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既然只评长篇小说,那么大部头的小说肯定是首选,大部头的小说多是战争、历史的题材,因为只有这种题材可以刻画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小说才能够写得很长。小说长,那么就表示改编成电影的可行性很低。电影只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很小的侧面,小说涉及的人文深度和广度要比电影大得多,可是电影的影响力要比小说广泛,因为阅读一套《李自成》或是《白门柳》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才行,否则根本没有耐心读这种长篇大作。而且就我观察,男生喜欢看大部头小说的人数要比女生多,这也限制了长篇历史小说的阅读人群。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读完呢?别说《李自成》,就是《红楼梦》在中国人里又有多少人真正完整的看完过,我真怀疑有没有看《笑傲江湖》的人多。大部头小说看的人不多是个问题,但是真正的文学家是不会考虑读者的人数来创作小说,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保证它艺术含量的重要前提。陈忠实就说过,如果《白鹿原》没有成功,那么他宁愿回家喂鸡。
茅盾文学奖的28部作品中,其中有两部是荣誉奖,它们是肖克的《浴血罗霄》和徐兴亚的《金瓯缺》,都是在1988年第三届中评出的,以后就再也没有过荣誉奖这一奖项了。《浴血罗霄》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金瓯缺》是历史长篇小说。肖克是共和国的将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位典型的“儒将”,既能指挥千军万马,也能著书立传,令人钦佩。
茅盾文学奖只有一个人获得过两次,就是女作家张洁,分别凭借《沉重的翅膀》和《无字》在1985年和2005两次获奖。两部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是大相径庭的,20年了,一个的艺术风格肯定会有所突破和转变,这也表现张洁这第二次获奖的来之不易。《无字》也是大部头小说,八十万字,描写了一名女作家吴为和她家族的百年沉浮。这种通过家族的历史反映社会变革的小说近年很是受到茅盾文学奖的青睐,比如《茶人三部曲》、《白鹿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长恨歌》勉强算是,《长恨歌》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来反映社会历史,和《白鹿原》通过两个家族人的遭遇来表现大时代的兴亡还是有所不同。《长恨歌》倒是拍成电影了,只是反响不是很好,可能郑秀文还是无法把握好一个一直生活在上海女人的人生沧桑感,毕竟香港和内地还是有文化隔膜的,而且要把上海几十年的历史放进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这也多少有些吃力。通过一个家族或者是一个人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题材,以前有很多这样成功的先例,比如《好家伙》、《教父》、《霸王别姬》等等。但是这样的题材非常不好把握,而且这样的电影投资都很大,风险也大,一般影迷都知道,这样的题材必须要求导演有很好的文化功底,初出茅庐的可不行,而且这样的史诗性的电影很难保证票房火爆,经常性会出现门可罗雀的盛况,所以投资者对于这样的历史题材的电影一向慎之又慎。还是就是,一部历史小说往往都是三部曲或是更长,一部电影必须要做到3个小时或是更长才能把其中一本容纳得下,并且还是把原著删减很多的前提下。因此,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很难的课题。
茅盾文学奖中改编得最好的是《芙蓉镇》,这个例子就很好得说明了上面的问题,这部小说才十几万字,刚刚符合参选标注(规定必须过13万字才能入选),人物不是很多,主要人物不到10位,这就给改编成电影降低了难度。然后由大导演谢晋执导,谢晋很好地把握的原著的精髓,把原著中的精华都浓缩的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之中。这里一定要提到两位主要的精湛的演出,他们就是姜文和刘晓庆,是他们的出色演绎,才使得这部电影显得完美。一部电影的成功必然有很多得因素,因为电影是一个集体创作,是集体智慧得结晶,导演当然是首要功臣,可是没有其他工作人员的努力,导演再牛B也无计可施。
《李自成》是部鸿篇巨制,可能是中国当代最长的一部历史小说,早期是五卷本(每卷集数不同),现在市面上通行的是10卷本(一本一卷),大概有300万字左右。《李自成》实在太长,1982年获奖的只是该书的第二卷(3本),距离它最后完成还有十几年时间。《李自成》改编成电影是件不可能的任务,真要改编出来,那得有007的长度。早前听说有家影视公司要把《李自成》改编成100集的电视剧,项目倒是可行的,只是后来就一直没有下文了,不知道是不是还在拍?《李自成》书中涉及的时间其实不长,从李自成商洛会战到兵败在九宫山自尽,总共也就是10年的时间。书的结尾,还交代了李自成的残部在十几年之后的结局,这时全书才真正完结,但这段故事所占篇幅很小,主要还是李自成10年的起义经过。这部小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包括了当时雄踞关外的满清政府对于明朝的威胁和他们宫廷内部的斗争,这些在书中都有详尽的叙述,因为是事无巨细描写到点,所以10年的故事写了10本书。这改编成电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最适合拍成电视剧,只是书中涉及的大场面实在太多,没有好的电脑特技做后盾,一般公司最好不要尝试改编这部大作。
经典的作品难拍是人所共知的,拍好更是难得,名著改编成电影受到众人称赞的作品很少,而且难度很高,于是乎就很少有导演去碰这个烫手的山芋。电影毕竟是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影像媒体,有她的长处,也有她的短处,取长补短才是上策。我认为还是尝试改编篇幅较短的作品为妙,这样既不损失原著的神韵,也不破坏电影的容量,两全其美。过于长篇的作品,或是三部曲是的小说,目前还是尝试改编成电视剧吧,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还是没有适合史诗剧繁荣的空间。这是说,三部曲式的史诗电影,投资至少要3个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长篇三部曲小说都有大场面和英雄美女,真正好的长篇小说不会有那么多的商业卖点,所以拍成电影在中国现在还是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