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王缙[资料】
(2011-03-12 14:32:10)
标签:
杂谈 |
盛唐时的王维、王缙兄弟俩,在当时久负盛名,特别是王维。他从小受其母亲的影响,精通佛法,通晓音律,山水画更是一绝,在诗歌上开山水田园一派,苏轼赞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关于他的一些传说很多,比如他状元的由来等等,足可见他的多才多艺。他官至右拾遗,但他深知黎民之疾苦,为民请愿,得罪了皇帝,他弟弟王缙为救他一命,宁可削去自己的爵位,足见手足之情、兄弟之谊。
王缙,字夏卿。自幼丧父,由母亲崔氏教养成长。与王维一样,他从小勤奋好学,远近闻名。后来进京赴考,中了“草泽文辞清丽科”的进士,可见其文采之出众。后来直做到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释王维诗中的禅理
王维,字摩诘,我国著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对音乐、绘画、书法及诗文,无不精擅。为诗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有写意画之风。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为王维诗歌的画意。禅意则是王维诗歌的另外一大特色。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维的个人成长环境与经历,促使他的独特诗风的形成。
他幼年聪颖过人,九岁知属辞。其弟王缙,官至丞相。父亲王处廉去世较早。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成名后,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的大弟子。神秀圆寂后,其法众即由普寂统领。王维二十四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后在宦海浮沉,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别墅,后来在蓝田西南鹿苑寺畔辋川得到唐初诗人宋之问的别墅,遂迁于此,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
此处提及禅宗,其实印度佛教是没有禅宗这个宗派的,所以说禅宗是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它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中国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时期,始祖为印度菩提达摩,而其兴盛则始于初唐的五祖弘忍。弘忍圆寂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王维因虽然信奉禅宗,但毕竟不是有一定师承关系的僧人。当京师一带北派盛行时,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不存门户之见,十分难能可贵。
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有很大影响,而这种成就,是和他的把禅理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禅宗对于王维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俯拾即是,尤其辋川诗中更为常见。究其禅理的体现形式,人们已经有很多种总结,在这里,将其归结为三类:其一,描写诗人参禅活动的诗歌。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里没有禅书经卷,没有青灯古佛,甚至没有静心打坐等等暮鼓晨钟里的修炼,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原来禅悟不过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诚然,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即使身处俗世,也能精神成佛。由此可以看出,王维已经了然禅理的精义所在。诗中描写的,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皆有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恰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在观赏流水潺潺、云卷云舒的过程中,参透世界万物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禅理。
其二,描写禅理的诗歌。
且观《戏题盘石》如下:“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用反跌法,形象地写出春风实解人意。在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盘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短小,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逸自然山水之间,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最本真状态的自我。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情,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其三,以禅趣渗透其中的诗歌。
《辋川集》中有一首著名的山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清泠,四围邈寂无人,只有诗人自己独坐幽林中,弹琴长啸,安于孤独。只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画面!别无他人,唯有明月相照,是禅意盎然的境界。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正是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思想契合无间。
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描写辛夷花开,静美清香,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无生之喜,无死之悲,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痛,而是清幽深隐,表现了空漠淡远的禅心,表现了这种“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而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感其凋落,又不欢喜其开放。且不管其思想内容怎样,至少艺术境界都是非常美的,而这种美的创造极大成分上借助了佛教的理趣。
虽然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极为深远,但是细细研究起来,使各种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禅理的影响。纵观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无不体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一方面采取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将佛家的出世与空灵等禅理渗透前二者其中,并将三者融汇于一体,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亦儒、亦道、亦释而又非儒、非道、非释的特殊品性。从而体现在生活态度或文艺作品上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复合的反映。王维亦是如此。他在繁华的生活背后,能看到人生的另一境界——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由此观之,王维的诗歌也有“道”的成分在其中。在他的山水诗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寂灭的意境,或者求得来世有好报应的思想痕迹;相反,更多的是描写了自然的美好意境,抒发了今生获得精神上解脱的愉悦之情。
此外,王维在观察描写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光和色彩的捕捉,用明灭闪烁、瞬息变换的奇妙景色,来表达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定的深深禅意的。王维具有浓厚的禅味的山水诗最终所要表现的虽是“空诸所有”的观念,但这些诗中的意象和境界也有生机活泼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禅宗那委顺自然、适应人生的态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对现实世界的而已种肯定。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唯有用心去细致品味,方得其中奥义。
母亲和她的女儿们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7-1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伊索
某妇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种菜人,另一个嫁给陶工。一天,她到种菜人家里去,和女儿谈家常,问她生活怎么样。女儿回答说:“别的都好,妈妈。为了浇灌土地,使蔬菜产量相应增加,你为我们求雨吧!”母亲从这个女儿家里出来,又到陶工家里去。两口子招待她,女儿对她说:“别的都好,妈妈。为了让坯子快点干,你为我们求天晴,让太阳再暖一点!”母亲于是说道:“你望天晴,你姐姐却盼下雨,我为你们哪一个祈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