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喜》VS《风声》:一场传统挑战另类的

标签:
杂谈 |
《风声》先于国庆节上映,在全国各地反响良好,目前票房已收过亿。但《风声》并不是没有争议,该片在国产电影史上,首次这般血腥惨烈地展现旧社会残酷的拷问刑具,其惊悚骇人的程度在内地电影作品中堪称罕有。《风声》表现手法过于逼真,令不少心理承受能力较轻的观众难以接受,还有不少年纪较小的观众也看的目瞪口呆,通俗点说,《风声》并非老少咸宜。那么作为国庆节后上映的谍战片《秋喜》呢?既然“中国首部谍战巨片”的名头已经被《风声》抢注了,那么作为谍战又一部大片的《秋喜》又有何过人之处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点来看,《秋喜》会比《风声》更有看点——
1、 传统文化VS伪满政权
《秋喜》的时代背景放在了解放战争时期,《风声》的时代背景则是伪满政权的北平,虽然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但实际上是一南一北,并且还是抗战前后的风云巨变,虽然两个时代同样复杂,但两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秋喜》是在时时刻刻都在回顾着岭南文化,从桌椅板凳、到亭台楼阁,还有街道铺面、码头渔船,甚至是服装首饰、家庭用品,《秋喜》都在极力复原着解放战争时期广州风貌。
反观《风声》就是另一种表现手法了,虽然影片开场以盛大的汪伪政权庆祝“双十节”先声夺人,但情节走到裘庄之后就忽略了风俗及时代文化的描写,渐渐走入演员表演和酷刑展示的脉络上来,从《风声》之中,感受不到太强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表现传统文化的力度上,《秋喜》与《风声》同为谍战电影,但明显胜过一筹。如果想了解旧社会广州城特有的民俗风貌,还有旧式街道和广州风味小吃,以及诸多广州人的风俗习惯,看《秋喜》会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2、 隐蔽暗斗VS剥茧抽丝
《秋喜》走的是《潜伏》的路线,即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谁是我党的潜伏特工,但敌人是被蒙在鼓里的,可潜伏工作者也是步步杀机,走错一步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并且还会拖累到整个组织,这种隐蔽暗斗的方式着实让敌人束手无策,他们“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野蛮行径,也充分说明了他们昏庸无能的特性。观《秋喜》会有一种处处为地下工作者担忧的心态,因为他们要时时提防着敌人的种种试探行径。
《风声》就是剥茧抽丝式的调查了,“老枪”、“老鬼”是谁也不知道的,观众唯有跟着剧情走才能真相大白,看着剧中人物一个个被肉体折磨,但观众反而不知道该为哪一个同志而担忧,这种未知的设置固然吸引人,但《秋喜》从一开始即宣布了正义一方的身份,这种单刀直入的做法无疑是更有看头的。
3、 情节完整VS轮番上场
《风声》的演员众多,主要演员就有7个,电影片长两个小时,这样的容量注定要顾及到每个演员的表演戏份,所以我们看到的《风声》,会感觉故事并不是特别完成,演员的很多背景都没有交代,实际上《风声》就是一个审讯的过程。《秋喜》相对于来说故事性很强,影片展现了广州被解放前14天的故事,影片的情节相对集中,主要演员集中在四个人身上,郭晓冬和孙淳是正邪双方的代表人物,通过一场场明争暗斗式的角逐,最后才达到保卫广州的革命目的。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来看,《秋喜》无疑更出彩一些。
崔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