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2012-02-19 23:20:59)
标签:
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杂谈 |
分类: 读书 |
昨日读完李提摩太的在华回忆录《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此人1845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普通人家,1870年开始在华传教,1915年回国,1919年病殁,是近代在华影响力最大的传教士之一,与中国的高层官员交往广泛,亲历了晚清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传播新知,推动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从作者的回忆录中,我们不难看出,传教是他的根本目的,他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赈灾,办学(创办山西大学等),办报(主持《万国公报》),译著,都是服务于这一使命的。为了传教,这批传教士很认真的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和宗教,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契合点,他翻译过《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书的思想其实是基督教义,尽管术语是佛教的;他认为《金刚经》中“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的预言,可能暗示着是指耶稣;甚至说郭子仪可能是一名景教徒(这个推断应当是来自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误读)。
最有趣的是,李提摩太翻译了《西游记》,并认为这书具有深奥的基督教哲学基础,他说:“这次远征的领导——师傅,是一个耶稣基督式的人物,一个救苦救难者,是他的远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转变的关键。经他点化,一只高傲自负而多才多艺的猴子转变为忏悔者,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一头低级趣味而又自私自利的猪变得高度渴望奉献自我;一个自负的水怪变得谦卑;一条愚蠢的龙也变成有用之才。每个成员都把他们的生命服务于众生的超度,最后被接纳于佛国,获得佛祖赐予的不朽荣耀。我一点都不怀疑,他们所做的与追求传福音于中国的基督徒所从事的是同一种工作,但要让所有读者都理解其中的教义,还需要时间。”
这本回忆录的主线是传教活动,叙述了传教士在华的各种差会派别,这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对我们关心的一些重大历史关节和人物,比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叙述都比较梗概,没有丰富的细节。但一些片段,比如对山西大灾荒,对南京街巷贫苦人生活窘状的描绘,却也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近代中国的落后与苦难。
过去把传教士的活动统统认定为别有用心的文化侵略,当然是不够客观的。但是看到李提摩太很认真地向张之洞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在一定期限内委托一个外国代管中国的外交,主持中国的改革,代管中国的铁路、矿山、工业,担任中国的官员,尽管是有一定期限的。他在朝鲜时,祝贺朝鲜人可以在日本的统治下获得新生,变成一个全新的国家。这是局外人才说得出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