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辅与梁辰鱼
(2012-08-06 08:23:54)
标签:
杂谈 |
魏良辅与梁辰鱼
魏良辅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他为何寓居太仓南码头,频繁活动于昆山等地,史料无记载,看来与他善昆腔并有一定声誉有关。他是一位民间乐工曲师,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前往昆曲发源地是明智的选择。据李开光《词谑》记载,魏良辅还能兼医。但由于在昆曲界名声太大,他的医术很容易被忽略了。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吴中(苏州府、昆山、太仓等)一带,市镇繁荣,生活富庶,民间文艺发达,官宦、文人、富商云集,学曲、品曲的风气很盛。魏良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改良昆山腔。史学家把他比喻成一座分水岭,在他之前,昆山腔仅仅局限于清唱,而从他开始,引入了伴奏,使得本来婉转流丽、逶迤动人的昆山腔,彻底改变了南曲不用管、弦乐伴奏的“干唱”方式,更加声情并茂,以旺盛的生命力征服了无数观众,一跃而为诸曲之首。
因为改革昆山腔的诸多成就,魏良辅被尊为“立昆之宗”,名声大振,随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其中最有成就的,当数 昆山人梁辰鱼。比魏良辅年轻十八岁的梁辰鱼是阳澄湖畔巴城人,居住在县城石幢弄,与居住在片玉坊(今南街)的文人张大复是近邻。他刻苦研习,“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音,声出金石”。当时,梁辰鱼与曲师郑思笠、唐小虞、陈梅泉等人精研音理,致力于昆山腔新声的完善和推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考订元剧,自翻新调”,继承魏良辅以字声行腔的方法,使昆腔舒缓缅邈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浣纱记》积累了丰富的作曲经验。以昆山腔演唱的《浣纱记》与同时期昆山腔传奇本《狮吼记》(汪廷讷)、《红拂记》(张凤翼)、《玉簪记》(高濂)等的上演,使昆山腔新声走上剧坛,迅速发展成戏曲的一个剧种。
梁辰鱼祖籍河南,他的先祖在元代时担任昆山知州,全家才迁移到昆山。父梁介为平阳训导,“以文行显”。到了梁辰鱼这一辈,家境已每况愈下。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好谈兵习武而不屑于仕途经济,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才子。他身材魁梧,碧眼虬髯,性格豪放,甚至落拓不羁,引吭高歌时声若金石。但也有诗名,并且写得一手好行草。嘉靖三十二年,年逾四十的梁辰鱼才被聘为浙江总督胡宗宪的书记。刚想为抗倭出谋献策,实现自己多年来所怀的立功报国夙愿,胡宗宪被劾逮问,总督府因之撤销,梁辰鱼从此回到乡里,悉心研习昆山腔。当时的尚书王世贞、大将军戚继光专程前往他家拜访,他竟然在楼船箫鼓中仰天长啸,旁若无人。
梁辰鱼迷恋昆山腔,放浪形骸,别的什么都可以丢到一旁。不管是谁,只要肯学,他都亲自教唱,因此江浙一带的许多优伶倡女都愿意拜他为师,以至于“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很多喜欢演唱昆山腔的人,见不到他,总觉得有不祥之感。民间传说,梁辰鱼善于做风筝,并且在风筝上彩绘了一只凤凰,放上天空后,有许多鸟儿纷纷前来追逐,使看到的人十分惊讶。
梁辰鱼所作散曲《江东白苎》和传奇《浣纱记》,传播很广,乃至形成了以梁辰鱼为首的“昆山派”。它是昆剧史上的第一个创作流派,特点是曲调精审,文辞典丽。“昆山派”成员以昆山本地人为主,也有一些受梁辰鱼影响的外地剧作家,例如苏州张凤翼等。
在某种意义上说,梁辰鱼对昆曲的贡献,是超过老师魏良辅的,尽管他没有“曲圣”的尊称。
作者:陈 益 来源:昆山日报网
作者:陈 益 来源:昆山日报网
魏良辅与梁辰鱼
《昆山曲坛“连续剧”》之十二:
丰厚的昆山传统文化———昆曲的创始人是谁?
昆曲的创始人,其实是一个群体。
绰墩山,既是一处5000年前人工堆筑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是唐代名伶黄番绰的魂归之地。黄番绰作为一位很有名气的宫廷艺人,常与诗人兼演员张野狐搭档演出。他谈吐机智幽默,甚至敢于跟皇帝开玩笑。安史之乱后,宫廷成员大多数跟随李隆基入蜀(今四川),黄番绰却来到了傀儡湖畔。他宁愿在这片远离战乱而风景优美的地方教习歌伎。他传唱的歌调,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迂徐委婉,细腻绵糯,令人回肠荡气。
当年,在绰墩山附近筑有湖光山色楼,主人是元代文学家顾阿瑛。这座规模恢宏的园林住宅,有三十六处精心构筑的楼、亭、馆、轩,每一处都有名人题留。庄园里还养着一个戏曲班子。剧作家高则诚(《琵琶记》的作者)、柯丹丘(《荆钗记》的作者)和善于吹奏曲笛的诗人杨维桢,都是他的座上宾,不仅仅常在一起载歌载舞,还将黄番绰传授的在民间流传的戏曲腔调加工整理,使之逐步完善。
顾阿瑛还有一个朋友千灯人顾坚,他在昆山腔的形成和完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魏良辅《南词引证》记载:“……惟昆曲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番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起初,昆山腔作为南戏的一部分,流传的范围并不广。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名士魏良辅“面壁十年”,躲在小楼上潜心钻研,将昆山腔融入弋阳腔、海盐腔和北曲等其它声腔,创制出新的声腔,使之愈加清柔委婉、流丽悠远。由于他的努力,高亢的北曲和清扬的南曲得到了和谐统一,昆山腔迅速演变为昆曲,并逐步取代其它各腔的地位,独霸中国曲坛200年,对各种地方戏曲无不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魏良辅被人称为“曲圣”。
其实,这位曲圣是站在黄番绰、顾阿瑛、顾坚等许多人的肩膀上,才攀上戏曲高峰的。当时吴中一带还有几位老曲师,如袁髯、尤驼等,都比魏良辅这个后起之秀的资格老。陶九官、周梦谷、滕全拙、戴梅川、陆九畴、包郎郎等歌人,在艺术上也都各有造诣。但魏良辅却在这群人中间脱颖而出。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学到手,并且敢于在吴中歌曲发达、昆腔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完整的新唱法,终于令人耳目一新。
与他同时代的昆山人梁辰鱼,不仅仅能作曲,而且能编剧。他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折射吴越两国兴衰存亡的剧本 《浣纱记》,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昆剧。一经搬上舞台,即激起“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的盛况。于是,历来只是清唱的昆曲又演变成了昆剧。
由于作曲家和文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昆曲终于成为有史以来最精致、最完美的艺术。
前一篇:邱璐及其子侄与蒲松龄是至交好友
后一篇:军人与白龟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