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没那么神圣!
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那一天,三联书店把位于东四的韬奋书店的营业时间,改成了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全天候,不打烊。还借此给大领导写了一封信。大领导也回信表示支持与赞许:“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除了三联的行动之外,在网上也看到,不少的公知,不少的大V,在微博上,在各种公共场合,颇为卖力地宣传他们各自的读书会。一时,“倡导读书”的活动真是热闹了一阵子。
互联网时代,相对人们整天拿着手机刷微博,刷微信;整天从在电脑前打游戏,QQ聊天,人们细下心来阅读的时间确实少,认真读书的人也少。相对于国民识字人数的比例,购书的总量,读书的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低得太多。这让很多关注“国民素质提升、国家地位提升、国家发展进步”的公知、爱国人士很是忧心。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中国人什么时候读书的人多呢?从古到今,泛义讲读书的人都是少数。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读书人也是少数。那个时代,人们忙于生计,能够耕读相伴,也多是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人,一般说也就是江浙一带。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一个村子都找不出几个识字的人;也找不出黄历之外的几本书。近代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识字率的提高,读书条件的改善,读书的人,或者说能够读书的人多了一些。但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价值实践的人,还是相对少,甚至很少。绝大多数中国人,更愿意把时间消磨于打麻将,侃大山,看垃圾电视剧,甚至去跳广场舞(大秧歌)。因为精神追求----太累!
中国人是很功利的。如果把读书看成是一种身份进阶的手段,那再苦、再累,花费再大,他们都愿意去做。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看一看当下中国人对于小学、中学择校所做的种种努力,各位家长所做的种种牺牲,就知道中国人在教育上的投入,可能让西方人看得傻眼。但是,这真是与“读书”无关,很多所谓的重点学校,为了所谓的升学率,把学生管得跟监狱里的罪犯一样。读得是书,练就的是“考技”,为的是一考定终身,“鲤鱼跳龙门”。
为什么学而优则仕?是因为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真不是!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还真没有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观念。中国信奉的是霸道才有力量,拳力就是力量,“枪杆子里政权”,权力就是力量。看一看中国历史,可以说,谁更流氓,谁更有力量。李清照只能感慨:“不肯过江东”。“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光会武术的项羽,斗不过刘邦这个流氓。
但是,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的观念。学而优则仕,学得不是简单的知识,学的是“道”,学的是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和早期基督传统里的教士、牧师一样了,靠着一种神圣的观念,占据了社会的高位。所以才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几千年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天道大于一切。再加上中国社会的官本位观念,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人的地位一直维持到中国农业社会的终结。但是,到了近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商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根本地动摇了中国农业化社会的体制。科举是没有了,旧学与让位于西学,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让中国人骨子里还信学而优则仕,而旧式的体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在维护着“官本位”的传统。因读书而改变身份,还是一种人们认可的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规律在逐渐动摇着人们的观念。稀贵多贱的规律也浸入人力资源的市场。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挺实际:“三千块钱就想雇一个民工?雇一个大学生还差不多!”当下,一个搞装修的木匠,收入绝对超过一个普通的白领!学校教得那些“屠龙之技”,在社会上根本没有市场。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会把博士看得厨师、木匠差不太多。而批量生产的那些垃圾博士,收入可能还不如一个牙科技师、一个修脚师傅。“知识分子”,已经不是恭维的称谓,而是骂人的一个名词。
人类的思想、观念,积累的各种知识,通过语言文字转化成为书,便于传播,也便于学习和掌握。这种学习和掌握,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读书学习也必然是一种最为简洁,最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作为一种技能掌握过程的读书,还是一种人生修养的读书,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过,做学问的读书,和一个职业球员的练球,也都是一种提升技能,提升素质的活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能够通过读书,提高修养,培养一下个人的生活品味,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建立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那自然是一件好事儿。但这毕竟是少部分人的活动,就如同让大多数中国人建立信仰一样,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书就是一种平常的活动,既不会像过去那么神圣,也不必把它和人的素质提升捆绑得那么紧密。提倡可以,千万别太当一回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