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方育龙
方育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272
  • 关注人气:2,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王崧舟先生《威尼斯的小艇》

(2010-11-09 14:03:08)
标签:

方育龙

小学

校园

教育

教学

分类: 教育教学

诗意语文的理想与信念

——评王崧舟先生《威尼斯的小艇》

 

评课人: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方育龙

 

 

 

王崧舟先生,中国当代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长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执着追求“诗意语文”。何谓诗意?王崧舟先生说:

诗意,或可解读为“诗一样的意味”。
  这一解读,隐含了三层要义:第一,诗意是一种隐喻表达,诗不过是个喻体;第二,诗性才是联结喻体和本体的纽带,缺乏诗性的诗是没有资格充任喻体的;第三,具备了诗性的本体,才富有诗意。

在解读“诗意语文”时,他有这样一段话: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反思。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教育,培养语感素养是感性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必须遵循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

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在聆听王崧舟先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听王崧舟先生的课,不仅对于学生是一种生命的成长、绽放与精神享受,对于老师,同样也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与精神享受。

 

一、个性高扬的诗意语文。

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现和创见。郑振铎先生说:对于儿童,旧式的教育家视之无殊成人,取用的方法,也全是施之于成人的,不过程度略略浅些而已。他们要将儿童变成了小大人。那种小大人,正像我们在新年的时候在街上看见走过的那些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足登薄底缎鞋的,缩小的成人型的儿童一般无二。在这种儿童观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往往以成人心理取代儿童心理,以成人意志左右儿童意志,以成人文化代替儿童文化,以成人的阅读经验支配儿童的阅读经验,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儿童。其结果,往往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之中,丧失了对事物的认知、判断,丧失了思想与情感,最终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个性。在王崧舟先生的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张扬着对儿童语文世界、儿童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尊重。

教学伊始,老师问:同学们,这“小艇”前加了个威尼斯,你怎理解?
1: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它里面的小艇与众不同。 

2:威尼斯是一个地方,我们这里没有。

3:威尼斯是一个地方,小艇是它们的特产。

4:威尼斯是一个水上城市,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我们这里的汽车。

老师小结说:我们在读课文之前,好好琢磨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读完课文后,老师说:同学读得非常认真,也非常投入,课文读完以后,老师想问一下,这篇课文读完了,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1:威尼斯真伟大。 

2:威尼斯像小孩一样,早上快活玩耍,晚上就睡觉了。

师:天才的比喻! 

3:我想去坐一坐小艇。 

4:交通工具跟我们与众不同。

5:我在小艇里看书,拉开窗帘,很美。 

6:威尼斯的船夫驾驶技术真好呀!

师:你也想当一回船夫。 

7:景色优美。

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就应当认识到,对于同一篇课文,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种感悟。对于“小艇”前面加了“威尼斯”你怎么理解也好,对于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也好,老师的心中不应该只有标准答案,因为那是对学生自由精神的禁锢,对独特个性的压抑,对创新思维的摧残。老师应该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对于这一点,王崧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但是,张扬孩子们的鲜明个性,尊重孩子们的语文世界,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对知识进行错误的理解,更不容许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在这些方面,教师要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王崧舟先生在讲授“新月”一词的意思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典范。

师:你读懂什么?  

生:威尼斯的小艇就象新月。
师:真的读懂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新月吗? 
生:刚刚发现的月亮。
师:那今天晚上我刚刚发现又大又圆的月亮是新月吗?那是满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呢?
生:月牙儿是新月。
师:问题听清楚,什么时候的月亮是新月!要不要老师告诉你们?农历月初的时候叫新月。
师:新月像什么呀?  

生:眉毛,镰刀,香蕉,小船,小艇……

在学生对“新月”一词不能理解的情况下,王崧舟先生没有一味地追求张扬个性而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曲解,而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农历月初的时候叫新月”。

 

二、感性复活的诗意语文。

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精神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是以感性而不是理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教育。但是当前而大量的语文教育却是理性泛滥,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教师纯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纯理性地学语文。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象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纯理性的语文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后果,是老师不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的后果,是教育的非哀,语文的悲哀,更是儿童生命的悲哀。在王崧舟先生的课堂上,则处处无不洋溢着诗意语文的感性复活,无不洋溢着孩子们生命的活力与灵性。

第二节课开始上课了,老师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一定深深印在心上。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是死的,没有了人,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 

生:船夫。
师:自己读一读写船夫的那一段——(指名读) 咱们一起读,王老师读开头,你们接下去读。
师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
1:船夫,你的驾驶技术真好。 
2:船夫,你辛苦了。
3:船夫,开慢一点。
4:船夫,你能教教我吗?
5:船夫,下次我还会光顾的。
6:船夫,小艇开慢一点,我想看看风景。
师:船夫最想说什么?
1:请上船,我会开你们到处走一走的。
2:小朋友,快来坐我的小艇吧!
3:不用怕,我的技术很好,不会翻船的。
师: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世界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讨论。
师:做船夫的举手,请上台!你是一号船夫,你是二号船夫,你是三号船夫。下面都是游客。
师:咱们有请一号船夫,——掌声有请。
一号船夫:各位游客,我可以到很多景点,我的驾驶技术很好,我的小艇也很漂亮,有皮垫子,象沙发,你可以坐在里面看书,不管什么地方我都能快速驶进去。
二号船夫:我是二号船夫,大家快来坐我的船,你要快点,我就开快一点,你要慢,我就开慢一点。
三号船夫:表演(小朋友自己请一个同学合演)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就问。 
1:请问一号船夫你的船免费吗?
一号船夫:(想了想)我的技术很好,如果你满意就给,不满意
2:请问二号船夫,你的船会不会涨价?
二号船夫:这个呀,那就看你的路程有多远了,太远了当然要加钱!游客重的话,也要加一点。
3:三号船夫,你是个女的,你有力气驾驶吗?
三号船夫:我都已经当船夫了,当然了。
师:愿意上一号船的举手,上二三号的分别举手。
师: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   

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这一段文字,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一读,或者是通过做阅读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加深印象也行。但这样做,无疑使语文教学滑入了纯理性的泥淖。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怎样使这段文字更形象化?怎样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王崧舟先生非常巧妙地采取了形式生动、有趣的活动化教学,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正是这种形象化的、情感体验式的感性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释放了学生的生命潜能,展现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不仅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了这段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精神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三、心灵对话的诗意语文

对于作者而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对于读者而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深层次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语文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阅读与情感的欲望,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老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轻松、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灵互动,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融。在学习“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一句话时,王崧舟先生就以自己对学生及文本的敏锐感悟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诗意语文心灵对话的平台。

师:这句话真的读懂了吗?王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你,第一个,“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师板书: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好象一条蛇。 
生:齐读。
师:第二个问题,轻快、灵活用一个词连起来。 
生:既轻快又灵活。
师:那我把它说成这样。板书:2、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
生:齐读。
师:能不能改? 
生:行。
师:好,那我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先确立专题讨论讨论,如果把书上的句子改成1或者2到底行不行! 
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每个小组议论纷纷,气氛活跃。研究第一个专题的举手。
1:我觉得用“仿佛”好一点,“好像”就很不一样。
2:“仿佛”比“好像”要像一点。其实“仿佛”就是“好像”, “好像”就是“仿佛”。
3:“仿佛”深奥一点,“好像”就是“好像”。  
4:课文前面已经有一个……
师:读,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点像独木桥……也有像……就这里跟前面都不一样。……像沙发。
师:真好,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呀!
板书: ……有点像……  …………  ……仿佛……  …………一般……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回答)。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打比方都不一样。
师: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段。
师: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我们来读课文里的这句话。
生:齐读(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不行 。(指名读 )
师:不行,( 轻快、灵活得读好)。指名读
师:不行,听老师读一读。(轻快,灵活加速) 
生:齐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黑板上的这句话 
生:读。
师:感觉既不轻快又不灵活。看文章写得那么好,生动、形象、优美,再来读读。
生:读课文。
师:读课文时把它独特、轻快、灵活读出来。 
生:再读一次。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王崧舟先生发现了它无尽的意蕴,在他巧妙的组织与调动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心灵对话。

回顾这个教学环节,王崧舟先生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改写了两句话。接着问:“把书上句子改成这样行不行?”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教师巧妙设计,善于引导。开始学生的理解是“仿佛”真像一点,“好像”有点不像。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要用“仿佛”的原因,教师及时评价:“真好,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呀!”同时板书4个句式,在这前后联系中,学生明白打比方有很多变化,让学生知道后,教师评价引导,“不重复,不一样,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不一样,都有变化,”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后一句老师采用读中比较方法,分别读“轻快、灵活”和“既轻快又灵活”两句话,使学生感觉到后一句好像不轻快不灵活,老师意图是训练学生语感,语言表达形式跟意思是否一样,通过训练学生找到了感觉,从而培训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与素养。

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倾听,相互碰撞,相互感悟,相互解读,相互接纳,相互欣赏,相互成就,共享抵达对方及作者心灵的喜悦。做为引领者的王崧舟先生,仿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知己和知音。他时而惊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而陶醉于学生的精辟读法,时而点化着学生的稚嫩见解,时而又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

 

聆听王崧舟先生的课,如沐春风。一堂好语文课,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要使学生望得远,教师首先要站得高;要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唤醒与提升,教师首先要让自己的生命有着更高的高度,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

记得王崧舟先生在《读课》一文中写道: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

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这就是王崧舟先生,这就是王崧舟先生的课,这就是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的理想与信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