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氏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最为风光的时期,今天被电影界奉为大师的三个人物张彻、李翰祥、胡金铨都是出自邵氏。但是,这三位大师最能代表邵氏发展阶段的人是-张彻。李翰祥才华非凡,不愿一辈子为人打工,在事业顶峰时期出走台湾,生意失败后才有重返邵氏;胡金铨不愿自己的风格受到邵氏制片制度的制约,拍完《大醉侠》之后,也是去了台湾。这三人也只有张彻一直对邵氏忠心耿耿,所以要说说邵氏电影,看来还是先从张彻说起。
说到香港电影,我们内地观众首先想起的就是功夫片,我们甚至可以说香港电影=功夫片。虽说有些偏执,但是香港电影的中坚力量无疑是功夫电影,而把功夫电影首先推向世界的是邵氏公司,而邵氏公司拍功夫片一鸣惊人的就是张彻。张彻就是邵氏公司功夫片的执牛耳者,他的《独臂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武侠时代,“阳刚武侠”。在张彻之前,武侠片多是女侠当道,在《独臂刀》之前的《大醉侠》就是一例,我们还可以把历史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中国电影的中心是在上海,那时的武侠片就是以女侠为最大买点,吸引观众。在《独臂刀》出现以后,几十年的武侠片的传统一下子就被打破,阳刚气质的武侠电影成为当时港台和东南亚观众的追捧对象,女侠在银幕上从此退居二线,这种影响可以说一直蔓延到今天。张彻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部《独臂刀》,我个人认为,他最突出的贡献有三个:1、为影坛树立了阳刚武侠片的风格;2、导演生涯中不断开发新的功夫片的类型,比如“上海滩争霸”、“正宗国术”、“青春问题”等等,并且都取得了成功;3、一直提拔新人,这也是他受香港电影人尊敬的的重要原因,演员狄龙、姜大卫、李修贤都是受到他的提携才成为邵氏的明星,大家熟悉的大导演吴宇森也是他的徒弟之一。
吴宇森在他的前期的作品中,很明显地表现出受到张彻电影风格的影响。大家可以看看张彻的《刺马》,就会发现,这部电影里有许多同《英雄本色》相似的地方,比如人物的惨烈死亡。张彻就是喜欢用慢镜头表现主人公的死去,这种惨烈的效果可能会很好地达到悲剧地效果,在张彻每部功夫片中,主人公都是惨死,或者断臂,这种悲剧的表现形式,也成就了演员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像《双侠》中的小蝠子、《新独臂刀》中的封俊杰,《马永贞》里的马永贞,都是慷慨赴义,宁死不屈。杀身成仁,也成了张彻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基本准则。张彻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只能是说看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外在。张彻的电影硬伤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在道具上的粗心,在《广东十虎与后五虎》中,电影里面的官差竟然穿的的明朝衙役的服装,真是太不应该了。而且张彻拍清朝功夫片,很少让演员理光头,他是直接让演员戴上发套,这也是不对的。当然,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不必要抓住不放。但是张彻的电影在武打设计上也没有后来的刘家良精彩,张彻把功夫片发扬光大,但是他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漂亮的动作上,而是放在了对剧中主人公的人物刻画上。
以《独臂刀》为例,实际上,《独臂刀》武打没什么看头,但是王羽扮演的方刚这个人物却是极为丰满,这个人物非常真实。方刚从小就是孤儿,长大以后虽然学到一身的本领,还有师父的厚爱,但是仍然整天愁眉不展,他觉得自己出身低微,无依无靠,所以自惭形秽,对于小师妹所表现的爱慕也是无动于衷,或者是不敢有痴心妄想。到了小师妹断去他一臂,他被农家女孩小蛮所救,方刚一下子就爱上了小蛮,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他敢爱了。因为小蛮不仅温柔贤惠,而且与他一样无依无靠,都需要人的关怀,他们俩走在一起是必然的。影片最后,方刚战胜了敌人,救了师父一家,师父本来要把掌门之为和女儿都给他,但是他没有要,因为经历那么多苦痛,他早已不想再争强好胜,而且他也有了美好的爱情,所以一切名利对于他已经是不值一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