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雪的冬天
(2015-03-11 09:01:44)
标签:
现代生活方式人与自然中国文化传统 |
分类: 感悟 |
少雪的冬天
雪是白。雪自天而降,有着一种覆盖一切的,掩饰一切的能力。茫茫大地,下了雪,管你是花是叶,是红是绿,管你是高山、群塔,一切都是白茫茫。当鹅毛大雪满天飞舞的时候,人都被自然相隔开了。你离开了世界,世界忘记了你。天地两茫茫,一切皆可忘,一切都是空!所谓出世不过如此。贾宝玉不是在满天大雪之下出家了吗?他身前和身后,都是一片白茫茫。忘却了曾经的浮华,也忘却了家败后的悲惨。
雪是寒。雪代表是冬,冬就是寒冷。冬天是满目萧瑟,是结束。因此,雪代表苦,代表悲。在纷纷大雪之下,可以悲歌,可以吟唱。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似乎是孤独,实际是悲苦,正是他心情的写照。当然,似乎有皑皑白雪在,有这种洁白而又冰冷刺骨的雪做背景,人的坚毅,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崇高才会凸显出来。
雪无声。同样是降水,雨可以是急风骤雨,更可以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时候,你可以听雷听风,也可以听雨。有细雨敲瓦,雨打芭蕉的曲调,也可以有狂风呼啸的怒吼,自有一番味道。但是雪是无声的,是轻手蹑脚而来,无声无息而去。此处无声,胜有声。大千世界,人间一切话语都表不清楚,说,不如不说。无声的场景,让人悟、让人觉。当人们看到一片片的雪花落下,让大地安静,人的心,自然就静了;人们的情,也自然就平了。因此,雪自有一种道家的神韵。
当今世界,一切都进入了快节奏。工业化、城市化让人与自然相隔绝。少有了对自然的体会,少有了扪心自问的机会。当交通的便畅,让人们拥挤于城市;沟通的便畅,让人们整日不离手机,忙于听、说一些多余的话语,看一些编造的故事的时候。当忙着聚会应酬,忙着抢红包,甚至忙着广场舞,忙着打麻将的时候,人们失去了与自然交流的机会,也没有心情去体味,景致告之人们的那些美好的话语。当然,这也许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阶段心态。人们忙于致富的奔跑,而没有静下心来等一等自己的心灵。据说,每年还有不少的日本人来到中国,到寒山寺去体验唐代张继笔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幽美的景致及荡气省心的钟声。日本人过去和现在,似乎比中国人更在乎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些典故和艺术作品。
景致随人的心境而移,人们的审美心态,也造就了每一个时代的特有的风貌。现而今儿发展旅游,各地都造了不少人工景观,东北也利用其天然的降雪优势,造就了一个个雪乡。但是商业化,急功近利而又缺少文化积淀的造作,让这一切都努力都看上去那么可悲,可叹。人们看到唐诗描述的景色,都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人对自然包括人们生活的体味。不管是残、是旧,与天地相融,与世事相关,一切都化做了美,而不在于生硬地造景,生硬的照搬、拼接。
春节期间赶上夜晚下雪,急忙忙拿着相机出门。借着纷纷落雪,拍了几张路灯之下,匆匆而行的路人。拍是拍了,落雪纷飞的景像和人们低头疾走的形象也都有。但是地上无雪,一片黑黑乎乎的,既没有人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更遮盖不住地上的泥水。而想去模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种意境,则更是图劳。雪不够大是真的,而柴门、犬吠的景致更是无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