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雪岩的母亲\师生恩谊\光父教诚

(2011-03-23 09:55:56)
标签:

杂谈

胡雪岩的母亲

胡雪岩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父亲临终的时候,把胡雪岩叫到床边,嘱咐他说:“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他这是告诉胡雪岩: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我们胡家就靠你了。可见,知子莫若父——爸爸是最了解儿子的。父亲去世以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胡雪岩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妇抚养照顾好几个孩子,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对胡雪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金太夫人。金太夫人一路陪着胡雪岩走到最后,她活得比胡雪岩还要久。

  雪岩的母亲从小就跟他讲,到私塾里面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吵闹;替人家放牛,要好好看管,不要只顾着自己玩儿;出去当学徒,要听老板的话,要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好……胡雪岩从小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耳提面命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一个人要包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不能事事计较,不能总是要求别人。  

除了言传之外,胡雪岩的母亲更加注重身教。面对窘困的家境,金太夫人从来没有在胡雪岩面前抱怨父亲早早离世,使得孤儿寡母无人照顾。另外,母亲跟左邻右舍也都相处融洽。她凭的是什么?因为她与人为善,只要能够帮到别人的地方,她一定会尽量地去做,而且从来不要求什么回报。一个人要包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能事事计较,不能老要求别人。金太夫人的这些行为,深刻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使他一生受用无穷。所以胡雪岩一生非常感谢他的母亲,对母亲始终十分孝顺。

在家里面,胡雪岩的母亲告诉他,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成了一家人,就要有一家人的亲情,因为亲情是很宝贵、很难得的。所以他在家里,很听从父母的话,兄弟之间感情也都很好。胡雪岩到了外面,虽然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远在老家,但母亲临行前嘱咐的那句话,他时时刻刻谨记心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朋友来看待,因此人缘也是非常的好。

 

 

 

   胡雪岩基础很稳固

  胡雪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或是常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其实没有。童年的生活,塑造了胡雪岩一些很朴素的性格,而这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第一个,勤劳。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品质。胡雪岩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劳的品格。

  第二个,节俭。小时候所遭受的困苦使胡雪岩清楚,有钱不能乱花。但节俭不是吝啬,钱要用在刀口上,该花的钱一毛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毛不花。中国有句古训,叫“当省不用,当用不省”,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忍耐。胡雪岩如果不忍耐,他是没有办法面对一生所遭遇的种种挫折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大事就算了,既然做大事,就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挫折越严重,你就越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这样激励自己,才能成功。

  第四个,讲信用。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胡雪岩对此坚信不移。不管公私事务,他都诚信守诺,所以听到他讲的话,大家从不质疑。当时外国银行不信清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被世人认为是奇迹。这可能吗?但事实就是这样

      第五个,不跟别人比。一般人要争气,就是跟别人比。胡雪岩非常争气,但是他从来不跟别人比。这点是很多人没有觉悟到的。胡雪岩跟谁比?他跟自己比。很多人跟他讲别人如何如何,他总是说那是别人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我们都认为同业一定会竞争,胡雪岩却不是这样想。他觉得,对手怎么经营是对手的事,自己怎么经营是自己的事。自己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前有了进步。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第六个,不求回报。胡雪岩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怕对方记不住我们的人情,就怕别人以后忘记报答,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当你给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会想到将来要他归还吗?如果真是要乞丐回报的话,恐怕自己也变成乞丐了。既然我们给乞丐的钱,从来没想过再去要回来,那为什么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回报呢?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第七个,好学的态度。一个人如果从小培养起喜欢读书、求知好学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胡雪岩到哪里都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听什么,要做什么。他的母亲无法教导这些,他的妻子也没有什么学识,但他能够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就是靠这样一种好学的态度。

  第八个,英雄不怕出身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识现实,顺应现实,但不要为现实所阻碍。胡雪岩的出身是很低的,但是他后来的成就是很多出身好的人都赶不上的。所以,不必介意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谁都有可能成功。

  家道衰落和父亲的去世,让胡雪岩早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家里入不敷出,胡雪岩八岁就开始给人帮工,因为年龄小,当地又没有什么就业机会,他只好替人家放牛,以此赚钱补贴家用。到胡雪岩十三岁的时候,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胡雪岩像往常一样到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便想去不远处路边的凉亭里休息一下。走进亭中,他发现里面有一个挺大的蓝布包袱,上前伸手摸了摸,硬邦邦的,又掂了掂,分量很重。他不禁好奇,于是打开了包袱,想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看不要紧,着实把胡雪岩吓了一跳——包袱里面全是金银财宝。

母亲的教育让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

 包袱失而复得,失主当然非常高兴,于是从中拿出两样东西,对胡雪岩说:这个给你,算是对你的酬谢。胡雪岩连忙拒绝说:不要不要,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我又没有做什么,本来就是该还给你的。

  失主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你这么好的小孩子在这里放牛可惜了,如果你愿意跟我出去,我收你当徒弟……”

胡雪岩回家以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儿子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于是胡雪岩十三岁的时候,独自一人离开了绩溪胡里村,按照地址找到大阜的蒋老板,开始了在杂粮行的学徒生涯。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一个十三岁的乡下孩子,突然碰到这样一件几乎料想不到的事情,他会怎么反应?

  一种反应是赶快抱起包袱,拿回家去交给妈妈,然后告诉妈妈说,从今以后就不必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这些金银财宝够全家人过几十年了。他会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那这个机会就害了胡雪岩。你捡到十两银子甚至一百两银子,偷偷拿回去,可能不为人知。但捡到这么大的一笔财物,一旦被人发现,必然是会被抓去坐牢的。

  就算胡雪岩能够想到这点,先找个偏僻的地方,把财宝埋起来。等到风声过去,大家都不注意了以后,他每次挖一点出来,然后慢慢拿去变卖,这样或许会很安全,也应该没有人会发现。但是做这种事情,总是一辈子良心不安的。如果胡雪岩有这种反应的话,我们确信他也不会有大出息的。

  母亲的教育让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

  胡雪岩如果就是呆坐在那里傻等,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假如有人发现失主在四处慌忙地找东西,又得知曾经从凉亭这里经过,于是抢先赶来,问胡雪岩有没有捡到东西,然后胡雪岩就稀里糊涂地把包袱交给他,那不就上当了吗?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哪怕是好事,假如思虑不周,处理不好的话,都可能办坏,即便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以上的假设,胡雪岩都没有做。他先把包袱藏到草丛里面,然后好像没事儿一样,坐回那里等待失主。可是,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了,也不见有人过来,胡雪岩的肚子叽里咕噜叫了起来,但他还是强忍住饥肠辘辘,继续坐在那里等候失主。

  终于,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开口就问:小哥小哥,你有没有看到我丢的东西?

  胡雪岩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很沉稳地反问:你丢了什么?来人说:丢了一个蓝色的包袱。胡雪岩听他这么说,才继续问他: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来人一听就知道东西找到了,否则这个少年怎么会这样问呢?于是赶忙把里面的东西一一说来。胡雪岩见他说得分毫不差,这才将包袱取出还给了失主。

  包袱失而复得,失主当然非常高兴,于是从中拿出两样东西,对胡雪岩说:这个给你,算是对你的酬谢。胡雪岩连忙拒绝说:不要不要,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我又没有做什么,本来就是该还给你的。

  失主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你这么好的小孩子在这里放牛可惜了,如果你愿意跟我出去,我收你当徒弟……”

  胡雪岩会不会答应?

  胡雪岩如果当时就说:好,我跟你去,相信蒋老板以后也不会好好教他。说走就走,这样的孩子心目当中根本没有父母,以后又怎么可能会有老板呢?这样的徒弟当然不会被老板和师父看重。

  胡雪岩是说:我现在不能答应你,要回去问母亲。如果母亲同意的话,我当然乐意跟你去。蒋老板一听,更是觉得这个徒弟他收定了,所以就说:好好好,我把地址留给你,如果你跟母亲谈妥了,就过来找我,我那边给你安排好一切事情,你都不用担心,我一定会好好教你。

  胡雪岩回家以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儿子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于是胡雪岩十三岁的时候,独自一人离开了绩溪胡里村,按照地址找到大阜的蒋老板,开始了在杂粮行的学徒生涯。

  从大阜到金华

  人生的第一次机会,胡雪岩牢牢地抓住了,他表现得近乎完美,没有任何缺失。但是,胡雪岩如果一直在杂粮行混下去的话,他能有什么出息?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机会是接二连三的,是持续发展的,但是这也要求我们每一次都不能有丝毫差池,否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里面的勤快自不必说,老板交代的事情,当然一丝不苟;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能做也尽量去做。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这样,总是先看老板给自己多少钱,然后才去做多少工作,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发展。胡雪岩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明白,老板的态度怎样,那是老板的事情,但机会对于自己是何等的难得,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学,学到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胡雪岩越是这样想这样做,蒋老板就对他越发地喜欢,越发地看重。

  时间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两年,转眼间胡雪岩十五岁了。

  这一年,一位金华的客商来杂粮行谈生意,可是刚到大阜就病倒了。说到金华,我们就会想到金华火腿,不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胡雪岩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得知此事后,就赶到他的病榻前,一连多日给他端药送饭,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客商的身体就痊愈了。这位客商十分感动,就问杂粮行的蒋老板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金华火腿行的掌柜听后大为感叹,就主动问胡雪岩:我们那里比大阜好玩得多,你随我一起到金华如何?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这个不行,要问我们的老板。老板同意,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在这里,虽然我想去,但是也不能跟你走。胡雪岩说得多好!

  胡雪岩把金华掌柜的意思告诉了蒋老板,蒋老板欣然答应,因为金华火腿行要比自己的杂粮行规模大上许多,对胡雪岩而言也是一个更大的机会。一个好老板,看到自己的伙计有更好的前途,没有不高兴的,再怎么讲也是他培养出来的人才。于是,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很多事情,哪怕差之毫厘,都可能给人很坏的印象,可能错失机会,可能使好事变成坏事。胡雪岩每样事情都做得十分圆满,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不简单的。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不断做出阶段性的合理调整。在家放牛,就要像个放牛的,要把牛照顾好;在外做学徒,就要像个学徒,要让老板满意。就算别人问话,该怎么回答,也一点都不能出差错。如果胡雪岩在杂粮行里好吃懒做,就算他照顾了金华火腿行的掌柜,掌柜的也不会主动去要他,顶多给点钱表达一下谢意就是了。所以,一个人好好做事,不单是对别人好,更多的是对自己好。胡雪岩勤奋好学,粗活细活统统干,就算活在现在,也是每个老板都想要的人。

  人生就是不断做出合理的阶段性的调整。

  我们还有一句话,叫不求人,格自高。一个人求人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好像矮了一大截。胡雪岩做人不求人,人家就会反过来求他,问他你愿意跟我走吗?这是完全不一样。靠谁?靠他自己!所以,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替自己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总是埋怨别人。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这个道理。怨天尤人有什么用?自己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调整一下自己,这才是正道!

  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替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如愿以偿进钱庄

  胡雪岩到了金华也是一样,什么都听,什么都学。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比较大,所以跟很多杭州的钱庄都有业务往来,于是胡雪岩终于有机会亲眼看见了以后影响他一生的东西——银票。从前,钱庄可以印发钱票,和当铺开据当票一样,不过当票是方形的,钱票是长方形。钱票的纸质也比当票好一些,票面用青色或彩色印上钱庄的招牌,钱额多少可以由钱庄专门写钱票的人直接用墨笔写上去,写好后再盖上几个红印泥的图章,这图章和字迹是不容易伪造的。胡雪岩当时惊得是瞠目结舌,因为他难以想象,钱怎么会抬笔写在一张纸上就算数呢?

  胡雪岩为什么对银票有那么大的兴趣?我们相信,家境越穷的人,对钱的价值就会看得越重。胡雪岩心里想,从前以为钱都是由官府造的,民间不能铸造,现在知道有钱的人可以自开钱庄,要多少钱就可以写多少钱,这不是比官府更好吗?将来自己也开个钱庄,做一个钱庄老板,就可以无限制地用钱了,这该多好!胡雪岩会这样想,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从此,胡雪岩的一生都跟钱庄结下了不解之缘。胡雪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做钱庄生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开银行。我们都会有种认识,开银行的人是很有钱的。因为用钱来赚钱,钱滚钱,当然比用人力赚钱来得容易。所以胡雪岩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到钱庄里去当学徒。

  一般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可能就会直截了当地问: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我能不能去呀?但胡雪岩虽然心里有此打算,却没有开口,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因为一开口你就是求人,如果对方不同意,岂不是很尴尬,而且也会得罪原来的老板。我们经常看到一面,就伤害另一面,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平衡的思想。

  胡雪岩碰见钱庄前来收账的人,总是问长问短:你们钱庄有没有学徒啊?他们都学些什么啊?都做些什么事啊?他专问这些,对自己想去的事情却绝口不提。

  胡雪岩还有更了不起的——当他打听得知钱庄的学徒要算钱算得很快,要算盘打得很熟,要写字写得很漂亮时,他二话不说,马上开始每天暗自练习书法,练习珠心算。因为用心,当然进步很快。

  胡雪岩很有心计,在与钱庄的人核对账目的时候,他都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而且算得又快又准。钱庄的人自然很快注意到他,称赞这个小孩子真是不得了,怎么算这么快?这时他又拿起算盘,啪啪啪一打,更快!这样一来,钱庄的人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钱庄的人见胡雪岩又勤快又好学,不由跟胡雪岩的掌柜谈论起他来。掌柜把以前的事一说,客商觉得胡雪岩不光勤快好学,而且还拾金不昧,诚实守信,于是马上说:我们钱庄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把他让给我呢?就这样,胡雪岩又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一个人除了把握机会,还要能自己创造机会,让对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这个更加重要。我们看到,胡雪岩没有开口要求,他只是尽量去表现,表现到让别人看中他,机会自然就来了。他从问的当中,他从准备的当中,让别人觉得虽然他还没进钱庄,但俨然已是个钱庄的学徒了。因为就算是在钱庄,给学徒的培训也不过如此。一个人确定了方向以后,不要先考虑眼前有没有机会,而要先做好自己能做的准备,等到一切准备充足了,机会自然水到渠成。

  人要抓住机会来让对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

  我们可能也会想,胡雪岩年纪轻轻,这样一再地变换工作,用现代话讲就叫跳槽,这是不是不安分的表现?话分两头,如果胡雪岩只是为了多赚几个钱而去跳槽,如果是因为跟老板或同事处不好而不得不换工作,那我们觉得这个人修养实在太差。因为一个人不在同一岗位上长期工作,很难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这种人跟抹布没有两样,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早晚会被丢掉。胡雪岩不是那样,他是工作做得很好,能力提升得很快,因此才被别人看上的,那又有什么不能去呢?何况,把他送走的人心里也是很愉快的。所以同样是跳槽,像他这样跳槽其实是求之不得,是一桩美事。如果是被迫跳槽,是不忠心而跳槽,或者是单纯的为了钱而跳槽,那就不可取了。可见,每件事情都可以从两面来看,这才叫做阴阳文化。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胡雪岩十三岁离开家门,十九岁如愿进入钱庄,一个现在来说还是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少年,是什么原因让他独自一人离家在外,却能走得这样顺利而且稳牢呢?

  把握好机会

  一般人经常求神拜佛,希望神明保佑自己一切顺利。神佛没腿没脚,一天到晚呆坐在那里,他会帮你忙吗?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中国人其实不是一个拜神的民族,我们是礼佛的民族。礼佛跟拜神有什么不同?礼佛是一种礼貌,就是我们看到神佛就会跟他打个招呼,这样叫做礼佛。但我们基本上是不求神的,因为真正要做事情还得靠自己。

  在绩溪胡里村度过的童年时光,是胡雪岩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这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胡雪岩走出家门以后,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平稳地发展下去,这与他童年所形成的积极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虽然生活贫困,但胡雪岩没有一天到晚抱怨自己运气坏,抱怨为什么出生在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相反地,他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机会不到,无可奈何,一旦有了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抓住。

  其实机会到来的时候,对他也是一个考验。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有机会就是好事情,也不见得。同样的机会,对某些人来讲是好事,但是,对某些人来讲却是危险的事情,就看个人怎么去面对。胡雪岩走出去以后,他没有急功近利,贪多求快,而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平平稳稳地去发展。但是很多人看到机会来了,就想立竿见影,想一夜之间能有很大的成就,这都是不正常的心态。

  同样的机会,对某些人来讲是好事,但对某些人来讲却是危险的事情。

  心中有父母

  做子女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会打算盘,不是会说英语,不是能背四书五经,而是心中要有父母的存在。我一辈子不敢做坏事,不是惧于法律的威慑,而是怕丢父母的脸。

  现在的孩子这种观念很淡薄,认为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跟父母没有关系。我们前面讲过,中国人骂人,一开口就说没有家教。说他没有家教,就是说他的父母没有管教好。中国人看到一个小孩子胡作非为,就骂他爸爸,骂他妈妈,说他没有家教,这在外国人看来是很奇怪的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记住,我们活一辈子,千万不能丢父母的脸。只要小孩心中有父母,就会规规矩矩地做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一定要有父母的存在。

  一个人怎么想并不重要,如何做才比较重要。光是想要好好做,结果没有任何行动,那还是等于零。胡雪岩统统是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捡到那么一大笔金银财宝,他毫不动心,不要就是不要。实际上他是聪明的,因为想要也要不到,那么一大堆抱回家去,迟早还是会被人知道,这样他一辈子的信用就没有了。可是很多人就是糊涂,只看到眼前,不顾及长远。胡雪岩规规矩矩,再辛苦也要等到失主回来;当蒋老板开口要带他去当学徒的时候,他说要先问妈妈;只身一人到了外面,他依然好好表现。这些是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父母,怕丢父母的脸,就这么简单一个原因而已。

  在我们中国人的内心,家庭非常重要,因为家和才能万事兴。如果家人不和,家里总是吵吵闹闹,那整个家庭就都毁掉了,什么样的教育都没有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中很难有父母的存在。我们前面也讲过,身教重于言传,母亲讲给他很多做人基本的道理,但更多的教育是胡雪岩从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做法上自己感悟到的。中国人往往周末会带上小孩回家看望父母,定期给父母些钱的时候,也都故意让小孩看到,这样的身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以后也有同样的责任,效果来得更为实际和有用。胡雪岩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在家里感受到的,是一家人要互相关心,要彼此尊重,所以才会养成随时随地心中都想到父母的观念。胡雪岩一直到老,有什么事情也一定跟母亲商量,从来不盲目决定,这让他受益终生。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是有区别的。在西方,子女大概十八岁成人以后就离开家门,去过自己的生活。在中国,父母跟子女的关系却是一辈子的,哪里会说什么到十八岁就算了。所以很多观念我们要区分清楚,中国就是中国,西方就是西方,二者整个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想学西方我们也不反对,但至少要搞清楚了再去学、再去做,否则道听途说,只会越搞越乱。

  出外靠朋友

  做人其实只是几个原则而已,能把这几个原则记住就足够了。在家里面,胡雪岩的母亲告诉他,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成了一家人,就要有一家人的亲情,因为亲情是很宝贵、很难得的。所以他在家里,很听从父母的话,兄弟之间感情也都很好。胡雪岩到了外面,虽然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远在老家,但母亲临行前嘱咐的那句话,他时时刻刻谨记心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朋友来看待,因此人缘也是非常的好。

  当学徒期间,他没有把共事的伙计当做同事去看,而是当作朋友对待。因为同事之间会彼此竞争,经常是你害我,我害你,但是朋友不会。所以当他跟同事交成朋友,大家才会以诚相待,他自己也增加很多的快乐。不光如此,他跟老板,跟师傅,或者跟来往的客人,也都相处得很愉快,就是因为他知道:对任何人都要尊重,都要诚信相待,都要当做朋友一般。只要两个人变成朋友关系,心态马上就不一样了。中国人同事之间经常计较,该你做的你不做,凭什么推给我?可是一旦变成朋友,就会你帮我忙,我帮你忙,你能做你多做点,我能做我多做点,就是这个道理。

  对任何人都要尊重,都要诚信相待,都要当做朋友一般。

  不计较得失

  胡雪岩每到一处,都没有计较自己收入多少,才去付出多少。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学来的本领,谁都偷不掉!钞票放在口袋里面,半路上可能会遗失;金子打成戒指戴在手上,遇见强盗说不定连手指都会被剁掉。但学来一身的本领,一辈子不会丢掉。年纪轻轻,多做一些才能多学一点,这样有什么不好?很多事情看着简单,没有做过不会知道其中的艰难。只有做过以后,才会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没有一件事情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好的。不用心当然很快就能做完,但做完不等于做好,用心以后才会知道什么都不是那么简单的。用心做事得来的经验,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用心做事得来的经验,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胡雪岩凡事都很认真,把每一个细节都摸得很清楚,所以后来当了老板,他也很清楚干部的对错疏失,这些都是他自己实践得来的,不是靠师父能教会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受到西方的影响,总觉得给的多,就多做一点,给的少,一定少做一点,其实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想法。

  就是这么几个很基本的观念,使得胡雪岩一路非常顺当。在金华火腿行掌柜的支持下,胡雪岩到了杭州,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钱庄的学徒,开始了他往后几十年的钱庄生涯。这家钱庄就是杭州阜康钱庄,老板姓于,也就是给了他人生第一桶金的人。胡雪岩会如此幸运,可见他有他的福分,而这些福分也是他自己累积起来的。

当一个人希望有某种机会,而这种机会在自己的努力下,很幸运地落到了自己头上的时候,他当然会格外地珍惜,格外地认真,格外卖力地去表现。胡雪岩就是这样,因此他的老板对他也是格外器重和栽培,这样一来,他自然会发展得很顺利。

胡雪岩,何许人也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庄赠之,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师生恩谊
     明朝有个忠臣叫左忠毅。有一年,左忠毅公担任了主考官,来自各地的读书人正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左忠毅公时时都想着要为国家举贤荐才,所以在考试前夕就微服出巡,穿平民的衣服,到离京城附近比较大的一些寺院里去找贤才。为什么不到酒楼去找?有钱住酒楼的人,是否是贤才?很难说,因为好逸就恶劳。以前的读书人都很刻苦,学问才有所成就。所以,左忠毅公就到寺庙去巡视,他走到了一个书生旁边,这位书生写完文章太累就睡着了。左公看完他写的文章,深深感受到这位读书人对于国家有一种忠诚,对于人民有一种使命感。左公看完很欢喜,随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年轻人的身上,这个年轻人就是史可法。
    后来正式考试,在阅卷的过程中,左公一看到这篇文章,立刻就想到是谁写的。因为文章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流露出来的,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他的气节和志向。所以就把他面署第一,后来史可法考上了状元。考上状元以后,上榜的学子都要去拜主考官为师,所以那天史可法就去拜访老师和师母。一进门,老师左公就对他的夫人说:“往后继承我的志业,不是我的儿子,而是这位学生。”所以,读书人不担心自己没有子嗣,担心的是唯恐不能把圣人的道德学问承传下去。自己没有子嗣,只是影响一家;道德学问没有人承传,将影响后代的子孙。他们的心中时时想着要为国家举才荐贤。
    左公看到史可法心生欢喜,因为他帮助国家选了一位非常好的栋梁之才。后来左公与史可法同朝为官,一起效忠朝廷。因为明朝末年,宦官当政,左公被乱臣陷害,关到监狱。史可法非常紧张,害怕老师在监狱里受到残害,想尽办法要去探望老师。他的老师确实备受酷刑,用烧烫的铁片捂在眼睛上,膝盖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狱中的士卒。这些士卒也被他对老师的一分孝心所感动,就建议他伪装成乞丐的模样,混进监狱里去。
    史可法走进监狱,缓缓地朝老师的方向走过去。当他看到老师的身体状况,不禁失声痛哭,扑在老师的面前。左公虽然眼睛张不开,但耳朵还可以听得到。当他听到史可法的声音,非常警觉,用他的双手把眼睛撑开,目光炯炯看着史可法。他说:“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你如何可以让自己身陷危险的境地?与其这些乱臣贼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之后,左公就捡起身旁的石头往史可法的方向投掷过去。史可法看到老师如此震怒,就立即离开。左公为何如此生气?唯恐学生的安危、国家的前途受到影响,纵使他身陷这样大的痛苦之中,念念也没有为自己,还是为国家,为自己的学生。
     后来左公去世了,史可法担任国家的要职,带兵在外。他带兵在外的时候,都没有到床上睡过觉,让士兵分成三队,轮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他的士兵看了以后,也很感动,就说:“大人,这样下去会损害你的身体。”史可法对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敌人来犯,让国家受到损害,那我就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我的老师。”老师教诲要念念为国家,史可法确实不敢忘怀,所以回馈师长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后来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乡,第一个不是回家,到哪里去?先到老师的家里。虽然老师不在了,他的师母还在,还有老师的后代子孙,他都竭尽全力奉养照顾,确实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曾参教妻

     春秋时代有一个故事。曾参的太太有一天出门买菜,她的孩子吵着要去。他太太对小孩说:“不要吵,你不要跟我去,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儿子就不吵,也不去了。他的太太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紧张,就跑过来说:“我跟孩子开玩笑的,哄哄他,你还当真?”曾参对太太说:“假如你骗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所说的话,他都不会相信,所以还是得按照你的承诺去做事。”
    所以,为人父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很高兴的时候都会随口承诺,这很不恰当。很多大人在打麻将的时候,孩子要什么,大人都同意,以后孩子知道,大人打麻将的时候,最能要到东西。这些都要注意,不然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而是察言观色。有没有发觉现代的孩子眼色特别厉害?这不好!如果不老实的话,将来孩子的人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光武帝时代,有个大臣叫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在国家做司空,是个很大的官职。当时,光武帝的姊姊湖阳公主的先生去世了,她独自在家寡居。湖阳公主跟光武帝在谈话中,透露出有意要嫁给宋弘,因为她觉得宋弘非常有德行。一般王亲贵戚下嫁给下属官员,这个官员马上就变成皇亲国戚,而且又是皇上的姐夫,那是很荣耀的。
     光武帝就跟宋弘探听口气,看他愿不愿意把原配放下,娶他姊姊。一般人都是希望能够攀到这门亲事,宋弘则不然。他听了以后,就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就是形容原配,陪伴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造家庭的太太,岂能抛弃!
     宋弘说话很有善巧,他先对皇上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皇帝听到此话,就会提起道义之心;接下去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如此,皇帝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就不强人所难。
     宋弘虽然只是拒绝了这件婚事,但他影响的范围却非常大。因为他是朝廷的达官,假如他娶了皇帝的姊姊,将会造成朝廷不好的风气。而他如此有道义,也端正了朝廷重视情义的风气。相信当时所有的官员一定不敢把原配休了,假如休了,一定会受到所有舆论的斥责。确实,读书人所做的每件事,都要为国家社会负责,不只是为当时的国家社会,还要为以后的国家社会。这些风范都是无量功德,假如没有宋弘演出这样的好戏,我们就没有学习效法的机会。

张劭待式

     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张劭。他在太学里认识了另外一个朋友叫范式,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后来离开太学,他们就相约两年以后的某一天见面。结果两年以后那一天,张劭就跟他母亲说,我们两年前约好了,他今天一定会来。因为两家相隔几百里,所以他母亲不相信。不过张劭很有信心,他说范式是个重承诺的人,一定会到,果然那一天范式真的来了。
     后来张劭病危,就跟他的太太说要告知范式,说他一定会全心全力照顾他的家人。张劭去世以后,正要安葬,因为范式还没到,所以如何安葬,好像都不能做主。后来范式赶到了,棺木才顺利葬下去。以后,范式对于张劭妻儿的照顾和安排都非常之好。

季札挂剑

     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季札要代表吴国出使鲁国,这是属于外交工作。在出使的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在吃饭过程中,国君就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的宝剑。季札看到国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爱这口宝剑,这是“视思明”,看了以后他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礼仪来说,代表国家的使臣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就暗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将这把剑送给他。
     他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就去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不巧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立即就赶到国君的墓前给他行礼。行完礼以后,就把自己的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他的随从一看,就对他说:“主人,您这样做太过了,因为您并没有答应要把剑送给他;而且纵使你已经答应给他了,他也已经死了,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季札接着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了此念要送给他,如何可以因国君之死,而违背了我心里的承诺!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对于自己所起的一念都不愿意违背。

郭伋亭侯

     在东汉时代,有个官员德行很好,名叫郭伋。他担任某地的地方官,当他在某村巡视时,突然有一群孩子跑到他面前,对郭伋说:“大人,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郭伋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对小孩说,我哪一年哪一天会再到这个地方来。说完孩子们就送他走了。下一次郭伋又到这个地方来巡视,跟孩子约定的时间还差一天,他提前了一天。郭伋就跟仆人说,我们今天不能进去,因为如此就失信于小孩。所以,郭伋就在村外的野亭子过了一晚,隔天他才进村,而那些孩子都在那里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纵然是再小的小孩,也不愿意失信于他们。所以,光武帝非常赞叹郭伋的德行,称他是“信之至矣”,他的信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朱晖许堪

     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朱晖。他在太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张堪。张堪在旁边观察朱晖很久,觉得他这个人很讲义气。所以,张堪就跟朱晖说:“以后如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是否能帮我照顾妻儿?”他们两个虽无交情,可是张堪这番话是把他当作很信任的朋友。朱晖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回答。结果没有过多久,张堪真的死了。朱晖听闻这个消息,就带了很多财物去看张堪的妻儿,他的儿子跟着他一起去,很纳闷。他就问父亲:“您从来没有跟这个人交往过,为什么您要来帮助他?”朱晖说:“张堪能这样地信任我,代表在他心上已把我当作知己,而他这样的态度,促使我在心里也把他当作朋友。既然已经把他当作朋友看,就应该尽心尽力照顾他的妻儿。”

光父教诚

     司马光是宋朝的一位名臣。有一次,他跟姊姊在剥青核桃。姊姊刚好有事离开了一会儿,他们家的仆人就对他说,你只要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了。后来他姊姊一回来,看他剥得特别快,剥了很多,就问他:“你如何剥得这样快?你何以知道要用热水烫一下?”司马光立即回答,我自己本来会的。他的父亲听到了很警觉,立刻告诉司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要欺骗别人去逞能。”父亲慎于始,初次逞能撒谎,就帮他纠正过来,才成就了司马光的德行。司马光曾经说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谁的功劳?父亲家教的功劳。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讲话也要谦卑,不要常常说大话,不然孩子也会学坏。

取信于民

     在战国时代,秦国变法,就是众人所知的商鞅变法。那时因为秦国的政府,可能在信用上已经失去了人民的认同,所以商鞅变法之前就做了一件事。商鞅拿了一块木头,在上面写着:“只要把这块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就可以得十两银子。”民众在一旁观看,都没有人去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人民失去了信心有多久了?现前我们在家庭、在社会当中,要重新建立信用,也要用很大的耐心和真心去做。所以,商鞅把钱币从十两加到二十两,又加到三十两,最后加到五十两,才有一个男子走过来,说搬一搬试试也好。搬了以后,果真给了他五十两。人民看到这件事就相当惊讶,感受到当时的官府言出必行。当然除了言出必行之外,也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国家也好,团体也好,决策人在决策以前要相当谨慎。但是只要决策之后,就不要轻易去改变,不然底下的人会无所适从。

夫子失言

     有一次,孔夫子离开魏国,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家。夫子看到魏国的一位大臣正在那里大量制作叛乱的武器。夫子看到立刻就联想到,假如他们叛乱会有什么结果?一定是民不聊生。这个叛臣看到夫子已经发现了他的企图,就把夫子包围起来,不让他走。他对夫子说:“您要对天立誓,不把我的事说出去,我才放您走。”夫子说:“好,我答应你。”这样军队就撤掉了。撤掉以后,夫子立即对学生说:“走,回魏国,告诉国君。”子路就说:“夫子,你何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在威胁之下的信用,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纵使我去通告,我个人的信誉毁坏没有关系,只要千千万万的人民免于灾难就好。”所以,夫子可以舍外在虚幻的东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实的利益,这都是懂得如何去通权达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子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