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荣辱
1、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2、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
3、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中国的传统是不鼓励士大夫私斗的,但事实上民间却又常好私斗,所以有显性的大传统,但也有隐性的小传统。但儒家绝对不是不讲勇的,只是不主张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斗。)
4、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孝弟原悫,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此处罗列天子、诸侯、士大夫等等,大概其是应尽的义务与应得的权利吧。其中庶人实在可悲,无怪乎鲁迅要说是坐稳奴隶而已)
5、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6、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好人未必有好报,这是乡愿的传教所不愿揭露的真相)
7、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埶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圣人也是人一样的好恶,仁义道德来自后天的养成)
8、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嚼,乡乡而饱已矣。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
9、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要解决人性天生的问题关键是要破除知识之愚陋不足。所以仁者特别重要的是要推广教化。下文接着提到欲望的问题,要“长虑顾后”、“节用御欲”,而“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
10、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埶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如果说解决欲望的问题,“节用御欲”偏重于个人方面,而礼义则偏重社会方面,就是利用礼义来划分社会阶层,大家安分守己。)
第五非相(此篇的前一部分反对相术)
1、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2、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3、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4、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此篇中论述君子必辫的篇幅不小,在处士横议的战国时期,如果不能有好的口才,对于推广自己的学说是很不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