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的母亲
(2011-03-05 14:28:19)
标签:
杂谈 |
龚自珍之母段训
他的诗作尤其有对母亲的回忆:“归来慈母怜,摩我有怪腹,言我衣裳凉,饲我芋栗熟。”母亲段训是位有涵养、温柔的女子。她不责怪逃学的儿子,而且万般爱抚关照。摸摸孩子小肚子,感觉不温,衣服穿得少应该给孩子增加衣服,并让孩子吃爱吃的芋栗。孩子吃的是热食,使本来虚弱的身体勿再着凉勿侵伤胃口。除了生活上的呵护,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培养。在龚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诗歌,以发现他智慧的灵光。
早期教授的是吴梅村(1609-1671)的诗。
1792 年 8 月 22 日,天气晴朗,马坡巷龚府里显得很紧张,家人们进进
出出,匆匆忙忙,人们都在等待着什么。原来龚丽正的第一个孩子就要降生了。中午,后院房内传出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不一会传出话来,说夫人生了一个男孩,母子平安。全府上下很快欢腾起来,龚家的长孙出世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小公子渐渐长大,人们发现这孩子特别惹人喜爱,
长得鼻直口方,圆圆的脸,红扑扑的,笑起来如同一朵绽开的桃花,两只眼 睛水灵灵的,炯炯有神。最奇的是头顶竟有 4
个漩,人人见了都说罕见。
这个小公子便是晚清杰出的思想家、诗人龚自珍。
尊循祖辈父辈走过的道路,龚自珍从小就得学习四书五经,练习做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尔后由翰林院再入朝为官,在朝堂上则规谏皇帝、议论政事,到地方则勤于政事,治理好地方,最终做一代名臣。的确,龚自珍的上一代人是这样走过来的。他的亲生祖父龚禔身,也是进士,并入朝为官,受人尊敬。其父龚丽正,在自珍四岁时中举,五岁时中进士,被授以内阁中书之职。因政绩颇佳,一路升迁,最后官做到江苏省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自珍的叔父龚守正则做到礼部尚书。
在走科举做官这条路的同时,在学问上,龚自珍的父辈们也为他作出了榜样,那就是吟诗作赋,写考据文章。龚敬身著有《桂隐山房遗稿》,龚禔身著有《吟山房诗》,龚丽正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等。而龚
自珍的母亲段驯则是著名的乾嘉考据学大师段玉裁的爱女,段驯受家庭薰陶,也能写一手好诗文,著有《绿华吟谢诗草》。
龚自珍之母段训
他的诗作尤其有对母亲的回忆:“归来慈母怜,摩我有怪腹,言我衣裳凉,饲我芋栗熟。”母亲段训是位有涵养、温柔的女子。她不责怪逃学的儿子,而且万般爱抚关照。摸摸孩子小肚子,感觉不温,衣服穿得少应该给孩子增加衣服,并让孩子吃爱吃的芋栗。孩子吃的是热食,使本来虚弱的身体勿再着凉勿侵伤胃口。除了生活上的呵护,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培养。在龚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诗歌,以发现他智慧的灵光。早期教授的是吴梅村(1609-1671)的诗。
然而,时代不同了,展现在龚自珍面前的是一个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千 古未见的大变局的世界。
母亲段驯虽是汉学家段玉裁之女,但她教育龚自珍却不是从考据经文开始时,而是让他学习古典诗文。六、七岁时,段氏就常在帐外灯前一句句教自珍读诗文,所教的不是《诗经》,而是清朝的吴伟业、方百川、宋大樽的诗文。吴诗婉丽,宋诗清新,方百川的文章则气势磅礴,龚自珍经母亲口授,很快就喜欢上这三家诗文。三家诗文明亮清新的风格、震动人心的气势深深感染着自珍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心灵深处埋藏下了这几家文字的神韵,此后作文吟诗往往不自觉地显示出来。
因为父亲在北京做官,7 岁的龚自珍就随父母移居京师。8
岁时龚丽正把家搬到下斜街,所住房子的院子里种有山桃花,春花烂漫时节,龚自珍就在花下背诵诗文。因为每天从私塾放学回来,父亲龚丽正都要抄《昭明文选》一篇让他背诵。
龚自珍 10
岁那年,京师周围因连日大雨,河水陡涨,冲决河堤,泛滥成灾。龚丽正就让人把自珍母子送回杭州。在杭州住了两年,每日仍由母亲段氏督促读书。少年龚自珍身体瘦弱,多愁善感。很小的时候,每当斜阳西下,哀怨的箫声自远处传来,龚自珍就会痴痴地听,会下禁流下感伤的泪水,以后就爱上箫笛,自己也学着吹。这时龚家住在西湖边,有一个小亭在幽僻的六桥,龚自珍就常去那里,斜倚亭栏面对湖水,吹几支曲子。有一个春天的夜晚,他头上梳着两个发结,穿着淡黄色的衣衫,依栏吹笛,唱着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洞仙歌》词。幽幽的笛声,伴着自珍稚嫩的吟啸,在清冷的湖面上,随春夜微风一丝一缕的传出很远。多年以后,一位当年曾见此情景的人画了一幅《湖楼吹笛图》赠给自珍作为纪念,并写上了一首《水仙子》词
1813 年,龚自珍 13 岁。龚丽正携妻子乘粮船赴京,住在横街全浙新馆。自
珍被送到宋璠先生的私塾里读书,在那里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练习对对子, 学做八股文。
这时,外祖父段玉裁开始教龚自珍学习《说文解字》,学习文字学。乾
嘉汉学讲究读书自识字始,《说文解字》正是文字学的基本入门书。以经说字,以字说经,在外祖父的指导下,龚自珍开始研究经学,同时学习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他
14 岁开始研究古今官制。16 岁又开始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留意于版本目录学。同时开始收罗书籍,个人藏书日 渐丰富。17
岁那年,父亲龚丽正带他参观太学,拜谒孔庙,指点他识读石鼓文,他又对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主要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产生兴趣,为以后研究金石学埋下了伏笔。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老师教授他的知识又比较广泛,龚自珍从小就遍读群书,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偶然一次,他读到宋代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立刻被王安石那慷慨激昂的文字打动了,从此爱不释卷,并曾
9
次手抄这篇文章。王安石忧国忧民之情感染了他,王安石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所发出的改革呼声更时常在他的耳畔回响。从此,龚自珍就一直以王安石为榜样,大胆议论时政,主张改革变法,要求选报有用之才,革弊布新,富国富民。王安石的影响,使龚自珍的性格中增加了雄健高朗的一面,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因此而经常看到高言快语,并感受到他雄健恣肆的文风的吸引力。
此外,龚自珍还爱读屈原、陶渊明,李白的诗,贾谊、诸葛亮、柳宗元
的文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注观博览,好学深思,使龚 自珍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才子。
这时候,他的才华和志趣开始有所显露。13
岁那年,塾师宋璠去参加科举考试,临去之前布置下来两篇作文,一篇《水仙花赋》,一篇《辨知觉》。龚自珍在所写的赋中称赞水仙花“一枝出沐,俊拔无双”,感叹它“端然如有恨,翩若自超尘”,并以水仙花自喻,寄托他不同于流俗的高洁情趣。在文章《辨知觉》中,他以寥寥二、三百字把知、觉二者的区别、联系言简意赅地点明,显示了他的才华。宋璠评阅两文,颇为称赏。
龚自珍自小所受教育不十分正统,而他又很顽皮,经常逃学。他极喜爱京师秋天高朗的景色,常私下从塾里逃出,溜进附近的法源寺里,四处转悠,或找一个雅静处自个儿悠哉悠哉地读书,觉得“春色满秋空,不受秋束缚”,快乐之极。当时他外祖父段玉裁的弟弟段玉立也住在北京龚家,他对小外孙
龚自珍的学业十分关心,平常也爱与自珍在一起谈笑。听说自珍逃学,这位老态龙钟的叔公拄着拐杖,寻进寺内。龚自珍正在那儿玩得高兴,一个小和尚跑过来:“快跑,你叔公来找你了!”自珍一抬头见段玉立从石径上寻来,赶紧挟起书向旁边一片竹林里躲去。段玉立见他逃入竹林,他颤微微地追进来。他怎能追得到这个十几岁的小外孙呢,而自珍边躲边藏,偶而还回头逗叔公:“我在这里!”一老一小就这样在竹林中追逐穿梭,老人见怎样也抓不住淘气的小外孙,不由得也笑起来。寺内众僧聚在周围围观,见二人追逐穿梭,都笑起来,并说老人如一仙鹤,仙风道骨,小孩龚自珍则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子。
随着年龄大起来,龚自珍一天天变得成熟,开始交结一批朋友。18 岁那
年春天,他与浙江秀水人王昙相识了。王昙能写一手好诗文,擅长画画,而且极具江湖侠客风范,喜好谈论军事武术,常驾马纵横驰骋,引弓发箭,从不虚发,人称“慷慨悲歌,不可一世”,是一个有名的狂士。这时他已年届
50,与龚自珍一见面交谈,发现二人极为投缘,遂成忘年交。王昙因怀才不
遇,故诗文豪放奇肆,悲愤激越,龚自珍十分同情,也十分喜好他的诗文风格。与王昙交往,为龚自珍多愁善感的性情注入了另一种云游江湖的豪侠之气,他不久就学会了击剑,学会驾马如飞,在京郊与王昙一起纵马驰骋。所以龚自珍晚年回忆这段生活,写下了“少年哀艳杂雄奇”,“少年击剑更吹箫”,“少年奇气称才华”等诗句。
吟诗作赋,击剑吹箫,才华横溢,不拘成规的龚自珍就在这样一种环境
下长大了,从此他即踏入社会,走上他那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