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元国学初级课堂] 第十五讲

(2008-05-30 02:16:49)
标签:

春秋

三传

乾元国学

文化

分类: 乾元国学初级课堂

11、《春秋》与三传

  《春秋》是现存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编纂方式。《春秋》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各诸侯国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以鲁公纪年,但记述范围却遍及各诸侯国和周边少数民族,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史学上把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这段时间叫作春秋时期,就是得名于《春秋》。

 

  “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主要著作,即《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传后来也都上升为经,唐时“三传”列入九经,宋时又全部列入十三经。解释《春秋》的著作本来还有《夹氏传》和《邹氏传》,但后来都失传了。三传都是以作者的姓氏来命名的,旧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公羊传》的著作是公羊高,《榖梁传》的作者是榖梁赤。

 

  为什么《春秋》叫“春秋”呢?西晋杜预讲,编年史书年复一年地记事,“必表年以首事”,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就“交错互举”,取出“春秋”两个字来当书名。那为什么不能是“冬夏”,非得“春秋”呢?因为“举先可以及后”,于是就挑在前边的。其实他讲得有点罗嗦了,“春秋”代表一年早就是习惯用法了,《诗经》里就有“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郑玄解释说“春秋犹言四时也”。现代学者更认为,一年分四季可能出现在西周晚期,以前中国人本来就是一年分春秋两季的,这点我们从出土的一些甲骨卜辞也可以得到验证,后来到了东周虽然已经有了四季的划分,但人们仍然习惯沿用春秋来表一年,这个解释也许更为妥当。

 

  春秋即表一年,所以大多数诸侯国的史事记录都以“春秋”为名,《墨子•明鬼》里就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和“齐之《春秋》”的记载。或者说“春秋”就是当时这种编年体史记的通称。除了通称,还有一些诸侯国的国史则有专名,孟子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可见,晋国国史的专名是《乘》,楚国的是《梼杌》,鲁国的还是叫《春秋》。

 

  那么现在我们说的这部五经之一的《春秋》,是不是就是鲁国的国史呢?应该说不是的。《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止于哀公十四年,只记了鲁国十二个国君在位时的史事,而且哀公的年头还不齐,掐头去尾的痕迹很明显。可鲁国的国史谁都没见过,保不齐正好只有这部分传下来了呢?这种可能也不能说没有。但我们来看《公羊传》中的一段话:“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陨如雨。’”什么叫“不修《春秋》”?就是没经过修改的《春秋》。《春秋》里有一句“星陨如雨”,这句在没改过的《春秋》里的原貌是“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公羊传》明确告诉我们,原来有一本没经过修改的《春秋》,也就是《鲁春秋》的存在,后来的《春秋》就是“君子”从《鲁春秋》改编过来的。

 

  那么这个“君子”是谁呢?也就是谁是《春秋》的作者呢?《公羊传》这里并没有明说,但在全书之末有一大段文字述及孔子言语与《春秋》之所以作等问题,明显将《春秋》的作者指向了孔子。《左传》里也有相似的例子:“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非常明白地说孔子是对《春秋》文字负责的人。而真正第一个明确说孔子作《春秋》的人是孟子,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里孟子还说明了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匡正社会。自孟子以后,后人多相信孔子修作《春秋》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经过《史记》这么一确认,孔子作《春秋》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今、古文经学吵架吵得那么厉害,在这个问题上也出奇的一致。当然,古人没有著作权概念,“作”不一定就非得是第一手原创,整理编订也可以叫“作”。孔子作《春秋》,即是孔子对《春秋》进行过整理编订。后世也有人对孔子作《春秋》表示怀疑,尤其是近代有一些学者反对得比较激烈,但终究还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来否定。

 

  《春秋》也被说成是一部怪书。按说《春秋》是一部史书,也不像《周易》那样玄妙,有什么可怪的呢?《春秋》怪的地方可多了去了。首先说,它这部史书的面貌就很奇怪,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居然只用了一万六千多字,平均每年不到七十字,每年记事最多的也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一条不过四十余字,在定公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大部分都是罗列与会的各国领导的,之所以有四十多字,主要还是因为人多。最短的居然只有一个字,在隐公八年:“螟。”这就算是把一个虫灾给记下来了。《春秋》的经文,就像一条条新闻标题,简明扼要到家,而事件的因果和过程、人物的行为都无从知道。以致王安石贬《春秋》为“断烂朝报”,梁启超则称之为“流水账簿”。

 

  其次,这部史书不据实记载史事,更为奇怪的是,这还受到人们的推崇。比如我们前面举的“天王狩于河阳”的例子,那明明是晋文公把周襄王召来见面的,孔子因为不能允许“以臣召君”的发生,就愣给记成周王到河阳打猎去了。这从现代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曲笔回护,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歪曲,但在古人看来,这种写法好得不得了,因为它维护了正义。司马迁说:“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对于历史和现实,孔子没有办法改变,但他通过修史,可以“替天行道”,在书面上把社会恢复成有秩序的理想状态,同时对社会的善恶给出一个公正的赏罚。我们看前边那个定公四年的经文,公侯伯子男,还挺全乎,其实春秋之时很多诸侯国早就自己给自己晋升爵位了,像晋、郑等都给自己升了公爵,楚国更厉害,直接称王。但在《春秋》的记载里,不管现实中你是称公称王,依然按照周王封的爵位记载,晋依然称侯,郑依然称伯,楚王则一杆子被打回到“楚子”。这就是著名的“《春秋》笔法”,也就是在记述历史时,行文中暗含褒贬臧否,用一种委婉的形式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样的笔法实在厉害,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个字就可以把你捧上天,一个字也可以把你打下十八层地狱,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尤其怕被钉在耻辱柱上,这也就是孟子说的《春秋》具有能使“乱臣贼子惧”的巨大威力。

 

  一本不“实”的“流水账簿”,却成为五经之一,连解释它的著作都鸡犬升天,全都成了经典。还是这本薄薄的“流水账簿”,司马迁却说“《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孔子自己则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今文学家更说孔子在《春秋》里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孔子为后世制定的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

 

  奇怪吗?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从史学角度来讲,《春秋》肯定不能是一部好的史书。但《春秋》能成为经,恰恰就在于它不是一部好的史书。《春秋》记史而不重史,它重视的是借史事进行价值判断。司马迁总结说:“《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三国演义》里关羽老是抱一本《春秋》看,看什么?闲着没事背春秋时期的大事年表吗?这是为了渲染关公的忠义。什么人看什么书嘛!《春秋》透过那些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历史记载,向人们传达的就是文字之外的善恶观念和是非原则。我们说得复杂,古人把这叫作“微言大义”。

 

  《春秋》文辞简约隐晦,而这些文辞之间又隐藏了丰富的大义,没有明白人来解释简直就看不懂。所以,《春秋》离不开解释《春秋》的三传。十三经中我们找不到《春秋》,只能找到三传,经文都结合到传文里头去了。三传中,《左传》是古文经,详于记事,主要是丰富《春秋》记载的史事;《公羊传》、《榖梁传》是今文经,详于大义,主要是挖掘《春秋》深奥的义理。三者之中,谁是圣人真传,谁得春秋真意,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下面我们就挨个讲讲三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