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2010-01-02 00:25:37)
标签:

旅游

符号学

文化

哲学

分类: 哲学

一、容易与对象分离的戏谑文化

 http://s2/bmiddle/49ff92b4g7c2ea0125021&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一帮老师去武夷山玩,其中一个项目是九曲溪漂流。

导游说,这是“老人漂”,不是“青年漂”。水流平缓,大竹筏子,六个游客坐在六把竹椅上,前后各一个船工,悠悠地往前漂,不像一般漂流坐橡皮筏,在激流中上窜下跳东碰西撞,溅得浑身湿透那么刺激。

不够刺激,那重点应该是欣赏两岸的美景啦。

的确是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可都是百米左右的小山,奇特秀美吗?我不觉得,普普通通而已。“老人漂”嘛,要求那么多干嘛,全当放松心情来了。

船工说话了,指着前方一座小山包说:“你们知道那叫什么山吗?”我心想:小山,或者萧山、啸山、潇山、包包山什么的。http://s7/bmiddle/49ff92b4g7c2ee5e96926&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看见上面的三块石头没有,像不像笔架?那是笔架山。”

呵呵,我已经很习惯这种“古典”命名法了,一点不稀奇。

“不过,有人说那是‘第三者插足’,你们看两边两个谈得多好,中间那个却活生生地插了进来……”

哈,大家笑了。

“还有人说,那是‘三个代表’。”

哈哈哈,大家真的笑了。

以形附会,为这山那水命名、演绎,没话找话,是当代中国旅游文化最泛滥的思路。不过,别的地方都为一个景点取一个名字编一段瞎话,这里却能取三个名字编三段瞎话,出乎意料,想象力丰富,牛!

船工见大家情绪起来了,继续说:“旅游一定要找导游的,‘旅游旅游,不找导游,纯属瞎游’!”他不但能吹,还不少顺口溜!大家又笑了。

上竹筏的时候,导游曾叮嘱:“这里的船工是收小费的,建议每位游客给他们十块钱。当然不给也可以。”

我们问:“不给会怎样?中途把我们翻水里吗?”

“那倒不会。给,他们开心,一路会多说一些;不给,可能少说一些。”

当时还真不理解“多说”“少说”的区别。但大家还是给了。

回头看看那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笔架山”、“第三者插足”、“三个代表”,突然觉得生动活泼起来。如果不是船工的“点睛”演绎,如果他只说一句“笔架山”,怎会多看它一眼?顺水就漂过去了!

我意识到“多说”的价值了。大家也意识到了,于是见什么都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看他能编出什么胡说八道。http://s8/bmiddle/49ff92b4g7c2f0fe7a697&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船工还真不负众望!

又迎来一座小山,船工仍以问句开头:“你们看那像什么?”

 实在想不出像什么,大家眼巴巴地瞪着他。

“像不像一头大象?一路顺下来的斜坡就是象鼻子啊。”

呵呵,勉强可以作此解释。

“你们知道它是公象还是母象吗?”

这都能看出来?

“是公象。”

凭什么是公的?

“看到头顶上的绿树没有?那是绿帽子啊!”

哈哈哈,我们又笑了。戴绿帽子的肯定是公的啦。

没完,他还有得说,“给他戴绿帽子的母象在哪里呢?在山那边,一会儿大家才能看见。为什么母象会跑山那边呢?因为她跟别人鬼混,不能让老公看见啊。”

哈哈哈哈……

编瞎话对方会产生疑问。不但要把已产生的疑问给圆了,还能主动把没产生的疑问提出来也圆了,就到高境界了,虽然瞎话还是瞎话。

我们被骗得很开心!

http://s13/bmiddle/49ff92b4g7c2f358933dc&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看到岸边石头上好多小圆洞,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圆洞?”

船工给我们看他的竹篙,头部套了一个一指粗的小铁棍。所有船工的竹篙都这样,长年累月撑那些石头,就撑出一个个小圆洞。总算说句实在话了。可转脸他又不正经了,“你们是幸福的人啊,你们吃饱了坐着。我们呢?吃饱了撑着,这些圆洞就是证明。”

反正,在这条溪流上,没有你问得出他答不上的景物。

一座直上直下的陡峭石峰靠近了。他说:“这是纽约的世贸中心!”

我们齐声反驳:“不像!”

http://s12/bmiddle/49ff92b4g7c2f24b6fceb&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他一点不尴尬,接过话茬,“是啊,我也觉得有问题,世贸中心不是被拉登撞塌了吗?怎么可能还竖在这儿呢?转到这个角度你再看,哈,不是世贸中心,而是中国的金茂大厦!只有中国才能永远屹立不倒!”

哇,他还能把民族自豪感给抒情进来呢!

到终点时,岸边赫然立着一棵大松树。船工又来劲了,“黄山有迎客松,武夷山有送客松。看到送客松,我们愉快的旅程就到终点了,我们就要分手了……”

树后丛林里隐约有面墙,像庙。我问:“后面有座庙?”

“那是尼姑庵。”

“在这等热闹的地方建庵,她们能安下心吗?她们都做什么?”

“安不下心!她们白天读经书,晚上写情书,夜里找情夫。”

又一串顺口溜!不问了,不知他还会如何亵渎人家呢!

一路上船工的说法很多,这里的记录不过十之一二。

还以为就我们的船工能吹,和其他竹筏上的老师一对口供,才发现所有船工都是如此一套套一串串的风格,统一培训出来的。

 

九曲溪“老人漂”的快乐,是靠船工们的嘴巴吹出来的。掏10块钱小费还真值。

http://s12/bmiddle/49ff92b4g7c2f40edf0bb&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二、不易与对象分离的严肃文化

 

船工们的说辞可以称为旅游文化,我们都知道是瞎编的,不会当真。

细想一下发现,如果我们自己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能平平淡淡无甚惊奇。经船工的一番天花乱坠,什么“三个代表”、“公象”、“母象”、“世贸”、“金茂”、“送客松”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有趣了,热情才起来了。我们游山玩水,到底想看什么?真山真水?还是人们加在山水上的有厘头无厘头的意象?我们到底会被什么打动?真山真水?还是加在上面的文化说辞?趣味来自于哪里?物体本身?还是文化意象?

我突然能区分物体和覆盖在物体之上的文化意象了。

“第三者插足”、“公象”、“母象”是旅游文化意象,戏谑玩笑,因为“不真”,所以很容易剥掉。

剩下的是什么呢?是山、水、树木……这些难道不是意象吗?应该也是,是生活常识的文化意象,也可以剥掉。但不容易做到,因为这些概念是认真严肃的,我们认为这是真的。所谓“真的”,就是把意象和物体本身等同了。如果我把“公象”和那座山等同,你会笑我笨蛋,显然不是一回事。可你把“山”和那个被称之为“山”的对象等同,难道就不是笨蛋吗?

问题是,如果把“山”的意象或概念,从被称之为“山”的那个物体上剥离,还剩下什么呢?剩下沙、土、石,体积、重量、颜色?这也是意象或概念,仍然可以剥离抛弃。还剩下什么?物体?还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抛弃。把所有加在上面的文化意象剥离之后,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无法说了,只能用手一指——它!

把人类创造出来的不属于它的文化覆盖剥离抛弃后,那个它身上其实什么都没有少,它还是它,一点没变,还在那里。http://s10/bmiddle/49ff92b4g7c2f482e90a9&690&690[原]" TITLE="武夷山:漂流在文化里 [原]" />

可我们还想问:它是什么?不说出它是“什么”,人们心里不舒服!

注意,所有能放在“什么”位置上的东西,都是人类文化意象,都可以去除。它,不需要用“什么”去解释,它就是它,什么都不是。

符号论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是文化的动物,看来不假。因为我们不能容忍“什么”的位置空着,不能面对单纯直接的“它”。人不能活在真实当中,只能活在文化当中。虽然我们时刻被一切的“它”包围着,但感受不到它,我们感受到的都是文化,是树、山、水或公象、母象。我们不能面对真实,只能沉浸于文化,因为真实什么都不是,没有意义,而我们需要意义。

如果你把“真实”认定为是“它”自身,可要小心了,你已经进入无语言、无意义的世界,你很可能会茫然、焦虑、发疯,会迫不及待地逃回文化世界里来。

于是,回到文化怀抱中的你,请不要笑话我们这帮老师的没文化,居然会满足于一位船工的海吹胡侃。我们不是没有文化,而是太有文化,太依赖、太沉溺于文化了!

文化就像事物的外衣,我们只能认识、欣赏穿着外衣的事物,无法感受全裸的事物本身。

我们可以沉浸在戏谑玩笑的浅层次文化中,比如船工编的那些东西。

也可以沉浸在经济文化中,比如那些小灌木是大红袍茶树,很值钱的;这片开阔地可以建一座别墅,在青山绿水中间……

还可以沉浸在科学常识文化中,这是山那是水,都在蓝天白云下……

体会抽象深奥的哲学文化也可以,这是物质,那是变化,变化是有规律的……

当然还有文学艺术的文化,看着溪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人类生活需要的知识、技术、意义、价值感、安全感、乐趣、痛苦等都来源于文化,对应着科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门类。我们以为是事物本身带来意义和价值,其实不是,只有文化能给予我们意义和价值。就像我们这帮老师,是船工编造的旅游文化让我们开心,而不是山山水水。不对,不能说“山山水水”,只能用手指着周围,它、它、它们。那些没有文化包裹的“它们”,我们不感兴趣,因为我们根本感受不到它们。

在心中,试着把文化与文化覆盖的对象分开。

明白这一点,你就可以开始学中国的禅宗或西方的符号哲学了。
 
三、一段符号学的摘录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人在理论领域中的这种状况同样也表现在实践领域中。即使在实践领域,人也并不生活在一个铁板事实的世界之中,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想与醒悟、空想与梦境之中。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

(《人论》P33-34,[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