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严肃
(2014-05-28 14:21:01)
标签:
学术传统科技大师文化 |
分类: 杂文 |
不能严肃
这些天有些闲,把前一阵子积攒下的报纸杂志看了看。客观地评价,《三联周刊》、《经济观察报》办得还都是不错的,一些文章可读性挺强。您不能要求它不刊登一些有偿的新闻、采访,刊登一些软广告,否则人家靠什么活着呀!能有一些散文、评论入眼,就已经不错了。
说起来,中国人写的散文,杂文一般讲都挺好,东拉西扯的,眼界挺开,语言也是机巧、诙谐,很丰富。都说北京人爱侃大山,看一看《经济观察报》上的专栏写手,不管是南京的,上海的,个个都是侃大山的高手。
现在报纸杂志还凑合能看,说到电影、图书,那可真是有一点惨了。您逮先问一句,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中国电影?拜拜,不要钱都不去。电视剧,那更是胡编滥制没了边儿。至于图书,也还是借用传说中鲁迅先生说过的话,看书还是要看外国人写的书。简单地讲,这些年中国人太过浮躁,粗制滥制近乎疯狂。中国人也把抄袭、编纂当成家常便饭,以至于想找本儿中国人写的好书,那跟上潘家园淘宝差不多,索性,不看了。
当然,从深层次讲,中国人写不出好书,和中国人出不了大师道理是一样的。中国就没有出大师的条件,中国人也没有写出传世之作的能力。别看有人也能蒙个什么奖,实际上是人家的一种政治手段,至多也不过是“垃圾里的战斗机”,真算不上什么。这是不是污辱了中国人的智商呢?真不是,中国人的智商,在全世界的范围里,都算是高的,而且高得不是一星半点,那可是高得一大截。关键是中国人不认这个。要说,中国人最能吃苦耐劳,最能忍耐。但是,在学问上,在科学追求上,中国人一下子就变了,变得油滑,变得机智,变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点都耐不住。这就是中国人出不了大师,中国人写不出传世之作的原因之一。
那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又是如何统一在中国人身上的呢?很简单,为了活着和更自由自在地、光彩地活着。为了最基本的活着,中国人可以忍耐。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生活都难不倒中国人。但是,学问,科学需要创造,需要自由地发挥,需要自觉去忍耐,需要长期的培养与自身修炼。这就太不适合于中国人了。孙悟空在五指山下可以被压五百年,那么屈辱,他也不会自我了断,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从五指山下一出来,他就必须有一个紧箍咒。因为,当他由着性子来的时候,他那棒子可就想打谁,就打谁,想撂挑子不干,就不干了。他感觉还是花果山美猴王是最好的生活。像唐僧那样,有神圣的追求,又能够恪尽职守的人,在中国绝对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少有的,真正信教的宗教人士。
中国人的本性如此。再加上几千年下来,专制传统和伦理传统,使国人养成了一种污浊的文化习惯:对不对,不重要,关系最重要;是什么,不重要,谁说的,最重要。因为什么时候也不能犯上,什么时候都是靠着上面的人来提携。所以越往高层走,越有机会掩饰自己,妆扮自己。中国人所谓权威,大都是大骗子。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你不能严肃,你不能严谨。别人指鹿为马的时候,你只能说是马。因为中国人没有严肃,没有严谨,不等于没有严厉,没有严酷。都说中国的政治环境严酷,其实,中国的学术环境也一个德性。
散文、杂文,严肃的说起来,它就不严肃!它不算学术范围,说它属于艺术范围,也算不上是严肃的艺术。就如同街头的小曲,也叫音乐,但终究与交响乐不是一类的东西。一句话,上不了台面。不过,这东西也不能少。醉虾、醉蟹的,下个酒都挺有味道的。用散文的话语侃侃大山,发点牢骚,也是调剂生活。没能力严肃,那只好闲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