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婚礼习俗
(2008-11-21 10:35:25)
标签:
情感 |
分类: 英国万花筒 |
主要宗教信仰
英国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是一个新教徒主教教派,为英国的国教。英格兰的其他教派包括罗马天主教、循道教、浸信教、公理教、一神教、公谊会、穆斯林和犹太教。
早在16世纪时,婚礼往往由父母或监护人安排,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结婚之前,新娘和新郎相互之间都不熟悉。他们年纪还很小(三岁到七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为他们定下媒妁之约,并安排婚礼和订婚事宜。两个小孩子各自跟父母住在一起,偶尔在餐宴或节假日的场合才见面。
17世纪末,这种指腹为婚式的包办婚姻受到了攻击,缘起是一位法官坚称七岁之前进行的婚礼和订婚“全然无效”。但是,如果七岁后两个小孩之间以夫妻相称,相互拥抱、亲吻并互赠和收授信物,他们的婚礼和订婚才算有效。
再后来,年轻人干脆双双私奔举行秘密婚礼,这样既无须宣布结婚公告,也不用领取结婚证。私奔和秘密婚礼象征着年轻人反叛父母包办婚姻的开端。
根据1653年克伦威尔手下的清教徒主持通过的《世俗婚姻法案》(Civil Marriage Act),男女双方结婚要举行世俗仪式,并有地方治安法官在场,婚礼举行前还要出示堂区记事簿中陈述结婚公告已宣布的证书。此外,如果一方不满21岁,还必须出示父母同意此桩婚姻的证据。婚礼仪式由简便的程式构成,男女双方只要重复数次即可,整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的手都要牵在一起。当时,戒指还在禁止之列。
1753年的《哈德威克法案》(Hardwicke Act)则要求所有人(皇室成员除外)的婚礼只有在宣布结婚公告或领取结婚证之后才可举行,时间只能是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之间,地点只能是英国国教教堂或礼拜堂,而且必须面对英国国教牧师宣誓。婚礼必须由两名以上的证婚人在场,并记录在案。此外,如果没有宣布结婚公告,还必须有父母的同意。
罗马天主教会则秉承“特伦多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的教旨重申婚姻乃为人之七项圣礼之一,一旦成行就不得拆散。
因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不列颠的国民还很难结婚。如果有人想在英格兰或威尔士结婚,婚礼必须在具备记事簿(类似于特许结婚证)的教堂举行,而且只能是在婚礼某一方居住的地区(郡区)内。很显然,只有英国国教会(圣公会)的所有教区是自动登记在册的,不管规模大小。这是血淋淋的事实,无须咨询任何人。
缤纷多彩的婚俗
传统上,最稳妥的结婚季节是食物充足的秋收后圣诞前。英国谚语有云:“九月娶妻正当时,生活富庶日子乐。”("Marry in September's shine, your living will be rich and fine.")
据民间传说,新娘在婚前绝对不能使用夫姓,不然就会一辈子失去自己的如意郎君。
依照传统,新娘会收到一块装饰用马蹄铁,还要把它戴在手腕上。如今,人们很少使用真正金属制的马蹄铁,而是为婚礼特制轻型马蹄铁饰物。之所以赠送马蹄铁,是为了祝新人好运。
17世纪里,新娘走出教堂时,人们会向她头上抛撒麦子。今天,人们的习惯则是在新郎和新娘举行完仪式离开教堂时向二人抛撒五彩纸屑或大米。
在英格兰北部,社区里年龄最长的老人之一会站在新人洞房的门槛上,新娘要端上一盘松饼从她头上一个个抛到门外去。门外的亲朋好友则会争抢抛出来的松饼,抢到者据说会交上好运。
在18世纪初的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人们会在新郎新娘的头顶上方切开一块大蛋糕。在阿伯丁郡(Aberdeenshire),新人双双走进喜宴场所时,人们会向他们身上抛撒大麦。
以前,在威尔士,新娘结束婚礼返回新房时总会被小心翼翼地抬起来跨过门槛,因为“新娘如果把脚放在门槛上或者附近会非常倒霉”,而且“选择走进新房的新娘会麻烦重重。”
凯蒂·瑟霍恩(Katie Sehorn)给我们讲述了如下的习俗:
“蜜月”一词来源于新娘子在婚后一个月内饮食蜂蜜酒(用蜂蜜经发酵酿成的一种饮料)以增强生育能力——尤其是生育男孩的能力——这一习俗。
路·塞克斯顿(Lou Sexton)则热心地为我们讲述了威尔士爱匙(Lovespoons)的故事:
向心仪对象赠送爱匙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威尔士人从17世纪就开始这么做了。爱匙由追求者或追求者雇用的雕刻匠雕刻而成。之所以雇用雕刻匠,是因为追求者的手艺实在太差没办法自己雕刻。爱匙的柄部会刻上各种符号,比如心脏、车轮或船锚,表达对对方或双方的心意。
爱匙尺寸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很精巧,有的却很精简。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即大放异彩,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演变为一种装饰。今天,旅游业内大量的爱匙作为纪念品出售给游客。
新娘有“母鸡之夜”(Hen nights)晚会,新郎有“雄鹿聚会”("Stag" parties),分别类似于独身女/单身汉聚会。聚会上有婚仪演练,但演练后可没什么聚餐。
如果新人去教堂结婚,教职人员会在婚礼举行前三周的周日宣读预期婚礼的结婚公告。宣读时新郎和新娘不得在场,否则不吉利。
婚礼往往在中午举行,随后是各就各座的宴会,称为“喜宴”。
婚礼邀请与美国的习俗类似,但很少有人费那么大劲儿一张张地填写请柬。回复卡片也不再使用,因为宾客会自行购买。
新娘从教堂出来时,如果有烟囱清扫工亲吻,会很吉利。
与传统的西式女装相比,新娘的婚纱少了些许华丽。随便妆点些耀眼的东西都需要人们专程赶往大城市,故而花费不菲。
新娘很少会把婚纱留给女儿,而是会把它卖掉或让人用婚纱的料子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制作洗礼服(Christening gown),因为着装要“有新有旧,有借有忧,硬币放鞋内,万事不会愁” (Wear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 and a lucky sixpence in your shoe")——古老的英谚如是说。
莉萨·舒尔兹(Lisa Schultz)向我们讲述了她家的传统:“为了图吉利,我妈妈家那边所有的新娘都要在胳膊上戴马蹄铁。其实不是真正的金属制马蹄铁,而是用钩针钩成的,由一条长丝带围成圈,从一头连到另一头上。婚礼中马蹄铁倒着头儿戴在新娘的胳膊上,这会给婚姻带来好运。”
今天,许许多多的伴娘取代了新娘子的成年看护。看护的着装是要新娘子埋单的。
新郎也很少穿黑色无尾礼服,除非是正式的大型婚礼。西装比较常见,伴郎也会穿。
亲家母之间从不商量婚服的颜色搭配,也不考虑伴娘着装的颜色。
婚礼队伍
参加婚礼的人排成队伍向教堂行进(这种习俗古已有之,目的是保护新人,使他们不被妒火中烧的其他求婚者伤害)。
豪华轿车很少见,因为它们在弯弯绕绕的小路上可不实用。婚车通常为劳斯莱斯或者老爷车。
传统上,英国新娘只有一位成年看护(即证婚人)。今天的习俗则是由许多伴娘取代成年看护。带领婚礼队伍的是一位女花童,边走边沿路抛撒鲜花花瓣,预示着新郎和新娘将由此踏上幸福的生活之路。
只有正式的大型婚礼才会有引座员。一般情况下,宾客会各自落座。
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多数在圣公会教堂举行)通常包括两三组赞美诗。由于多数宾客不必吟唱,因此需要雇用教堂的唱诗班。英国父亲无需在圣坛上亲吻女儿。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离开圣殿(sanctuary area)后随牧师进入圣衣室(vestry)签署婚礼文件。此程序完成后,他们就被认为正式成亲了。在祝福仪式(benediction)上,新娘和新郎头上会盖一块正方形的布,称为“婚布”(care cloth)。
在肯特郡(Kent),新人离开教堂时,小道会零零星星地点缀上标志新郎职业的从西。因此,木匠会踩到刨花,屠夫会踩到羊皮,鞋匠会踩到皮屑,铁匠则会踩到铁片。
教堂的钟声随着新人的驾临而响起。在新婚夫妇离开时,钟声则与众不同,为的是除魔驱恶。
拍照
结婚典礼完成后人们立刻去教堂外拍照。如果正赶上老天爷下雨,就在教堂内拍照。拍照时,亲朋好友纷纷向新娘赠送结婚纪念品,有马蹄铁,有木匙,还有擀面杖,全都用丝带装饰着。
喜宴
婚礼往往在中午举行,随后是各就各座的宴会,称为“喜宴”。
第一支舞由新娘和新郎一起跳,无须宣布宴会开始,也无须父亲和女儿跳舞。
此外,他们也用不着投掷花束或吊袜带。
结婚蛋糕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宾客带来小蛋糕,放在桌子中间,层层叠叠地垒起来,然后难为新娘和新郎,让他们隔着蛋糕接吻。
尽管结婚蛋糕的设计少了些许精致,但丰美的果糕还是会让人垂涎欲滴。蛋糕上面覆盖着杏仁蛋白软糖,顶层被称为“洗礼糕”(christening cake),会一直留到第一个小孩出生。
老式的果糕可追溯到发酵和加糖前的日子。
结婚礼物
新娘无须进行记录,家庭成员间相互传阅新娘所需物品的总清单。
送礼会已经不再。宾客直接把礼物拿到接待处,并在那儿打开。金钱形式的礼物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