。而清淡的粤菜讲究原汁原味,鱼是清蒸,吃鱼的鲜嫩;虾是白灼,开水轻烫,以不加任何佐料的吃法为最上乘;菜是清炒,品尝其原本之色、香、味,绝不喧宾夺主,以调料的味道掩盖食材。粤菜在八大菜系中属上乘品味。
饮食的最高境界当是吃什么就品什么。现代人似乎已经不知道纯然的稻米之香、小麦之香了,因为我们生活好了,已经不再会吃白饭、啃馒头,总要配以各色菜式,油、盐、酱、醋,煎、炒、煮、炸混合一起,彻底与自然物之品味隔绝。
概念与文明的狭隘
其实自然界并无五色、五音、五味之分,这都是人类文明的归纳,自然界的色、音、味是无限丰富的。道家推崇自然。如果把五色、五音、五味理解为人类文明的狭隘规范,这规范造就了无数文明产物的同时,却大大限制了人们的感受力,对五色、五音、五味之外的世界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只知文化,不觉自然,对没有纳入文化的自然世界又盲又聋,五官六觉形同虚设。
在文明的教育下,我们只能看到被文化定义了的颜色,只能看到一面红墙,却看不到随着光线的变化,“红墙”呈现出的千变万化没有被文化定义的微妙色彩。秋天满地落叶,我们只会给一个黄色枯叶的泛泛概括,却不见那偏绿的黄,偏红的黄,偏褐的黄,偏蓝的黄……那么多完全无法用词语标记的黄或根本不是黄。只见文明标记出来的“五色”,不觉自然而然的无限色,不是“目盲”又是什么?也许这不是生理上的眼盲,而是被文明束缚了的精神上的心盲。
听觉又何尝不会心聋?你能听见音乐声,能听见说话声、汽车声,但你听过血液在你身体里流动的声音吗?听过树叶落地的声音吗?听过雨水在下水道中跌落发出的通透清纯的,比任何高保真音响都要美妙的声音吗?风吹树林,我们只会用“唦唦声”、“ 哗啦哗啦声”描述,单调的词语会造就单调的感受,我们的耳朵已经无法摆脱文化的塑造,发挥它天然的功能了,这难道不是“五音”——文明的概念——让人失去耳朵的天然感受力,让人耳聋吗?
我们总在歌颂文明,传承文明,却没有意识到文明造成的限制。我们陶醉于文明的进步,却没有察觉文明造成的退步。道家反文明,提倡返璞归真,却被我们肤浅地指责为消极、保守,正是自然之心已盲已麻木已死的体现啊!
我不想简单地反文明,也不想盲目地接受文明。今天,在文明渗透、控制一切的时代,为自然之心保留一点空间,当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你的灵感来源有多大范围
延伸一个话题:作为学艺术的学生,你的灵感来源有多大范围呢?是仅限于文明领域,还是拓展到天地之间?
何谓文明领域?何谓天地之间?
以学书法为例。如果你整天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手上临的,都是前辈大师经典之作,那你的感受范围、灵感来源显然局限在文明领域。当然,能品味出经典之作的奥妙已经相当不错了,更多人嘴上附庸风雅称赞大师,心里实在茫然,不知大师大在哪里——除了名声很大。
不过,大师可师,难道非大师就不可师吗?被公认者为大师。公认即公众之品味。你的灵感若仅限于大师,是否有偏狭之圉?只知被社会推崇者之精华,不识被大众遗弃者之美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论大师非大师,皆可为师。能做到这一层,已非一般学生了。
世人皆以大师为师,大师又以何者为师?大师之前谁为大师?被大师支撑起来的各个领域,必有领域之外的灵感来源。
唐代草书大师张旭,以前辈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为师。但若仅限于此,难成大师,必有非师之师,才能超越。张旭说:“开始时,我看见公主与挑夫争着过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
什么时候,你看到马路上人车拥堵秩序混乱争先恐后,不再人云亦云大发牢骚,而是看得如痴如醉悟出构图妙法。什么时候,你不小心割破手指血流满地,不再手忙脚乱止血疗伤,而是凝视血迹出神入化感受色彩神韵。此时,美院已经容不下你了,你已超出文明领域,进入天地自然之间,已经没有哪个固定的人能成为你的老师了,也没有哪个人、哪个物不是你的老师了。
唐朝的韩愈对张旭的评论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送高闲上人序》)哇呜!对张旭来说,天地间何物不是灵感的源泉,何处没有灵感的启迪?
当你的灵感来源能越出文明领域,徜徉于天地自然之间,回过头再看圉于文明规范中的芸芸众生或莘莘学子,就会明白为什么老子会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