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晨揭秘美国乒乓:俱乐部遍地 痴迷度不逊国人

(2011-09-25 13:02:41)
标签:

杂谈

“北京人在纽约”乒乓版

  ——听王晨讲美式乒乓

  文/张矣韵

  大多数中国球迷对于美国乒乓的印象,无外乎下面几个:美国是个乒乓球竞技水平极度欠发达国家;王晨和高军两位中国前世界冠军代表美国队打比赛,成绩还不错;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满世界追着看奥运会乒乓球赛;以及奥巴马把乒乓球台搬进了白宫。

  这些印象和判断固然没有问题,却恐怕仅仅是冰山一角,毕竟没有置身其中,也没有通过近距离观察。

  自2000年从北京到美国,王晨在这10年间始终处在美国乒乓圈的中心,“好多人对美国乒乓球有误解,甚至觉得一到美国恨不得就没法再打球了,事实真不是这样,乒乓球在美国很有潜力,来美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发展也很大。”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王晨讲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美国乒乓。

  乒乓球俱乐部遍地开花

  在一个乒乓竞技水平不高的环境下,其业余圈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似乎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却正是美国乒乓界的现实。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关注乒乓球,美国的球市也越来越好。”这是王晨对美国乒乓球现状的概括。10年前飘洋过海到美国,打球、学习、当教练、经营俱乐部,王晨一一经历,对于这一话题她显然最有发言权。

  初到美国时,王晨要想找个人练球得开两个小时车。2004年,她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乒乓球俱乐部,俱乐部一天天红火起来,自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于乒乓球的态度,这之间的点滴变化,王晨体会最深。

  以她所在的曼哈顿为例,在这个不到60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就有4家可供普通球迷练球的俱乐部,每支俱乐部都有自己的特色。除了曼哈顿,纽约的皇后区等其它区也都有乒乓俱乐部,仅在网上能够查到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便达到了十几家。开办俱乐部的人更是来自全世界,美国当地人、中国人、俄罗斯人甚至多米尼加人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我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打乒乓球的人特别少,俱乐部也少。我是2004年开办俱乐部,后来俱乐部越来越多了,打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前在美国找一个能打球的地方得开一小时车,找一个会打球的人得开两小时车。现在打个电话就能在周边找到俱乐部,找到人一起练球,组队参加比赛。”王晨说:“以前感觉特别孤独,练球的人都没有。而且我是一女的,根本没有女队员,那会都说女选手跟大熊猫一样。”王晨回忆起来,笑着说。

  一般来说,每个俱乐部里都有专职教练,想打球的人可以租球台,也可以另付佣金请教练教,这也是美国绝大多数乒乓球俱乐部的经营模式。形式自由灵活,颇受普通大众追捧。“俱乐部会有一些比较稳定的会员,大都是在附近住的居民,打乒乓球已经成了习惯。但主要还是以按小时打的散客为主,尤其是一到冬天,天气冷,大家都喜欢在室内活动,这时的客人最多。”王晨介绍说。

  “到俱乐部打球的两种人最多,一个是家里比较有钱的小孩,另一个是中产阶级。”王晨的俱乐部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来打球的人中华尔街的中产阶级不在少数,“以Google来说吧,他们办公楼旁边有三张乒乓球台,内部经常有比赛。有的人就来劲了,于是就到我们俱乐部学,现在好几个人都打得挺好的了,学了一年多,打比赛都能打到前几名。”

  美国很多地方,周末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乒乓球赛,天性争强好胜的美国人自然不会放过每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公司和学校都有乒乓球台,有比赛,谁都想当第一嘛,于是就到俱乐部训练,提高自己。”

  “有的就是纯粹锻炼身体,有个经常来我俱乐部的老头,是一个做爵士乐的吉他手,他说打完球之后就觉得身体特别舒服,刚来时打得也就那么回事,接触上了慢慢就喜欢上了。”

  提起美国的乒乓球俱乐部,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她就是因主演《死囚散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好莱坞影星苏珊·萨兰登。

  由于儿子打乒乓球,苏珊·萨兰登也在不经意间喜欢上了乒乓球,并开办了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她的俱乐部设在纽约最繁华的街区,走的是娱乐路线,前不久还邀请老瓦、阿佩依伦、施拉格等人打表演。“她跟很多脱口秀主持人很熟,一上节目就把乒乓球带上去,让她俱乐部的队员跟主持人打,这样带动了一大批人打乒乓球。”由于名人效应,一些其他领域的明星也加入了苏珊的俱乐部,从而也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

  这些,也许正是美国人接触乒乓球、爱上乒乓球的一个个缩影。

 老美痴迷乒乓不亚于中国人

  美国团体锦标赛是美国一年一度的乒乓大戏。这个比赛由美国乒协主办,每年于感恩节假期在巴尔的摩举行,只设团体赛,冠军将获得1万美金的奖励。任何人都可以组队报名参赛,包括外国人。前世界冠军刘伟带领的北大、华东理工乒乓球队还有名将罗斯科夫、陈卫星都曾参赛。

  “我觉得有好几千人参加,台子有时候都不够用。这个比赛越搞越大,开始只租了一个展览馆的1/2,后来3/4,再后来就把整个馆全都租下了。感恩节大家都放假,所以都出来打,还可以顺带购物。”王晨说,在假期打打比赛,加上休闲娱乐,或许这也是美式乒乓火起来的奥秘之一。“刘伟说这太震撼了,从来没见这么多人一块打球。因为中国专业和业余是分开打的,但美国就是在一起,所以感觉人特别多,从头到尾展览馆都是满的,大人小孩在一起打,所以刘伟就说真的是快乐乒乓。”

  “这个比赛很吸引人,很多人就等着这个比赛,因为能打好多场,打到筋疲力尽,三天,特过瘾,恨不得打完比赛车都开不动了。这个比赛对业余选手特别有吸引力,因为我接触很多业余的,知道这些,但是很多专业的接触不到业余的,不知道业余的在干什么。如果把业余的市场做起来,对专业的也有好处,这样才会有人关注,才会支持这项运动。”

  如此规模庞大的比赛,组织起来绝非易事,做这件事的是JOOLA公司驻美国的代理 Richard Li。他们有一个团队专门做这项比赛,十几年如一日,组织裁判、场地管理、摄影摄像一应俱全。

  在美国,一年下来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乒乓球赛,由于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积分,而参加在美国乒协注册的比赛都会有相应的积分,因此几乎每项比赛都非常火。积分不因比赛的大小而异,而是根据输赢的对手不同,赢一个比自己高50分的对手会加相应的分。同样,输给了一个比自己低50分的对手,就要减相应的分,按照积分可以区分选手的水平,一看积分,就知道此人大约在什么水平。

  “这个对小孩挺重要的,因为有些大学可能就看积分决定给不给奖学金。”王晨介绍说。美国乒协前副主席叶瑞玲的儿子,便是由于乒乓球特长,申请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他的积分大概有2600多,相当于专业水平了。”王晨自己带过的一个男孩也同样因此获得了马里兰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女子积分榜上,高军和王晨两人常年把持前两位,“特别逗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俩在比赛中从来没碰过。大家就特感慨,说你们俩打一场啊,我也看到网上很多在聊,说我打法有利,说高军怎样,还给我们分析。”

  其实从这点一看便知,美国人对乒乓球的痴迷丝毫不亚于国内球迷。

  尽管平日里接触到的高水平运动员和比赛有限,但他们的疯狂令王晨连呼惊讶。“有一个在我们俱乐部学球的球迷,本身是弹钢琴的,特疯狂,我都不知道许昕是怎么回事,他都知道。他就跟我说许昕好,说许昕打球特别有创造力,特别灵活,说马龙打球一板一眼的,许昕就特别有灵气。他们看不到现场比赛,就在网上看直播,中国的超级联赛、德甲,都守着看。还在网上发帖讨论这些比赛,讨论哪个器材好用,说的问题都特专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