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迪生从“问题少年”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母亲南希的教育,她的7大教育法则不会随着时代和场所发生任何变化,谁都能够从中获得能力开发的有益启示。本书详尽地介绍、解说了这位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生动刻画了爱迪生从
“缺陷”少年成长为天才发明家的心路历程,使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并从中获得深刻地启迪,此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爱迪生只在学校待了3个月就退学了,他的学历为零,还患有听力衰减,而恰恰是这样一个“缺陷”少年,却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契机是来于他母亲南希独特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还是商务人员,教育工作者,学生,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活用这7大法则,像爱迪生那样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
法则1 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
法则2 磨炼感性
法则3 培育理性的好奇心
法则4 享受思考的乐趣
法则5 失败是最好的案例
法则6 障碍造就特长
法则7 陶醉在与他人的交流中 爱迪生的成长历程
爱迪生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而著称于世。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爱迪生的少年时代。
1847年2月11日,一个大脑袋的男孩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诞生了。此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黎明之前。
他是这户人家的第四个男孩,在他前面还有三个男孩、三个女孩共计六个哥哥和姐姐。在这六个哥哥和姐姐中,最小的三个在幼年时就已经生病死了。因此第七个小儿子的诞生,令他的父母格外地高兴。
他们希望孩子健康地成长。母亲南希已经37岁,她满怀着希望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对自己叮嘱道:
“这可是一个大脑袋的孩子啊。医生出言不逊,说他可能患有脑障碍。这绝对不可能!脑袋大,里面一定装满着脑汁啊。那个医生什么都不懂!嘿嘿!脑袋大一点儿,不就证明这孩子真的很可爱吗?眼睛、嘴、手指,都长得好好的。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健康、英俊、能干的男子汉,让那个医生大吃一惊。只要是为了这个孩子,我死不足惜。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强壮的男子汉。”
幼小的儿子在母亲的怀里静静地睡着了。
爱迪生的父亲小塞缪尔(萨姆)·爱迪生是有着荷兰血统的加拿大人,1804年8月16日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是一个身高近190厘米的伟岸男子。爱迪生家族的男人们都因体格健壮、孩子众多、长命百岁而闻名。
倘若追溯家世,爱迪生的曾祖父约翰·爱迪生是3岁时随着家族移居美国新泽西州的荷兰籍移民。约翰长大以后作为英国保皇派的一员而誓死效忠于大英帝国,因抵抗乔治·华盛顿领导的追求独立的军队而被载入历史。他遭到逮捕,因为夫人出身名门,在夫人奥格登家族的拼死相助下,他才免遭死刑,由英国舰队移送到加拿大。约翰·爱迪生好歹活了104岁才终其天年。
会回答"为什么"的妈妈——爱迪生的母亲教子有方
|
|
|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专利。
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上小学也只有三个月。他的"学生"时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父亲叫山墨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木工。母亲名叫南希,当过小学教师,颇有教育孩子的经验。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凡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问得张口结舌,只好拍拍儿子的脑瓜说:"去,问你妈去。"妈妈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启发他再想、再问,不嫌麻烦。
爱迪生5岁的时候,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嘛?"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眯眯地告诉儿子:"这是鸡妈妈在孵小鸡。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鸡就会出来的。你看见的那些绒球似的小鸡娃娃,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和出来的。"爱迪生听着若有所思地问:"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会出来呢?""是的,孩子,是这么回事。"妈妈点头回答。
当天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到处找,结果,爱迪生在邻居的库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孵小鸡哩!
南希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
爱迪生7岁开始上学。上学后,在学习上他总爱提一些问题。一次上算术课,讲到2加2等于4时,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等于4呀?"老师回答不上来,以为他是个调皮鬼,存心捣乱,骂他:"糊涂虫!"
当过教师的南希认为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她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她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春天,树木抽出嫩芽,娘儿俩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晚,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历史演变;人秋后,河蛙咕儿孤儿乱叫时,母亲又教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冬天,西北风打着呼哨儿,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学和物理上用心思。
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这是当时的一本著名著作,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回,他看了气球飞升原理,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会升起来。可是奥池喝了,肚子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助儿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责怪儿子。还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5;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当孩子开始问有答案的问题时,你便知道他们长大了。
——约翰·P·普隆姆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
培养独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但是,这种独立能力的基础要在幼儿时期奠定。
——井深大
如果母亲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感情去"培养",是绝对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的。
——井深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
爱迪生的母亲这样教育孩子
爱迪生(1847-1931)出生在美国北部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他一生拥有1200多项发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母亲的正确认识和引导。他母亲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善于发现,挖掘和保护孩子的天赋,以及对孩子的事业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给我们做父母的启示应该是十分深刻的。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般人眼里他是怪孩子,在老师的心里他是糊涂虫,只有母亲认识到这是孩子的天性,是最宝贵的品质,这也就是爱迪生所呈现出来的“趋势”。爱迪生母亲紧紧抓住这些“趋势”,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她是怎样引导的呢?针对孩子好问好思考的特点,总是循循善诱地开导,注意开发他的潜能。爱迪生还刚7岁,母亲发现他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于是就借来一些浅显的自然类书籍供他阅读。当孩子由于爱问问题被恩格尔老师看成怪人、糊涂虫而被撵出学校的时候,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她深知儿子的性格,儿子不是什么糊涂虫,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
于是,她决心在家独自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亲自给他讲课,给他讲历史的兴衰,让他读《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名著。在自然科学书籍中,介绍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俐略生平事迹的书深深地吸引着他,伽俐略通过实验来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他深为钦佩。从此,“实验”一词一直没有离开过爱迪生的脑海。
母亲发现爱迪生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就专程上街买了《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一书。他对实验好像走火入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各种实验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费用支出也不断增长,而家里的日子又过得非常窘迫,于是12岁的爱迪生不顾父母的劝阻,在休伦斯至底特律的火车上卖报纸和食品,每天长达14个小时。爱迪生还利用卖货的间隙在火车的实验室里做实验。一次,他做实验时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因此被赶下了火车,灰溜溜地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坏事传千里”,他在火车上闯祸的事,早已传遍了家乡,有人甚至添油加醋地说,他差点把整列火车都烧光了。只有母亲了解儿子,她不相信那些流言蜚语。爱迪生在回家的路上,遭受到不少熟人的冷眼,小伙子心上像压着一块石头,抬不起头来。
当爱迪生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忽然看见母亲正在门前等着他,爱迪生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回到母亲的怀抱,浑身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母亲重新为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设在自家阁楼顶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这样万一再发生爆炸,最多只会把房顶炸掉,不会使住人的底楼受到影响。就这样,他们家的小阁楼成了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实验中度过的。
正是在母亲的关心和支持下,爱迪生凭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痴迷,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验,一生获得1200多项专利,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牛顿的母亲会回答儿子的问题
文章来源 www. 3edu.net
“咳,这么一个小不点儿,我简直可以把他塞进一只杯子里去!”接生婆摆动着满身血污的小生命惊讶地嚷着。他就是后来成为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牛顿。牛顿(1642—1727)小时候,总喜欢提一些千百奇怪的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她想:世界上大凡有所作为和有成就的这个“家”、那个“家”,小时候都是些好提问题的孩子。哥白尼不是问过他父亲“我看得见月亮,月亮看得见我吗?”后来,他不是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了吗!
有一次,牛顿问母亲:“风车为什么会转?”母亲回答:“那是风的力量推动着它转。”牛顿又问:“风是哪里来的?”母亲告诉他:“你看,水不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吗?空气也是这样。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空气一流通,那就是风了。”后来,牛顿在学校里做的第一件劳作,就是带有独创性的风车。这虽然让同学们讥笑了好一阵子,母亲却鼓励他,支持他探索事物底蕴的创造精神。牛顿对科学越来越有兴趣了。一天,他拿着一个小东西跑到外祖母面前:“姥
姥,你看这个,这是太阳钟。”姥姥一看,原来牛顿手上捧着一块木板,中间钉着钉子,钉子的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线条。外祖母明白了:在太阳的照耀下,钉子的影子停在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时间了。外祖母惊奇地问:“这是谁教你的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牛顿笑嘻嘻地回答。后来,他的科学小品经常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人们问他母亲:“你是怎样帮助和教育孩子的?”母亲回答说:“孩子层出不尽的怪问题,蕴藏着他极其宝贵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做助燃剂,不能当水龙头。对孩子的问题,一要耐心回答,二要力求正确回答。
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先维修
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
——斯大林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导技术的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骂、央告、恳求。
——马卡连柯
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是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
——康德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曾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杨澜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时,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多数人会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崔琦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3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
父母之爱,纯洁无私,永无止境,从不企求子女对自己的报答。“可怜天下父母心”,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体谅自己的父母?感恩是一种不能旁贷的责任,也是需要铭记并履行的义务。
父母给予我们生存的权利,哺育我们成长,帮助我们成材,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恩。我们必须首先明白,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终有一天,父母会老去。如果把握不住今天,以后纵有再多的深情和孝心,也难以弥补父母健在时失落的缺憾。感恩不需要华丽的形式,也不计较财富的多寡与名望的高低,只要有一份真心和热情,父母便会知足无憾了。趁着父母健在,实在是应该抓紧分秒时间,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孝敬、关爱父母,莫等机会失去后徒劳伤悲。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