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资料]
(2011-02-08 12:15:36)
标签:
杂谈 |
张九龄名字的由来
张九龄伯父张宏雅曾“举明经中首及第”当上了大官,但他父亲张宏愈年轻时只是个渔民,家中没有田地,更没有什么产业,常以在江河小溪里捕鱼捞虾为生计。一天,他在韶州南郊北江边一个叫“紫薇岩”的河湾里网鱼,从清晨到傍晚连条虾毛都未捞到,到了天将黑时他撒了最后一网却扯不动网了。他知道网里有条大鱼在窜来窜去,但就是扯不上来,恐怕有几十斤重吧?那时天已全黑,他看不清楚这到底是鱼呢还是其它怪物,反正他从来没有在北江里网过怎么大的家伙。网里的东西拼命挣扎,他也拼命地扯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人鱼搏斗,渔翁反而感觉到一身疲倦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于是他就将渔网口打了一个结,然后将网绳绑在一棵大树上,回家去叫夫人来帮忙。
两夫妇打着篱火来到河边,渔翁先叫夫人扯网试试看,示意他不会说假。但奇迹出现了:夫人轻轻一扯,鱼网就被扯了上水面,只见到一条巨大的鱼仍在网中。他们就将鱼拉上岸,一看原来是条巨大的九鲮鱼,足有几十斤重!那条鱼两眼发亮,却一眨一眨地望着夫人流泪,就像一个可怜的小孩望着母亲有什么乞求一样,而夫人见了它也好象慈母看到自己的婴儿一样感受,就对夫君说:“相公,看它怪有灵性的,就放了它吧。”于是夫妇就将这条鱼一人抱头一人抱尾放回江河中。
不久,夫人就怀上了孕。到了分娩时,正是放生九鲮鱼那个时辰,夫人第一眼看到婴孩时,他的眼睛与神态竟然也与那九鲮鱼一模一样,使她想起了那条九鲮鱼,恐怕就是它投胎来到人间的吧。于是父母就给他取名为“九鲮”。而后来“九龄”的名字据说还是六祖和尚在大梵寺给他改的呢。六祖当初常被这小孩出“难题”,几岁大的小家伙就智慧过人,就对有母亲说:“令郎取名九鲮,九鲮为水族,上不了岸。他以后要上京做官哩,不如取九龄为名吧。九龄九龄,谐音久龄九龄,天长地久呀!”张母就遵了和尚的贵言。张九龄后来果然上京做了宰相。
韶州城南十五里的白茫渡对岸(现在韶关冶炼厂三村水塔下的水泵房处),有个高十丈、广三十丈的岩洞,终年泉水涌涌,水声潺潺。一天,有位名叫张宏愈的中年人在岩洞前的江边捕鱼,听到一阵阵的童子读书声从岩洞里传来。奇怪!岩洞里分明是积水成潭、连大人都进不去的暗洞,怎么会有小孩子在里面读书呢?于是,他就走近洞口前蹲下来静静地听。果然,一个童子朗朗的读书声十分清楚。但看里面却是漆黑一团,读书声过后就是潺潺的流水声,难道是自己的耳朵有问题?还是今天遇到了鬼啦?以前经常在这里经过都没有遇到这种现象,怎么今天会有这种事呢?为了证实此事的虚实,第二天,中年人又到洞口前静听,结果还是听到流水声和读书声交叉传出。晚上回到家,他就将这奇怪的事告诉了卢氏夫人。第二天,夫人就随夫君来到这洞口,果然也听到洞里面传出童子朗朗的读书声。开始夫人心里就觉得有点害怕,认为这里面肯定有冤魂或鬼怪。结果当晚一直无法入睡,总是想着岩洞里的童子读书声。
夫人先是出于好奇,后来竟被那童子的读书声迷住了,天天央求丈夫带她到岩洞口听一回童子读书。夫人不但没有任何一点害怕心理了,而且觉得这童子声十分娇
十个月后,夫人生下了一男婴,哭声竟然如那岩洞里的童子声一模一样!她就叫丈夫将孩子抱到洞口前对比一下,是不是跟洞里那童子的声音一个样。丈夫真的照做了。但岩洞里再也听不到有那童子的读书声了。奇怪!难道自己的孩子就是那童子的投胎?
孩子满月那天,夫妇俩就将孩子抱到盲眼先生那里去起名。盲眼先生说:“十一个月前,你夫妇俩不是在一个岩洞前的江边放生了一条很大的九鲮鱼吗?这孩子就名叫九鲮好咯。”此时渔夫才猛然想起,就是在夫妇俩放生那条大鱼的第二天才出现那岩洞里有童子读书声的,这个孩子肯定与这条鱼和这个童子有关系了。
于是,渔夫就决定将家搬迁到岩洞口附近安居。
也许真是前世有缘,小九鲮自学走路开始就特别喜欢到那洞口里玩。小九鲮三岁就能读诗书古文,七岁就能做诗吟对,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父亲就在岩洞口前建了一间书堂,专供孩子在此读书和练习书画琴棋。因此以后此岩洞才有了一个名字——书堂岩。而后来“九龄”的名字据说还是六祖惠能和尚在大梵寺给他改的呢。六祖当初常被这小孩出“难题”,几岁大的小家伙就智慧过人,就对他母亲说:“令郎取名九鲮,九鲮为水族,上不了岸。他以后要上京做官呢,不如取九龄为名吧。九龄九龄,谐音久龄久龄,天长地久啊!”张母就遵了和尚的贵言。张九龄后来果然上京做了宰相。
张九龄13岁时作的诗文,就被韶州韦刺史推荐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刺史阅后大加赞赏,曰:“此子必能致远”。张九龄19岁时考取乡试(省级统考)第一名,朝廷主考官沈全期对张九龄的答卷十分赞赏,从此两人成了门生关系。张九龄就邀沈老师到他家作客,并参观了他的书堂岩。后来张九龄作《读书岩中寄沈郎中》一诗赠给老师。沈郎中即回赠一首《寄题书堂岩》给张九龄。据说,宰相张说(读音悦)被贬岭南路经韶州时,曾造访过张九龄的读书堂,在读书堂里欣赏张九龄的诗文后评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九龄必为后来词人之冠也。”待张说回朝复相之后,即向皇帝唐玄宗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皇帝就采纳了宰相张说的荐举,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迁副知院事,以后再迁中书侍郎,最后官至中书令(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一品官阶),这除了张九龄自己的天分和才能之外,与张说的提携也是分不开的。
传说张九龄既是个神童,也是个顽童。他玩耍的游戏及所喜爱的嬉具往往有异于同龄童子,有些玩法连大人都想不出来的他都能“发明创造”。还是在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张九龄将自己家养的一只小鸽子藏在书包里想带到学堂里玩,但还没有到学堂,小鸽子就从书包里飞跑了!九龄十分痛心难过,一是因为他太喜爱这只小鸽子,二是怕母亲发现少了一只鸽子后不知道会责怪谁。等到放学回到家后,他竟然看见这只小鸽子又飞回自己家里。奇怪,别人都说飞走了的鸟儿不会再回笼,它怎么又飞回笼里来呢?为了证明其它鸽子是不是也会这样恋家,九龄每天都偷偷地将一只鸽子藏在书包里去上学,快到学堂前就把鸽子放飞。结果发现每一只鸽子都有这种本领和特性。这就太好了,张九龄由此想到:如果一个人要离家远行,将一只鸽子带在身上,到了目的地后写上一封信绑在鸽子腿上,让它飞回家,不是可以向家人报个平安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他的“老朋友”韦刺史。他想,韦刺史经常因公事离家外出,既管一州之政事,又管一州之军事,最需要这种通讯办法了。韦刺史初听觉得惊奇,四岁的小孩竟有这样的经验和推理,真令人不可思议。韦刺史就按张九龄的办法试了一下。他第一次将鸽子带到南华寺放飞,结果鸽子果然飞回自己家中。以后他出差广州,就将鸽子带到广州放飞。鸽子当天就将家书带回韶州府家人手中,真让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后来韦刺史就将这件事传遍了整个韶城,大家都为张九龄这一创举感到惊讶,对他这位神童更是赞叹不已。结果许多人都训养起信鸽来。
张九龄后来中了进士上京当官,他就常用信鸽与家人联系。广东与长安皇都相距数千里,信鸽照样可以两地来往。张九龄叫这种信鸽为“飞奴”,意即“飞翔的家奴”。从此,全国的训养信鸽风就盛行了。
残唐五代时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书中专为张九龄训养信鸽立传云:“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飞往投之。九龄曰飞奴。时人无不惊讶。
后来,与唐朝进行贸易交往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国发现这种能远途传递书信的信鸽,也纷纷效仿学习饲养信鸽。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唐国史补》也有记载:“南海之外船,舶发之后,海路笔养白鸽为信,舶没则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
张九龄的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信徒。张母自九龄降生后就一直背他去西河大梵寺听六祖大师讲经说法,还在自家的神台上供奉起观音菩萨,每天早晚烧香拜佛。九龄从能站立起就跟着母亲跪拜,样子十分可爱。但到了四岁以后,九龄既不愿上香火,更不肯下跪拜佛,甚至连鞠躬作揖也不高兴。张母屡屡训斥他不该如此不恭敬,小小年纪就怎么固执不听大人教导。但小九龄就是不肯拜佛。张母无奈,就去请韦刺史来教训他,因为她知道小儿最听韦刺史的话。韦刺史就来到张府,问九龄: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世人都朝拜供奉,你为何敢轻视神灵?”
九龄答道:
“所有佛像不是泥巴做成的就是木头雕成的,会有什么灵性?我小小年纪都能为父母做点事,它们会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天天向这些干泥巴、枯木头下跪膜拜呢?”
刺史说:
“佛像虽然是偶像,但也看出一个人对佛的虔诚与否。对佛像都不恭敬,还谈学什么佛呢?”
九龄答道:
“六祖大师说:佛从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刺史问:
“照此说来,众人烧香布施供奉菩萨也成了多余的吗?”
九龄答道:
“该是也。六祖大师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便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大师还说: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韦刺史听了九龄说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但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些新鲜言论,是否真出六祖之口,还半信半疑。俗语说:小和尚念经跟着唱,能懂什么经文奥义呢?只四岁的九龄听六祖诵经说法竟如此认真,入耳不忘,果是真的吗?于是他就跑到大梵寺亲自请教六祖法师。六祖说:
“九龄小施主天赋极高,将来定在众人之上天子之下,所以他只朝天子不朝佛。他之所言正是老纳之意也。”
暗藏春色
张九龄毕竟只是个四五岁的小孩,有时贪玩起来就不知道子丑寅卯。捉蟋蟀,放风筝,下河摸虾拾蚌他最喜欢。韦刺史就常告诫他不要因玩物丧志,给他讲学业废于嬉的道理。所以他每逢见到韦刺史的影子就赶紧收拾起心爱的玩具,知道自己又忘了刺史的批评了。有一次,九龄放学途中看见路边草丛里开着许多鲜艳的野花,就贪婪地采了一束束放在小书包里。正在这时,远远看见刺史被一班官员前护后拥地向这边走来,九龄急急地挎起书包佯装若无其事地上路,遇到韦刺史时即拱手作揖问安。谁知刺史老远已瞧见九龄这些小动作,就走近九龄身边,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书包,笑道:
“童子小生暗藏春色。”
张九龄知道韦刺史已经识破他的秘密了,就低着头答道:
“州府大人明察秋毫。”
上下两句正好对得天衣无缝,大小官员无不拍掌称绝,都赞张九龄不愧为神童。
有一天,韦刺史携小九龄漫步武江河边,突然下起小雨来。刺史望着雨滴落在江面上就吟起诗来:
“风吹江水千重浪,雨滴砂珠万点窝。”
只念了这两句就问九龄:“怎么样,还算贴切吧?”
“何为美则美,绝未绝?”刺史有点不服气地说。
九龄说:“不如改为:风吹江水重重浪,雨滴砂珠点点窝。”
韦刺史不得不叹服:“绝句,绝句也。”
以诗换故事
韶州韦刺史自从求雨识九龄之后,这一老一幼就成了“忘年交”。刺史常到九龄家小叙,九龄也常被邀请州府雅谈。一老一幼,不是论古说今就是吟诗作对,甚为投机。韦刺史是进士出身,知识渊博。张九龄虽是童子,却天赋极高,但他十分崇敬韦刺史,每逢相遇都会虚心向刺史讨教。他最喜欢听韦刺史讲故事,这也是天下童子的特性。张九龄通过听故事,不但获得乐趣,更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而韦刺史又喜欢这童子的诗文,于是两人订约:韦刺史每讲一个故事后,张九龄就必须按照故事的内容大意立即诵念一首诗。这就是“张九龄以诗换故事”的故事。
一天晚上,韦刺史给张九龄讲了一个“童子难孔子”的故事。故事说:
孔子某日率诸弟子乘车出游,路逢几个小儿在打闹嬉戏,大家衣服都弄得脏糊糊的,而其中只有一儿不戏。孔子就停住车问那童子:“为什么独你不戏呢?”小儿答:“凡戏无益。衣破难缝,上辱父母,下及门中,必有争斗,劳而无功,岂为好事呢?所以不戏。”说完就低头以瓦片作城于路中。孔子责问他:“你为何在路中作城,见车过还不避让?”小儿说:“自古以来,只有车避城,哪曾有过要移城避车之理呢?”孔子乃勒车与其论道:“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学得这么诈?”小儿说:“这怎能算诈呢?人生三岁能分别父母,兔生三日,可走田间,鱼生三朝,出游江河,这是天生自然。”孔子见他小小年纪这么善辩,顿觉惊讶,就问:“你是何乡何里何姓何名何字?”小儿答:“我就居此弊乡贱地,姓项,名橐,尚未有字。”孔子说:“我想请你和我们一起共游,如何?”小儿答:“家有严父,须当事之。家有慈母,须当养之。家有尊兄,须当顺之。家有弱弟,须当教之。家有名师,须当学之。哪有闲心同游呢?”孔子说:“我车上有一副棋子,与你博弈几局,如何?”小儿答:“天子好博,有疏朝政。诸侯好博,有妨政纪。士儒好博,废弛学问。小人好博,输却家计。奴婢好博,必受鞭扑。农夫好博,耕种失时。所以我不敢博。”孔子:“你如此懂事理,我想和你一起平却天下,如何?”小儿答:“天下何能平却呢?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主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啊!”孔子说:“你既知天下之事,我问你: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小儿答:“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孔子说:“你可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终始吗?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何为父?何为母?何为夫?何为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有几千万里?”小儿答:“九九还归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之终始。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皆有寄耳。”
孔子叹曰:“贤哉贤哉,神童也。”
于是登车而去。
张九龄听完故事后立即吟诗一首:
“花边金鱼”献皇帝
他回岭南叫人捉了一桶名叫“花手巾”的小鱼回来。这种“花手巾”小得像条小金鱼,在沟渠、水塘、田间都大量存在,是种生命力很强的小鱼,岭南人往往抓几条放在万年青瓶子里作观赏玩物,一月二月不吃东西照样活着,但味道不好吃,很少人拿它来做菜的。张九龄就吩咐人带了几斤“花生巾”上京。皇帝看了就皱眉头,不高兴地说:“岭南出产这种小海鲜,的确是鲜奇,鲜奇。”张九龄即解释道:“岭南海鲜是多的是,大到有几万斤重的,但都离海活不长,一捉上岸没几分钟就死了。只有这种花边金鱼能长久离开海里,靠淡水都能活几个月,而且有健康益寿之多种营养素。味道嘛,各人评价不一。岭南人是喜欢这种小鱼的。”玄宗连海都没有见过,只好听信九龄瞎说。张九龄把鱼放在一个水池里,吩咐厨师每餐只能蒸一条给皇上品尝。结果皇帝足足吃了有半年多,也没有尝出这种“花边金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更感觉不到有什么健身益寿之功能了。因为张九龄规定每餐仅蒸一条,可以说不够下一口饭,转牙就每了。皇帝没有吃出活海鲜的瘾头,后来就没有向张九龄提此事了。
黄蜂当作蚊子
张九龄出身贫苦家庭,自小就有“当官为民”的崇高理想。后来做了朝廷宰相,为百姓做事的机会和权力都有了,便全力以赴实施他的政治抱负。他特别关心岭南(唐朝处广东属岭南道)百姓的生活。开掘了大庾岭山路,打通“梅关”,使岭南人上京有了通道,就是张九龄在唐开元四年奉诏主修的。有一年,他回岭南巡礼,知道很多贫苦农家长年没有蚊帐而引起传染病,病了又没钱医,结果死亡众多。张九龄希望朝廷能拨一笔救济款以解岭南之急,便在自己身上想出一条“苦肉计”。
唐玄宗很喜欢与九龄下象棋。一天,张九龄用针头在自己的小腿上、手臂上密密麻麻地扎。过了两天,针口全化脓成小疱。那天他与皇上下棋,总是不断地搔这搔那,连输几局。玄宗就问:“爱卿怎么手脚无时停,抓这弄那,是生了癞皮病吗?”张九龄即说:“不瞒皇上,臣深居朝廷才二年,皮肉就开始变娇了。这次回岭南老家,没过几夜就被蚊子叮得满身脓肿,既痛又痒。以前在家给叮惯了,反倒不觉得这么严重。”玄宗自小在北方长大,自然不知道南方蚊虫的厉害和危害。他对九龄说:“那你们可以消灭这些蚊虫嘛”。九龄答:“蚊子是消灭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挂上蚊帐,睡觉时就不会被叮。”玄宗不知何为蚊帐,他还以为是像蒙古人的帐篷呢,他说:“屋子里怎么撑帐子?”九龄说:“南方用的蚊帐只是一丈几尺纱布做成,只罩在睡床上。”旋宗说:“一丈几尺纱布用得了多少钱,何必悭这个呢?”九龄说:“皇上不知,现在整个岭南受灾严重,连充饥都无法解决,哪来钱买帐纱呢?”说着有搔这抓那,显得很难受的样子。玄宗叫解开裤筒和袖子给他看。九龄即起立将裤筒和两衣袖解开。玄宗一看顿生怜悯之心。他说:“你下次回岭南抓几个蚊虫给我看看,看它是不是这么厉害的家伙。”
张九龄知道玄宗已进了他的“圈套”,便告假回岭南。这次他叫人上山去捕捉了一窝“钻地蜂”,用布袋装住带回家来,又做了一只小提箱,将这袋最厉害、最毒狠的山蜂藏在里面,带进了皇宫。
玄宗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叫九龄放出南方蚊虫给大家看看。九龄说:“皇上,不可,在此大多数人未有被蚊虫叮咬的习惯,恐怕回皮肤过敏惹出麻烦。玄宗说:“没问题,你被叮得全身伤口都没事,何怕它咬一口呢。”九龄暗中高兴,就放了几只地蜂出来。结果吓得在场几个大臣嚎嚎大喊。不过几分钟时间,这几个人就肿成猪头般的脸。皇上知道这些小家伙的厉害啦,赶快令九龄拿出去烧掉,并下圣旨:“快给岭南拨救济款,一定要挂蚊帐防蚊虫。”张九龄立即下跪拜谢:“谢皇上龙恩,百姓有救了。”
要皇帝吃山薯
张九龄开始做宰相头两年,唐玄宗总是喜欢跟他在一起议政、聊天、下棋,对张九龄甚为器重,所以张九龄一般不会明告明奏,尤其是为民请命、替百姓做好事的他都从来不直接上书,为免有人异议进谗,而是通过与皇上闲谈、聊天时,巧妙地将问题引出,如皇帝重视必会再往下追问,如皇上不感兴趣或不哼声,则表示皇帝无心过问此事,更遑论希望他来解决了。这就是张九龄引天子进“圈套”的法宝。
有一年,广东遭受历史上少有的强台风袭击,农民颗粒无收,无家可归,渔民更是葬身大海。随后不久,饥饿瘟疫害得广东民不聊生。张九龄问讯后立即向皇帝告假回家探亲,实质是回广东视察灾情,想出什么办法来得到朝廷的救济。当张九龄回朝廷后,他没有向天子禀告广东的灾情。他只从广东带了两种东西回长安。
一种东西是广东人称之为“薯凉”的山薯。这种薯凉实质是一种用来做染料的山货,其样子与广东人作杂粮的“大薯”相似,如果不是本地人,或未见过“薯凉”的广东人,肯定不会分辨出来。这种东西红色、无毒,但嚼之无味,稍后觉苦。
另一种东西叫“桃锯子”,其外行和大小与广东特产的佳果菠萝是十足一个模样。其叶茎都与菠萝一样,知识叶子两边缘长着锋利的锯齿,所以就称为“桃锯”,结的果实叫“桃锯子”。这种“桃锯子”在广东是作为一种产妇驱风用的山药,嚼之如树皮,根本无法下咽。
当然,张九龄也随之带上了广东人喜欢吃的那种真正的大薯。他事先吩咐侍从到时如何如何送给他和天子“享用”。
一天,皇上又请九龄下棋,其间问起他这次回乡下看到些什么值得他皇帝开心高兴的事。张九龄之顾低着头看棋盘,天子连问三次,张九龄都默默无语。皇帝以为他为一步棋着迷了竟连一切声音都听不见了,就用手拍了一下张九龄的肩膀说:“张爱卿,不用这么认真呢,无非输了再下过一局就是了。”这时张九龄才慢慢抬起头望着皇帝。皇帝见张九龄泪流满脸,以为他回家知道父亲或母亲死了呢。就关切地问:“爱卿家中老上无恙吧?”张九龄经皇上这样一问,竟哭出声来,说:“臣下八岁父母已仙逝,可现在整个岭南乡亲父老遭受天下罕见的灾难,到处尸骨遍地、民不聊生,所以回朝后别人一提起家乡的事臣就倍感悲伤。”张九龄趁机把这次广东受灾情况向皇帝禀告。皇帝问:“那么现在岭南人都在吃些什么?”张九龄说:“只可挖山上的野薯凉来充饥了。”皇帝问:“野薯凉是什么滋味?”九龄说:“臣现在每餐饭前必吃一块,以诫勿忘百姓之苦。”皇帝听了十分感动,就说:“那爱卿也弄点朕尝尝吧。”张九龄知道皇帝已经进了他的“圈套”了,暗自高兴,但却假作爱惜龙体之态,说:“万万不可,有损龙体,臣担当不起啊。这种东西南方人人可吃,北方人不可尝啊,最怕适应不了回拉肚子的。”皇帝说:“只尝一小块,无碍。”
待到下次皇帝与张九龄下棋,张九龄就叫侍从将一块薯凉煮熟然后贴在已煮好的大薯上,从外表看来就是一只完整的薯凉。下完一局棋后,张九龄装着突然想起来的样子说:“啊,皇上吩咐的事几乎忘了,上次吩咐臣带山薯让皇上尝尝,就在此,就在此。”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山薯。张九龄取来小刀假装切一点给皇上,其实着一点就是贴上去的薯凉,剩下的全是美味的大薯,张九龄三口五口就吞下肚里去了,而皇帝攫着那块既硬又带苦味的薯凉久久咽不下。张九龄看皇帝这副狼狈相,假装同情地说:“臣说过被方人是吃不惯这种东西的,皇上不要下咽了,吐了它吧。”但是唐玄宗为了在张九龄面前显示与民间同甘共苦的感情,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吞下独子里去了。并说:“岭南人实在太苦了,除了吃这种东西外,还能吃啥?”张九龄说:“树皮拉,野菜拉,野果拉,只要吃了不会死人的什么都吃。”皇帝说:“有野果吃也不错嘛,听说有的野果还挺甜的呢。”张九龄说:“甜野果是极少的现在只能吃一种叫野菠萝的野果之类了。”皇帝当然知道岭南有一种佳果叫“菠萝”的是什么味道,他为了讨杨贵妃欢心,每年都要岭南进贡菠萝和增城挂绿荔枝,他想野菠萝的味道也不会很差吧,于是就问张九龄这次有没有到一些野菠萝回来。张九龄说:“有,如皇上要尝一下,现在就奉上一只。”随即张九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桃锯子”——野菠萝给皇帝。皇帝一看果然与他往时看到的真菠萝一模一样,就带回宫里与贵妃共享。想不到这种“野菠萝”比起那种薯凉更难吃,嚼来嚼去也嚼不烂,而且还带点刺激辣味,一点点野咽不下喉。这时皇帝才感受到灾区老百姓是何等的苦难啊!不久,皇帝就下旨朝廷拨专款救济岭南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