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理学中有参照系,数学中有坐标系,我们统称其为参照系吧。
没有参照系,孤零零地面对一个事物,甚至连位置、大小、运动、方向、重量等这些最基本的属性都无从判断,更不要说其他更丰富复杂的特征了。
参照系的实质是:人们只能从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或者说和背景的关系中认识事物。脱离关系的事物,没有背景的单独的事物,就什么都不是。同一事物,其背景变换了,它的性质就变了,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了。
即,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一切判断、一切意义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才成立。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随着参照系的转换,好坏、善恶、美丑等意义都会转换。所以,在做好坏判断之前,心中先要想清楚,我是在什么参照系中下如此判断的。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学会如此清晰的思考。所以,绝大多数人都缺乏教养。
理解相对性,能够从参照系的转换中理解事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基本特征。教养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知识、表现了多少礼节、掌握了多少技能,而在于你能否把知识、礼节、技能运用在合适的位置。
二
有一位丈夫,总是把餐桌上好吃的东西夹给妻子,说“这个好吃,那个有营养”。但他没有意识到,他说好吃的只是他认为好吃的,不是他妻子认为好吃的。他只会以自己的口味为参照系,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口味可能与他不同。正因为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参照系,不可能明白相对性,认为食物好吃是因为它本身好吃,所有的人都会认为它好吃。长期如此,当妻子提出抗议时,他委曲,他发脾气:为什么我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了,你还不满意呢?妻子对他的评价是:不理解别人,自我中心,不成熟。
什么时候他才能学会按妻子的喜好给妻子夹菜呢?除非他能超越自己,意识到除自己之外,还有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参照系。实现这个飞越不容易!
自我中心的人是只以自己的需求为参照系的人,而且还不自知。只有一个参照系的人总以为事物的意义为事物自身所具有,不知道意义来源于关系,不懂得相对性原理,是绝对主义者。别人会觉得他狭隘、死板、固执、不成熟,他却觉得自己委曲、好心不得好报、失败,进而发脾气、痛苦、自卑或狂妄。这就是缺乏教养,虽然这位丈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绅士很懂礼貌。
以家庭为中心、民族为中心、国家为中心、人类为中心者实质上和以自我为中心者没什么不同,都是绝对主义者。
三
画家作画的时候有两个常见姿势:一是俯身靠近画面画细节,二是仰身远离画面看整体大关系。会画画的人都知道,细节画得好不好,一块颜色用得漂亮不漂亮,不取决于细节本身,而取决于它和画面的整体关系。
不妨把画面的细节看成是孤立的事物,把整幅画看成是参照系。于是,我们可以从画家那里借鉴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靠近研究细节,离远审视关系——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参照系里的。可惜,太多人都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含义了!
比如,汽车,作为代步的工具,是不是好东西?
一般人都会回答,方便快捷,当然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公路系统、加油系统、维修系统、生产系统,没有这诸多系统构成的参照背景,开车还会方便快捷吗?送一部法拉利给只有羊肠小道的山村人家,除了能摆在院子里当一座昂贵的雕塑(如果山村人家具有把它当雕塑欣赏的精神背景的话),其实用功能还不如一辆手推车呢;如果放在大气污染、全球暖化的背景上,汽车就是元凶之一;如果放在技术进步是道德坠落原因(中国的老子和法国的卢梭均持此观点)的背景上,汽车就是人类痛苦的象征。
此时,你还能根据汽车本身,不考虑它和背景的关系,断定它是好还是坏吗?
不但要理解事物本身,还要理解产生这种理解的参照背景,进而还能理解产生不同理解的不同参照背景,一个人的知识才叫完善,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以及灵活适应能力的人。
四
如何才能提高教养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丰富的生活经验,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社会,最好是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不对,不是接触,而是接纳,接纳相互对立的观点与风俗习惯。有的人接触的东西不少,但对异己者,用变态、落后、错误等评价一概否认与排斥,终究无法跳出单一参照系的狭隘窠臼。
而在课堂学习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历史,比如哲学史。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哲学的历史,都是五花八门各种观念派别争论不休的历史,那到底哪个哲学家、哪个派别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不,不要用正确与错误的标准衡量哲学流派,否则将失去哲学史的意义。每个哲学家、每个哲学流派提供给我们的是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本身,即不同的参照系。哲学家是创造观念、创造参照系的人,他们之间的争吵不休,只表明各自的参照系不同,为我们打开了不同的观察世界、评价事物的窗口,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应该细心体会每一个体系带给你的崭新体验和意义,扩大自己的视野,超越自我中心,而不要用正确与错误、喜欢或不喜欢排斥不同于自己的参照系。
希腊哲学家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我倒觉得,哲学史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只接受一个流派的哲学观点,不可能锻炼对参照系的理解力。只有从感受和接纳诸多相互对立的参照系,才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哲学史是让人往后退,从更宽阔的背景中理解一个事物意义。
这是我给研究生讲了七年中西哲学史后得到的体会。下个学年,开始新一轮哲学史课程的时候,我讲解的第一个概念,将是这个“参照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