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邵氏电影系列 |
在我看来,李翰祥非常喜欢研究清朝历史,这一点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尤为突出,《火烧圆明圆》、《垂帘听政》、《八旗子弟》皆是如此。李翰祥拍摄了乾隆下江南的一套系列剧,这是一套喜剧,妙趣横生,在笑过之后,对于民间野史和坊间传说,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研究,是一套寓教于乐的经典剧目。
李翰祥执导的乾隆下江南系列一共有四集,这套系列剧的开端却不是李翰祥,是邵氏导演王风1976年执导的《乾隆皇帝奇遇记》,这部戏虽然也是由刘永主演,但是和李翰祥版不能构成一个整体。李翰祥从1977年开始执导了《乾隆下江南》,随后又执导了《乾隆皇与三姑娘》、《乾隆皇帝君臣斗智》、《皇帝保重》一共四部电影。
《乾隆皇帝奇遇记》水平上和李翰祥执导的几部乾隆皇帝电影差距很大,观赏性也没有李翰祥的几部乾隆皇帝好看,所以这里就不作多余的介绍了。李翰祥执导的四部关于乾隆皇帝的电影,只有《皇帝保重》我还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有没有出DVD,其他三部倒是都看过,今天就说说前三部。李翰祥执导的这一系列电影,是以戏说为主要目的的,剧情也是正史和野史相互结合,正史部分有旁白说出,野史闲趣是主要剧情,故事基本都是乾隆微服私访所遇到的奇人奇事。看这一系列电影,会对清朝北京和江南的民风民俗有很多了解,李翰祥最绝的就是让剧中人物说方言。演北京人,就说京片子;演江浙一带的人,就说吴语;刘墉是山东人,剧中还有时说上几句山东话,看着很有意思。人物设置大家应该很熟悉,主角是乾隆皇帝,身边就跟着内务府大臣鄂容安,还有大学士刘墉。鄂容安是贪官,刘墉是清官,两人总是勾心斗角,鄂容安还经常串掇皇上收拾刘墉,可总是被刘墉一一化解,最后还给刘墉捞到不少好处,搞得最后是乾隆吃哑巴亏,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这个人物设定和今天的《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宰相刘罗锅》结构都是一样得,看来李翰祥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男主角刘永在主演了这一系列乾隆皇帝之后,几乎成了一个皇帝专业户,刘永也是来自演艺世家,父母都是演员,自己打小也是经常在片场跑龙套,在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里都有他的身影。刘永相貌堂堂,也是一位正反面角色都可以应付自如的演员,是邵氏后期的大明星之一。李翰祥的这几部乾隆皇帝其实是三个男人一台戏,是乾隆皇、鄂容安、刘墉三个人在唱戏,三个人不断地斗智斗力,是最吸引观众的卖点。李翰祥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不仅自己会说一口京片子,对于北京满族的生活习惯和北京的风土人情,都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他拍摄的这套电影真实感很强烈,对于不了解古代风俗习惯的现代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补习机会。不光如此,整套影集故事情节看似独立成章,实际有相互关联,大故事中又套着小故事,看起来引人入胜。
李翰祥后期比较喜欢研究清史,早期他是五千年历史都有涉足,比如历史大戏《武则天》、《杨贵妃》、《西施》都是他历史戏的代表作品,《西施》在台湾的大赔,导致他狼狈回到香港,这段时期他的创作主要是以风月片为主,在一系列卖座的但低俗的风月片过后,他终于有了机会再次执导《倾国倾城》、《瀛台泣血》这样的历史剧。在《倾国倾城》之前,李翰祥的风月片都是讲些民间传说和笑话,或是街头巷尾的奇闻轶事,在《倾国倾城》之后,他在高雅和低俗之间找到了平衡,做到雅俗共赏,这才是这位大师的真正实力,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乾隆下江南》等四部清宫喜剧。
这里还有提一下另外两位主演的扮演者,扮演鄂容安的是邵氏宿将姜南,扮演刘墉的也是香港老演员李昆。两人演技精湛,为这部戏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