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远的天后宫

(2012-07-31 23:36:03)
标签:

镇远

天后宫

妈祖

天后

林品南

福建

历史

文化

旅游

分类: 青梅煮酒

http://s4/middle/49feefa1gc62202aa9b63&690
镇远天后宫正殿

 

  一

 

  按理来说,天后宫出现在镇远,是件挺蹊跷的事儿。天后,即妈祖,是海上航行安全的守护神,在中国沿海各地、台湾乃至海外华人中多被信奉,但出现在内地,尤其是出现在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城镇远,却是件耐人寻味的事儿。
  壬辰年正月间,我到黔东南旅行,首站便是古城镇远。出行前并没有做太多功课,到了镇远,手机上网搜索住宿的地方,寻找背包客们常去的青年客栈,顺藤摸瓜找到了“桃源小筑”青年客栈。料峭的春寒中,背着包登上了陡峭的石阶,走进了这家环境优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客栈。寂静的庭院里,几株沧桑的老树,灰白斑驳的古墙,屋宇依山顺势,重檐叠瓦,檐下的灯笼还透着年味儿,让人一下子仿佛走进了时光驻足的角落,这,便是镇远的天后宫。
  初进客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此天后宫跟沿海的彼天后宫有什么关联,直到闲来无事,在宫殿内参观时,看见庙堂之上供奉的居然是沿海常见的妈祖神像,我所有的惊讶和好奇才一下子全涌上了脑海。
  虽然我不是福建籍人,但来福建工作也将近有一年,对沿海的妈祖文化也算略有了解。
  据《莆田县志•湄州志》记载,妈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岛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出生后一个多月,不哭不闹,故取名林默。默娘自幼美丽聪明善良,长大后水性极好,又乐于助人,多次踏浪渡海救人,二十八岁在海上救人时却不幸遇难。传说她遇难后仍在海上屡屡显应,救人于危厄,故而被视为“海神”,尊称为“海峡女神”,渡江过海、以水谋生的人们都视她为保护神。元至元年被封为“天妃”,始有天妃宫、天妃庙;清康熙年间加封为“天后”,有“天后宫”。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之地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埠头,多建有“天妃宫”“天妃庙”“天后宫”“妈祖庙”之类的庙宇。福建人对她感情特别深厚,称之为“妈祖”、“林姑婆”,无论是飘洋过海还是背井离乡的人都祈祷以求她的荫庇。
  但是,被沿海各地及海外华人视为海上女神的妈祖,缘何会出现在远离大海的镇远,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边远古城中呢?

 

http://s14/middle/49feefa1gc62201bf544d&690

客房的前廊正对着庭院

 

  二

 

  镇远古城,位于舞阳河畔,自秦昭王30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如同舞溪之水,绵延不绝。
  你若站在石屏山上俯瞰,就会发现,穿城而过的舞阳河,呈S型将古城一分为二,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因此镇远又有“太极城”的美称。在河的两岸,遍布着众多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而在这些众多的历史码头之中,月亮码头便是其中一个。月亮码头,即天后宫专用码头。
  沿着码头的石阶拾级而上,据说这八十八级石阶是个幸运数字,在石阶的顶端山门,连接的就是水运的保护神——妈祖。天后宫,就座落在府城的新中街上,坐北朝南,背依石屏山,面临舞溪水,数百年来,默默地保佑着来往的船只平安。
  从地理上来看,镇远地处黔头楚尾,雄居沅江支流舞水上游,东扼入湘门户,西拒通滇孔道,为湘楚人舍舟登陆攻打夜郎之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向称“黔东重镇,滇楚要冲”,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自古为兵家、商贾必争之地。
  镇远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交通就比较发达。尤其贵州多山,在陆路还不便捷的古代,水路作为货物运输和商旅往来的渠道,优势轻而易举地体现了出来,镇远现存的众多古码头就是明证。漫步在舞溪之畔,走过那一个个刻满历史痕迹的古码头,可以遥想镇远当年舟船云集的盛况,河道上千帆相竟,百舸争流,码头上商旅如织,人头攒动,一派繁华之象。来往的船只经舞水、沅水,达洞庭湖通长江而至沿海,保佑航海人平安的妈祖文化亦得以传播至此。
  天后宫的存在,是历史上舞阳河航运发达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1985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镇远的天后宫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今天公路、铁路四通发达的交通来看,舞阳河的航道已经失却了往日作为黄金水道的优势,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古码头也静寂下来,在暮色中诉说着昨日辉煌。像城里众多古建筑一样,沿海过来的天后宫,也渐渐融为古城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猜想着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在沉静的回想里摸索、追忆……

 

http://s16/middle/49feefa1gfbd5414e743f&690

镇远天后宫的山门


  三

 

  原本多见于沿海的天后宫,在内陆并不多见。据考证,舞水以上只有三处,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但以镇远的天后宫最险、最高,内中建筑工艺最美,气度不凡、做工精细。
  天后宫在镇远最早修建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咸丰同治年间曾毁于战火,现存的天后宫,乃是同治年间重新修缮的。主体建筑为正殿,殿为重檐歇山式,两侧建有封火墙,殿内供奉海神天后。宫殿建筑特别之处结合了闽南建筑风格与苗、侗吊角楼建筑风格,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木雕精美。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都是凤在上而龙在下,可见该建筑年代在慈禧当政时期。正山门两侧砖柱粉书对联一副:四海永清是渭水轮转地,八风从律固知后德配天,横批:海国安澜。
  在镇远的博物馆里,让我更惊讶的是,镇远的天后宫,原来曾经是福建会馆——发现一点完全是个巧合。
  镇远历史上,曾经有过赫赫有名的“八大会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宋代始,就有许多福建人到镇远府做官、经商、戌边和随军,到明清时就更多了。中国十大商帮十五省商人都曾涌入过这里,摩肩接踵,骈阗百货。各地商人为其利益之图,先后筑就了“八大会馆”。作为福建会馆的天后宫,便是这“八大会馆”其中之一。
  当年的福建籍人,从东南沿海至西南边陲为官或经商,水土、气候、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身处异地,思乡之情,同乡之谊,使得大家需要促在一起互相帮助,于是同乡会馆便建起来了。在正殿前方搭有戏台,两侧及周围建有前廊、耳房、膳房及厢房。会馆中供祀的主神,当然是最受福建人崇敬的天后,天后宫也就成为福建会馆的代称。
  同治光绪年间,天后宫由闽籍人修复后,规定凡是福建人都可以入会馆。会馆的主要职责是团结籍人,巩固他们在外地的利益,为同籍人往来相聚提供食、宿活动地点。会馆每年有大会期三次,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生日这天,最为热闹。在会期前半月,福建籍同乡把主持会期活动的总理或总管一名推荐出来,负责向同籍们募捐筹资。资金来源有三:一靠做官、经商的有钱人捐赠;二向会员摊派;三从庙产田土出租收入。三月二十三日这天,闽籍人带领全家老少都到天后宫内为天后拜寿,庙会的戏台上有阳戏、辰河戏、花灯戏的表演,戏台下有麻将、纸牌等娱乐品,膳房内操办酒席,籍人吃喝玩乐二三天后,才离宫回去。
  曾经的厢房,现已都改成客栈的客房,红漆木门,雕花木窗,古典而静谧,时光仿若穿越。若在薄暮时分,闲坐于阁楼的观景台上,沏上一壶茶,坐对舞溪两岸江景,寂然凝虑间,似乎还能隐隐听见古戏台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曲折入微,将远方游子的心拨动。

 

http://s10/middle/49feefa1gc62202660a09&690

天后宫两侧的厢房,曾经也是福建会馆

 

http://s12/middle/49feefa1gfbd540dc03db&690

曾经的福建会馆厢房现已改作客栈的客房

 

http://s9/middle/49feefa1gc62202fcfe28&690

正殿前的古戏台

 

http://s8/middle/49feefa1gc622035b5367&690

正殿屋脊上凤在上而龙在下,可见该建筑年代在慈禧当政时期

 

  四

 

  说起天后宫的重建,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镇远历史上一位有名的知县,叫林品南。巧的是,他也是福建人。
  林品南,号林纾,福鼎秦屿人,生于清嘉庆年间。十七岁赴省考,考取举人及第;二十岁进京赶考,因路途颠簸患上伤寒,未能如期参加考试,但因其德行文采出众,被选荐为拔贡,从此开始踏上仕途。历任江西盐税卿、贵州镇远知县、贵阳知府、贵西道台、代理贵州巡抚,授赠朝议大夫,官终一品,后卒于升迁帝师进京面圣途中。
  光绪二年(1876年),林品南赴镇远履任知县,据当地史料记载,他上任镇远知县后的第一项举措,就是重建起了天后宫,以此宣扬家乡文化,团结异地同乡,以慰思乡之情。
  据说当年流经镇远的河道,多急流险滩,船翻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过往商贾和旅客无不胆战心惊,就连常年在水上营生的船夫也心生畏惧。林品南赴任后,想起赴任途中遇到湍流时,在心中呼唤“妈祖救我”,遂海晏风清。“何不将家乡庇佑出海之人的妈祖也请进镇远,来保佑这里的百姓?”于是,他立即着手选址、设计,同时四处奔走、集资募捐。当时贵州驻有大批闽商,镇远内亦不在少,闻说家乡的妈祖要入驻镇远,二话不说,纷纷慷慨解囊,出谋划策。于是,妈祖这位外来的神灵,在镇远落下了根。当地百姓也开始膜拜起来,每逢驾舟启航,总要先到天后宫祈祷平安。说来也神奇,镇远自从有了妈祖,河道不再似以前那样生猛,百姓每每遇险也总能化险为夷。
  除了修建天后宫,林品南在任期间,在镇远当地亦留有不少佳话,修建文明书院便是其一。时值咸丰同治年间事变刚过,社会秩序稍定,镇远文风凋敝,品南慨然兴整顿之恩。周厂坪一址风景形貌,占一郡之胜,时逢外国传教士欲购置作为修建基督教堂之用。品南虑其据险扼要,密召乡绅商议,决定先建书院于其上,这样既有理又合当地百姓之利。于是委托乡绅四出劝募,并先垫银六百两,购置瓠瓦木石,于深夜堆集工地,并先立文昌阁于其前,后外国传教士见大势已去,欲建不能,遂作罢。镇远官民群策群力,文明书院既成,文风乃兴。今为镇远一中,为当地莘莘众学子求学之地。
  林品南在镇远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行民便、建浮桥,减税赋、课农桑,扶贫济困,狱讼清平,政教兼善。后奉调普安、贵阳等地,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当时贵阳百姓闻此消息“莫不痛哭流涕”,纷纷集资赶制万民伞——喻指父母官像伞一样庇护着一方百姓。发丧之日,贵阳万人空巷,百姓们举着“万民伞”为其送行。他生前的俸禄皆捐给了当地百姓,逝世后福建家属还是凑的路费,才运送遗体回家,因无钱安葬,遗体置放家中许久才得以下葬。其一生为官清廉自守,做事刚正不阿,一时为朝野内外所称颂。
  林品南和妈祖,一为人,一为神灵,均来自东南沿海的福建,却能在镇远为当地人所铭记、缅怀,我想共同点乃是二者皆具有悲天悯人这一情怀。惊涛骇浪中,人们祈求于妈祖,混沌浊世间,黎民寄望于清官;救苦救难的,人们修建了庙宇纪念她,把百姓装在心里的,人人心里都有一座庙缅怀他。

 

  注:原为正月间黔东南游记片段,后经查阅资料,有所修改,敷衍成文,投稿于单位系统内某杂志。刊出时略有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