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的奥运会
(2012-07-27 13:51:24)
标签:
伦敦奥运会体育北京奥运会商业希腊经济危机 |
分类: 杂文 |
“烧钱”的奥运会
四年一届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又一次撩起了人们争强好胜的“狠劲儿”。说好听点:奥运会是拼搏的擂台,展示自己竞技水平舞台;说难听点:奥运会是玩命的沙场、你死我活的“斗兽场”。一些人为了争胜,不惜死在奥运会上。不过,如果您不是运动员,那奥运会就像是一个“大庙会”,一个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喜悦的“演唱会”。当今,奥运会也算得上是全体地球人的一个盛事。在当下,全球经济一片灰冷的形势下,有这么一个盛事,也能够提高一下人们生活的热情,推动一下经济增长。
如果把奥运会比作一个大炮仗,或者是一个礼花弹。当下,全球的人都在仰望着它那最辉煌、最精彩的一刻。不过,在它砰的一声巨响,在它彩花飘散在天际的时候,带给人们震惊、愉悦的同时,大家也得知道,一大笔钱,就像一个大炮仗一样,一下子就崩没了!没别的,奥运会首先是“烧钱”。您想想,把全世界的“人尖子”们招呼来,白吃白喝,提供场地让他们“打架”,又是搭“台子”,又是开“场子”。还得招呼一大堆白吃白喝的评判,一大堆的管理“打架”,如检查比赛玩没玩猫腻(兴奋剂呀、偷梁换柱呀,男扮女妆呀)的官员,这不逮花钱?再者说,号称第一流的盛事,那就都逮是第一流的设施,第一流的服务,不得花钱呀!这么多的客人,有运动员,还有报道的记者,看热闹的民众,一下了增加了城市的运转负荷,安保问题、交通问题,吃喝拉撒,都得靠砸钱解决!甚至因为奥运会影响到别人的生意的时候,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时候,还得赔钱。所以,这奥运会,就是一个花钱的大买卖。虽然奥运会能够带来一些商业上的利益,各个赞助商都尽着劲儿地利用奥运会来吆喝自己的产品,但是在1984年之前,办奥运会都是赔本赚吆喝。
1984年,美国人开始由商人来承办奥运会。一是商人会算计,知道哪能省钱,哪些能够节俭。比如怎么利用原有的设施,怎么忽悠来更多的志愿者(免费的劳动力);另一个方面是商人会赚钱,怎么能够开发新赚钱的途径,怎么能够从赞助商那里敲出更多的钱。当然,商人能够赚钱,也是看到了有赚钱的机会,没有赚钱的机会,商人也不会来趟浑水,他们懒得去打理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什么机会,最大的机会就是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一场比赛的观看人数能够达到十几亿,几十亿。当今,只要是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在卫星、光缆,新的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它可以瞬间传遍整个地球,这里传播费用似乎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之前的奥运会所无法做到的!一场比赛能让几亿人同时观看,商业价值太大了!比赛本身的收益就极度可观了。如果一个人用一千块钱,现场看一场NBA,整场的票款也就两千万,而有了全球直播,如果有十亿人观看,每人花一毛钱,就是一个亿。而观看的人数多了,广告费也就成倍地,几倍、十几倍的增长了。这种情况下,办奥运会对于承办者来讲,对于赞助商来讲,这是双赢!这叫皆大欢喜!
在1984年之后,奥运会一下子成了抢手的买卖,各个国家都想承办奥运会。从经济学角度讲,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商业机会。任何一个商业上的机会,首先来源于它的创意,第二是它的营运组织。而奥运会本身不需要创意了,有了更高、更快、更强就全都有了!它就是最精彩,最出彩的盛事!(当然,开闭幕式等内容还需要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创意)。而比赛本身的组织运作也是固定的了,承办者只需要做好服务,统筹一些交通、信息和志愿者队伍就行了。为了这个抢手的买卖,各国都向奥组委承诺,花更多的钱,办最好的奥运会。
当然,办奥运会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组织比赛,接待运动员,游客等等,甚至办开闭幕式等等,这些事还真不是花钱的大项目,真正烧钱的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场馆建设与改造。北京奥运会说是花了三千亿“人民的币”,百分之九十都扔在了城市设施建设上了,真正花在奥运会上的钱,只有三百多亿。那位张大导演折腾的,有史以来最烧包的开闭幕式,也就八个多亿(当然,这里面还有多少是不计费用的投入,人家不说,咱们也用不着算。)而真正的奥运会场馆建设也就花了一百多个亿。所以能够不能够承受这个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才真是一个考验。所以也别看美国人挣钱了,就认为您也能够挣钱。
从这个意义上讲,办奥运会还是大国办比较合算,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是处于迈向发达国家的,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国来办比较合算。1984年奥运会,账面上就赚钱,因为美国是发达国家,它的基础设施本来档次就够,能够应付得了奥运会的要求,新的投入不用太多。而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国,更新基础设施本来也是应该做的事,借着奥运会来一个“大装修”,既换了里子,又挣了面子,即使账面上不赚钱,长久的效益也会是正收益。这方面比如汉城奥运会、北京奥运会都是这种情况。“1988汉城奥运会奥运会前,汉城旧城区十分局促,位于汉江以北。通过举办奥运会,扩建了机场,整修了公路,治理了汉江,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奥运会后,汉城房地产市场一直涨,火爆状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由于奥运会的大量体育设施都在汉江以南,配套建设的大批运动员村、公寓、新闻中心使得江南新区成为新生活的象征,形成了新的住宅区,成为商业繁华地带,并最终使江南成为汉城主要的居民居住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汉城新区,改变了整个汉城的城市布局。”
北京奥运会对于城市的影响比汉城还突出,“北京奥运会投入的资金大部分花在了修整有缺陷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上。北京新的基础设施包括了世界上最非凡的建筑。首都国际机场新的航站楼的面积比伦敦希思罗机场所有航站楼的面积之和还要大,而北京的地铁发展计划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为比赛而建的"鸟巢"和"水立方"都是用最先进的技术建造的。”《泰晤士报》的报道说,全球的运动员都将飞到世界上最大的机场,然后进入北京。他们将在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馆里奔跑跳跃。要知道,这个体育场花费了2.5亿英镑。除了建设一个巨大的机场航站楼、三条地铁线路和一个超现代化大剧院外,中国还把紫禁城中心区关闭了两年进行整修。”
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国,一个需要大力营销自己的国家,投入几千个亿,借助奥运会转播,搞一次大的国家形象营销,算得了什么呢?以前中国人靠援助别人要面子,除了有点酸腐的味道之外,一点实利没有。而当今的面子,则有太多了利益,赢了面子,赢得了尊重,还赢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北京奥运会召开的时候,英国《泰晤士报》说:“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巨额投资是值得的。地球上两个最令人惊叹的体育场馆"鸟巢"和"水立方"集中体现了中国的雄心。中国已经经摆脱了19世纪外国列强强加给她的耻辱,成为繁荣的现代化强国。”
不过奥运会和一切商业上的机会一样,有机会也有风险,很可能奥运会办成功了,国家亏惨了。希腊奥运会过去了八年了,可能亏的账还没有还完,也不知这一次经济危机,是不是也有办奥运会的拖累。而奥运会能够扩大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咱们北面的那个大国,办奥运会十一年之后,轰的一下子就垮倒了。所以,谁能够说,烧钱就一定能够是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