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有朋友问我:“你觉得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大,一句两句话说不清楚,所以我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阐述我对电影的看法。)
电影是一种娱乐,它也是一种商品。拍电影需要钱和精力,即使现在拍电影可以用DV来降低成本,但拍摄一部电影还是需要消耗创作者很多的精力。电影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电影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就算是拍纪录片,那也需要3到6个人来共同完成。拍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个人可以兼任导演、编剧、摄影师,但他总不能连演员也兼了吧?这一切的前提,决定了所有电影的商业性质。
电影发展百十来年,影迷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艺片影迷,他们非文艺片不看;第二类是商业片影迷,他们就是不看文艺片;最后一类比较猛,属于中间类型的影迷,商业和文艺通吃,只要是好的电影就看,第三类类影迷对于电影有更全面的认识,他们的人数也最广。我就属于第三类影迷,只要是好看的电影都看,不挑食,但也不是饥不择食,有选择地观看大量中外经典电影作品。我们现在不来讨论哪一类影迷的长短,现在就是关注电影的特质。电影是什么?什么又是好电影?导演拍摄一部影片,他是应该先想到自己,还是先想到观众或是票房?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商业影片首先考虑观众的需求,对症下药,观众喜欢看什么,商业导演他们就拍什么,比如《黄金甲》;文艺片的导演是考虑自己的创作思路,他们坚持完成自己的创作理想,比如《菊豆》。文艺片导演不会考虑观众和市场,他们只考虑自己。商业片导演只考虑观众,不考虑自己,他们想到的是观众的钱包。
那么文艺片和商业片既然壁垒分明,它们是不是水火不容呢?当然不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经常是水乳交融。《七武士》、《霸王别姬》、《低俗小说》等众多影片,它们都是文艺和商业的完美结合,比如《七武士》,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也包含了很强的商业卖点。《七武士》突出的是一种舍身为人的崇高精神,这部戏也充满了紧张的剧情和险象环生的战斗场面,《七武士》是文艺性和商业性的一次融合。黑泽明早期的电影都有这种特质,所以他电影生涯的前期作品非常多。到了后来,他逐渐摆脱了商业电影的元素,电影的文艺性大大增强,这对于他的艺术境界无疑是一次飞跃,可是对于他的电影事业,也是一次艰苦地转变过程。《乱》、《影子武士》,都是黑泽明后期地代表作品,也是世界级的文艺片经典之作,可是黑泽明为了完成这些影片,不得不到处筹措资金,他在70年代以后,基本上是5年才能拍一部电影,不是因为力不从心,而是因为钱不从心,大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壮气概。
黑泽明拍摄电影的举步维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后期的文艺电影在日本不卖座。按照当时的情况,资讯没有今天发达,也没有现在流行的DVD和全球同步公映的好事,一部大制作电影在本国上座率不高,等于是宣判了一个导演的死刑,绝对不夸张,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人都只盯着钱,电影不卖钱,哪个老板还愿意来投资呢?日本人的生意头脑真的很强,索尼公司80年代就买下了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索尼只负责投资,美国人替他们拍电影赚钱,够狠吧?2004年,索尼又并购了米高梅电影公司,这也就意味着美国8大电影公司,索尼就掌控了其中的两家。
日本人眼睛只盯在钱上,商业至上,所以想黑泽明这样的艺术大师都不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黑泽明的艺术水平越高,拍电影的机会就越少,可悲!这也直接导致日本目前的电影工业畸形发展,除了动漫电影,日本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够和好莱坞大片抗衡。极端地忽视文艺片的重要性,使得电影人的创作缺乏新意和动力,只知道跟拍和翻拍,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原创,好的电影越来越少,烂片一大堆,也使得观众对于本国电影失去信心。文艺片是电影的生命力,商业片是电影前进的动力,二者是互补的。艺术家是不会重复自己的,黑泽明也不会再重新按照《七武士》的套路来拍摄影片,他只会不断地在电影艺术地空间中去探索,《乱》地文艺性要比《七武士》高,可也比《七武士》晦涩,所以它不会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作为世界的电影帝国――好莱坞,她又是怎样对待电影中商业和文艺这个问题呢?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电影技术的发展写照,电影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伴随这好莱坞电影茁壮成长。好莱坞电影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完全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好莱坞不单单只有商业大片,很多人都认为好莱坞=商业大片,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在美国,在好莱坞,同样有很多精致的文艺电影,它们一直在坚守着文艺阵地,为美国电影的发展提供必须的养分。马丁-西科塞斯是好莱坞大导演,非主流大导演,一生没有几部卖座电影,却有着众多的经典作品。马丁只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不按市场的口味走,所以经常导致票房失利。马丁是一位非常倔强的电影人,即使这个题材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只要有兴趣,他就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可是由于电影中对于耶稣形象前所未有的颠覆,为马丁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声讨,当时电影公司收到的批评信件数以万记,很多都是恐吓信。马丁辛苦拍摄的电影,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局,他是早就料到的,可是他还是把这部电影拍了出来,说明他对于电影的极端热爱。马丁-西科塞斯从影近四十年来,声明显赫,卖座影片屈指可数,目前最高票房是《无间行者》,烂片一部,明天这部电影要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真的是无话可说了。这么普通的一部商业电影,马丁自己都是玩票性质,假如能够一举登顶,看来赢得奥斯卡还是得靠运气。
文艺片≠票房惨淡,很多人都认为文艺片不存在多大的市场空间,文艺片也可以卖座鼎盛,比如中国的《红高粱》、《霸王别姬》,美国的《阳光小美女》、《辛德勒德名单》、韩国的《醉画仙》,香港的《阮玲玉》、意大利的《天堂电影院》等等,这些电影都是文艺片,可是同样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这就说明,观众不一定只喜欢打打杀杀的电影。的确是有很多文艺电影晦涩难懂,像伯格曼的电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拉斯-冯-特里尔的电影,很多作者电影都能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片,才使得电影有了更为持久的魅力。因为有了卓别林,所有人都喜欢上了电影;因为有了伯格曼,很多人也喜欢上了探索电影。
电影可以让人开怀大笑,这一般都是商业电影的特效;电影也可以发人深省,让人痛苦,这或许就是文艺电影。
电影的首要价值体现在影片的票房成绩上,电影的票房如何,直接影响了导演的日后命运。吴宇森就是很好的例子,《风语者》之后,吴宇森一直在好莱坞郁郁不得志,拍摄的影片再也没有初到好莱坞时的锐气,因为有了一次票房惨败,很难再取得制片商的信任了。
电影并不一定要分得那么仔细,其实只要分成好看与不好看即可,一部典型的商业影片,同样也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一部著名的文艺经典,也会有很明显的商业卖点。商业和文艺有的时候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既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比如王家卫的电影,他的电影全是文艺片,可照样有很多商业卖点,那么多一线的红星加盟,为影片吸引了大批影迷前来捧场。台湾的几大文艺片导演就比较特别,杨德昌的《一一》、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蔡明亮的《不见》等等,这些电影是沉闷的,也是平静的,观众看着也是无聊的。他们的这些影片艺术价值是很高,商业价值就很低,所以他们很难找到投资来拍摄影片,这也是所有文艺片导演到会遇到的难题。
电影为何要拍得让人难以理解,导演故弄玄虚吗?还是这种表达方式最适合导演?电影拍得深奥,就说明导演完全没有去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只是在想怎样把一部电影拍好,这就是作者电影。
电影本身是一种商品,需要人们来消费,曲高和寡,必将导致导演艺术生命的结束。能够协调好商业和艺术之间关系的导演,才是真正的好导演。很多艺术影迷都喜欢看文艺片,但是真正走入电影院看文艺片的观众又有多少?影迷可能觉得文艺片不应该看重票房,可是导演非常在乎,如果一部电影让投资商赔了本儿,那么他以后就很难再有拍电影的机会。所以,如果是真正的艺术影迷,最好坚持到电影院看艺术电影,坚持购买正版文艺片DVD,这才是真支持文艺片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