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从《英雄》进军奥斯卡外语片以后,对于“申奥”就特别关注。但是很容易忽视奥斯卡外语片这个本身就存在争议的奖项,其实,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它设立以来,奥斯卡的这些获奖影片,这些影片就真的是名副其实吗?
1948年,奥斯卡奖首次把“特别奖”颁发给法国电影《文森特先生》,名义也是1948年在美国公映的最佳外国语影片。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雏形。第二年又授予了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个荣誉,这时还是叫特别奖。特别奖是授予对电影事业有特殊贡献的电影人或者电影作品,秀兰·邓波在1934年就获得过这个奖项。可见,这个特别奖还是不能与后来的最佳外语片奖划上等号。到了1950年,特别奖就改名字了,改为“荣誉奖”。名字改了,性质也开始变化,这一年获得荣誉奖的是《马拉帕加之墙》(法国、意大利合拍)。1951年,“荣誉奖”授予了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罗生门》也是亚洲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奖,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电影人金·凯瑞(《雨中曲》主演)。可见,到这时“荣誉奖”并不是为了最佳外语片而专门存在的。
1956年,第29届奥斯卡奖,这一届终于特别设立了“最佳外语片”奖,首次获得这个奖项的是《道路》(意大利)。从这时开始,最佳外语片奖正式成为奥斯卡一个独立的电影奖项,到今年也正好有50年的历史。
这个奖项本身也只是代表美国人的审美标准,当年许多获奖的影片,在今天已经是淹没在影海之中,说出来大家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奖影片,都有很多因素,真正能够公正的颁给当年的最佳外语片的几率不高。本身世界上每年都诞生那么多电影,奥斯卡奖只是向每个国家发出邀请,然后由这个国家或是地区选送影片,这些国家选送的影片就可能出现偏差,到了奥斯卡评委这里,当然不会保证完全的公正。比如2003年,西班牙政府没有选送阿尔莫多瓦的《对她说》参选,而是选择了另外一部影片,最后这部电影连提名都没有,而阿尔莫多瓦还是凭借《对她说》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这里的偏差就出现在本国选送影片上。就算本国选送的电影水准一流,可是奥斯卡评委不一定会看中这部影片,《霸王别姬》当年最终输给了西班牙影片《美好年代》,这部电影可能很多外国人都没看过。这个奖项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还有评委审美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什么统一不变的标准。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带有强烈民族性的影片,获奖几率最高,还有反映社会边缘人生活的影片,获奖指数也很高。比如今年的《黑帮暴徒》,这部电影我看就一般,和去年世界上许多佳片比起来,这部电影只能算中等水平,《卧虎藏龙》的获奖得利于这是武侠电影首次冲击这个奖项,评委好多对于中国传统武侠片充满新奇,加上影片富于民族特色,所以它能够最后折桂。但是同样的方法用两次就不灵,意大利拿了11次最佳外语片,可是电影每一部都是不同的风格。还有法国,荷兰都是如此。我们可以凭借民族特色这个法宝致胜,但是武侠电影就不要再用了,因为武侠电影这个包装,多少都会损失电影的文艺性,使电影降低深度,这类电影也不会发人深省。这一点在《无极》就看出来了,这部电影和《黑帮暴徒》一比,都差远了,这部电影至少还能使人心头一震,《无极》只能使人心头一凉。看《无极》只有后悔的感觉,这样的影片怎么会获奖的,真是搞笑。中国马上又要送片参选了,热门是《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部影片最终肯定是没有能获奖的,就算拍得再好,奥斯卡干嘛又非要捧你武侠片的场呢?中国想获奖,还是要寄希望于陆川、姜文、王小帅、贾樟柯这些导演的身上,因为这些导演现在才能拍出震撼人心的、民族的的电影作品。要是我,我就选送姜文的新作《太阳再次升起》,虽然还没看过,但是凭着他7年前那部《鬼子来了》,他的新作绝对错不了,至少姜文的电影肯定会比这两部武侠片能够吸引国外评委的注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