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吴健雄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1-06-11 19:06:50)
标签:

杂谈

母亲吴健雄鲜为人知的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14:06 新民晚报
母亲吴健雄鲜为人知的故事
  4月5日上午10时30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博士的骨灰安葬仪式在江苏太仓举行,叶落归根,与其妻吴健雄博士一起长眠于紫薇树下。今天出版的《新民周刊》独家采访了她的独子袁纬承,他讲述了一段——母亲吴健雄鲜为人知的故事

  4月5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博士终于实现了遗愿,在江苏太仓浏河镇与爱妻、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合葬在一起。他们的独生子、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袁纬承博士,亲手把父亲的骨灰盒放入母亲的大理石墓穴,让这对风雨同舟六十载的科学伉俪一起长眠于紫薇树下。

  4月9日,《新民周刊》在上海采访了现年57岁、两鬓已经有些斑白的袁纬承。在表哥吴肃先生的陪同下,似乎还未从四天前的心情中抽离出来的袁纬承,向笔者讲述了他父母鲜为人知的一面。

  子女教育

  记者:您也是一名物理学家,是不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才走上这条科研之路的?有人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而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曾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自己是否能够超越父母的成就?您是否介意总被人看作是“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儿子”,而不是“物理学家袁纬承”呢?

  袁纬承: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做物理学家。母亲从未做出任何的暗示要我跟随她的足迹,甚至她也从来没有表示过我已经是一个物理学家了。她总是让我做我的天性最适合做的事情。我喜欢数学和理科,于1967年和197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理学士和物理学博士的学位,是我自己选择了物理作为自己的事业。

  我不认为这一定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如写作对我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我的女儿婕达却是一个以此为生的人。她曾是耶鲁大学一份文学刊物的一员,毕业后在《纽约》杂志担任社论编辑助理。

  中国文化

  记者:尽管您生长于美国,但您的父母都是传统的中国人。如您的母亲曾在写作和书法方面表现优异,而您的父亲对评剧、国乐都饶有兴趣,而且也是一位二胡能手。姑且不论您是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让我吃惊的是,您竟然一点中文都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袁纬承:如果我会中文,我的父母会很高兴的。但他们并不强迫我去学中文。要知道在我生长的那个年代,美国国内的中国人并不像现在那么多。我父母工作很忙,我和他们一般只能周末见面,而我的保姆是美国人。当我八九岁的时候,父母曾送我去学中文。

  记者:您母亲曾经说过,在她一生中有两个人对她影响最大,一位是她的老师胡适,另一位就是她的父亲吴仲裔。这两位您是否见过,吴健雄博士是如何谈起他们的?

  袁纬承:我曾见过胡适先生,由于当时年幼,所以印象很模糊。我的母亲很少在我面前提起她的这位恩师。虽然从未见过外公,但母亲对外公却时常提及。我知道外公是一位具有开明意识的人,他让母亲念书受教育,并使她有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母亲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家乡资助母校,创立基金会。

  诺贝尔奖

  记者:吴健雄博士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假设,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与这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人都为她感到不公。对此,您的母亲在家中是怎么提及此事的?

  袁纬承:她从未在我面前提起过这件事,也似乎没有显出任何抱怨之情。除了诺贝尔,她创下了许多女性方面的纪录。例如,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女性普平讲座教授。的确有很多人都认为母亲有资格获得那一年的诺贝尔奖,但是即使对她有什么不公平,她仍会继续她的研究工作。

  事实上,我认为母亲很欣赏迈克尔·普平,他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我母亲从教多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她的办公室及实验室所在的物理楼就叫做普平楼。普平到美国时兜里只有5美元,但他积极向上,成为了发明家和应用物理学家。在母亲眼里,他是一名了不起的人物。

  家庭生活

  记者:吴健雄博士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她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她是一名称职的母亲吗?例如,她的烹调手艺怎样?

  袁纬承:无论她是多么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我眼里,她首先是我的母亲。我当然认为她是一名称职的母亲,只不过和其他母亲不同罢了。在我记忆中,她总是很忙,但一旦看到我,就会对我问寒问暖。我并不认为母亲“喜欢”烹调,但只要有时间,她更愿意在家做饭。

  记者:您的母亲在闲暇时喜欢做些什么,她有什么爱好吗?

  袁纬承: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她有时也会看电视,是关于金融方面的节目。她有一定的积蓄,如果进行投资的话,需要一些公司的理财顾问提供专业意见。但她有自己的主见,这些理财知识就来源于电视。她对科学非常的开明,总是关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她对变化始终抱有乐观的态度,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把“还是过去的好”挂在嘴边以自我安慰。她的这种人生态度主要得益于早年的一位老师。他对她说:“你学习太用功了,你不能只永远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这样会局限你的思想。”我想,这些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健雄和袁家骝 中国的居里夫妇

  吴健雄和袁家骝夫妇是世界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两人于1942年5月30日在美国结合。

  吴健雄博士被誉为“核子物理的女皇”。她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6年赴美留学,是美国研究首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唯一的女性。她曾用衰变实验验证了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矢量流理论”,使两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她一生获得的荣誉、学位和奖励达60多项。1997年2月17日在美国逝世。

  袁家骝博士是高能物理学家,1912年4月5日生于河南安阳,祖父袁世凯。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赴美求学,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长期从事基础物理研究。

  袁博士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他曾受邀担任法国、前苏联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核物理、高能物理研究机构与大学的访问教授,先后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2003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

的母亲――吴健雄教授之子袁纬承追忆母亲

本报记者 原春琳

  ■本报南京5月31日电

  今天,东南大学在百岁生日到来之际,以吴健雄纪念馆的建成,来缅怀自己的杰出校友———世界著名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诞辰90周年。吴先生的儿子袁纬承与4万多名师生一起,分享外人所不熟悉的母亲的故事,而非女科学家的杰出业绩。

  与许多母亲一样,吴健雄非常尊重儿子的选择。在许多人看来,袁纬承走上现今的物理学家之路,必定与父母有关。可袁纬承澄清:“母亲从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要我跟随她的足迹。她总是让我做我的天性最适合做的事情。”当初,尽管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多年,也从来没有力图说服儿子去哥大读书。

  “在母亲内心深处,一直关心着我,这点让我时时为之感动。”袁纬承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当他被一个小问题所困扰,而母亲又正在专注一个实验。尽管他不能将母亲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自己身上,可过后,母亲总是要找到儿子,将他的无关痛痒的抱怨搁置一边,指出儿子一直忽略的最重要的问题。

  吴健雄旺盛的学习精力让儿子感叹。吴是物理学领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可她经常阅读与其专业毫无关系的其他前沿学科,比如,医学、计算机、外交、政治。她告诉袁纬承:“这个领域的成就多么令人惊讶!如果研究这个学科一定很有意思。”

  在取得了beta衰变实验及宇称不守恒的成就之后,吴健雄转而投入对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研究。理由很简单:美国黑人正因为这一疾病而遭受痛苦。

  在儿子袁纬承看来,母亲吴健雄有着宽广的眼界。她从不因为什么流行或时髦而去从事什么工作或职业。相反,她会搞清楚那是不是“正确”的工作或职业。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吴健雄是一位有女人味的女科学家,在柔和的声调中,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自己的坚持。袁纬承回忆,母亲从不惧怕向任何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对方是诺贝尔奖得主、州长,甚至是教皇。

  吴健雄对新技术接受得很快。袁纬承清晰地记得,母亲经常对计算机的巨大功能表现出惊奇。但遗憾的是,当父亲为家里添置一部很先进的电脑时,母亲已经因为中风而不能使用电脑了。袁纬承说:“母亲始终对变化抱有乐观态度。而不像很多人那样把‘还是过去的好’挂在嘴边以自我安慰。”

  凭着对母亲的了解,袁纬承代表母亲请求:“如果母亲在世,会非常感谢纪念馆给她带来的荣耀。但是,肯定还会有另一个请求:这座纪念馆一定是一座富于生命力的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应该为东南大学这一集体及其蓬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袁纬承以母亲的心愿结束回忆:“如果将来有人回顾东南大学的伟大成就和发明时说,这座纪念馆曾在他们的成就中扮演了一个角色,母亲会很高兴地听到这样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母亲你好
后一篇:《上海六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