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传统文化的快乐教学

(2013-06-28 10:25:49)
标签:

娱乐

            《中国孩子》:传统文化的快乐教学


情景喜剧《中国孩子》讲述民国时期一间私塾的种种趣事,每一集独立成章且有各自的名称,譬如第50集《物归原主》、第53集《姓氏名谁》,每一集都在讲述一个小故事和小道理、小典故,在获得欢乐童趣的同时还能接收到很多国学知识,剧集从立意到表现形式都极具吸引力。

 

剧集的固定角色是五个:王先生和他的四个学生(两男两女),别看他们是在一座小镇上,但每天遇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却不少,学生之一的豆瓣去后山玩可能都会挖到明朝宣德炉,由此也引发了一连串的嘀笑皆非的事件。在确认古香炉的真实年份的过程中,王先生也不忘通过历史故事和典故解析来加强对孩子们的国学教育,整个过程不仅是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让观众寓教于乐。

 

学习自古以来似乎都是一件很刻板的事情,但是影视作品问世之后,学习就多了一种方式,但影视文化始终被认为对学习有荒废的作用,而且中国的教育和影视挂钩都比较牵强,譬如电视大学一类的刻板教育,其实真正能学到的东西不多。《中国孩子》这部剧集重点是在娱乐的包装下植入了国学知识,尤其适合青少年儿童,他们可以在娱乐的同时增长各种有益的知识,这是一举两得的,这始终要比暑假期间让孩子们看各种武侠剧、宫廷剧、神怪剧要强大很多。

《中国孩子》不仅是有国学知识在传播,对于随机应变还有待人接物都有讲述,譬如第52集《土匪下山》中就讲到王先生如何一步步感化两名土匪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不是教育孩子们去感化那些坏人,但至少也希望他们明白要善待每个人,这样即使这个人品行不好,也会逐步让他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些对于少年观众的成长都是有益的帮助。

中国的教育方法几乎从孔子时代就已经成行,师生之间的不苟言笑,教育方式的僵硬化在近年来屡屡被质疑,但这种教育方法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通过影视剧这种活泼的形式来逐步改观,让孩子多一种媒介来学习更有益的知识,《中国孩子》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

影视界通常有不愿和小孩对戏的说法,因为孩子天性好动不易指挥,但是《中国孩子》中的王先生与几个学生的互动就非常好,几名少儿演员的表演也毫不生涩,每次看见他们出场笔者也毫无出戏之感,这种对小演员的出色指导也让整部剧的娱乐效果提升不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