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2009-06-24 15:01:56)
标签:
方育龙校园教学教育育儿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行为。教师在采取既定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之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充分了解课堂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学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
无论在生活、交际、思维还是学习方式方面,男女学生的行为举止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女生比男生更乐于配合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男生对室外活动的兴趣比女生更大;男生大多热衷于数理化科目的学习,而女生往往在阅读、写作和语言学习方面有技巧且颇具优势。实际上,不同性别学生除了存在部分性质相同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外,更大程度上各自拥有一些具有性别特征的问题行为。男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多为显性的,如吵闹打架,明显违反课堂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而在课堂上过于拘谨、胆怯、情绪化表现或是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等隐性问题行为在女生中的发生频率则可能较高。
(二)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导致课堂问题行为性质的转化
从小学到高中,在自身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生理、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心理趋同倾向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烈,必然出现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导致向权威提出质疑、发出挑战的行为产生。在课堂中,教师和课堂行为规范通常被视为是权威的象征,是受挑战的对象。所以年龄较小的学生表现出违反课堂行为规范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都比较单纯,大多属于不能自控的表现。而年龄较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课堂秩序,往往还具有了挑衅的意味,从而增大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性和教师的管理难度。
(三)学生性格类型与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课堂问题行为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人际交往活动繁多的环境,能够忍受强烈的噪音和捣乱行为,而且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干扰而影响学习。如果身在秩序井然、结构清晰的课堂上,教师坚持要求教学时保持绝对安静,他们在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必然会感到厌倦无聊。而内向型的学生则与之截然相反,干扰不断,充满全新体验的课堂学习环境虽然显得十分有生气,但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环境会扰乱思维,损害学习效果。他们往往倾心于能够保证个人学习,以及能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自己事情的课堂。对于这种情形,教师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穿插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学习活动,当不同性格学生各自喜爱和厌恶的状况交替出现时,一般都能够忍受并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