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要改回繁体字?

(2012-03-02 13:01:14)
标签:

汉字

人大政协

提案

文字改革

简化字

繁体字

《细说汉字》

文化

分类: 杂文

还要改回繁体字?

 

前些时候,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大陆实行了简化字之后,出现了: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麺无麦,導无道,兒无首,湧无力,雲无雨,開関无门,郷里无郞。”

因为是微博,话本来就短,没具体讲,陈述这段话的意思是施行简化字,中国文化因而被割断了,失去了中国文字特有的内涵;还是影射当今的社会现象与简化字后的写法契合。当然,微博经常是传抄,这段形容繁简字不同的话,在前两年也听过。如果是来讽刺当今社会现象的话,感觉确实有一点道理,当下的人,确实有那么点亲不见,爱无心的现象,而且失信、造假现象不断。如果是说个别简化字简化之后失去了原来的表意形态,也有道理。简化了嘛,原有的一些有形的部分自然会被减掉。这是正常的步骤。但是,如果借此而否定简化字,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微博上也看到,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准备的一些扯淡提案中包括:关闭社会网吧;发行千元人民币刺激消费;让企业老板享受局级干部待遇;给微博问题用户加黑V;等等。其中也有提案讲:用十年时间改回繁体字。虽然老百姓不指望这些委员代表们能提出什么正经的、解决国计民生的提案。拍马屁还来不及呢,他们也没有那胆儿呀!但是,有些自以为是的人,特别是一些自认为有那点文化的委员、代表,提出主张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也是正常。这年头谁不愿意装得有点文化呀!特别是逮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偏爱,才更显得有文化。

说起繁体字,本人还是认得一些,虽然上学那会儿,已经实行了文字改革,学得都是简化字,也学了拼音,但是那个时期的出版物,还有很多是繁体字印刷的,那个年代也算是繁简混用阶段。所以对繁体字也还算熟悉,写是不能写,但是阅读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问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讲,或者说让一个学生来选择的话,谁都会选择简化字,因为它简单,易学,易写。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推广简化字,也肯定带来不少的好处。在全国受教育人口比率很低的情况下,推广简化字利于扫盲,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那么说,文字简化之后,对于中国文字的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没有影响呢?是不是影响到了汉字的表述功能呢?可以肯定地讲,基本上没有。

就简化本身来讲,古以有之。1956年文字改革开始,公布的三批简化字,有些字形就是选用古代的简化字形。如文字学者左民安先生所述:汉字由繁趋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今天在我们正式使用的简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简体字的借用,比如:准,双,声,夹,宝,尽,庙,恋,笔……(《细说汉字》)。而且从甲骨到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揩书,汉字一直在不断在演化,不断地简化、标准化。汉字早期是象形字,字形复杂,线条繁多,既没有标准的字形,写法多样,也没有形成标准的笔划,线条很随意,类于绘画的形式。汉字到成熟期,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保留了指事、会意、假借等形态的文字,但已变成了形声字为主体,笔划标准、简洁的单音节字(古字还有一字双音节的)。楷书的很多笔划就已经看不出原来象形字时的很多形象。比如现在用的又字,已经基本上看不出它原来是一支手,右手的形象了。还有在甲骨、金文之中经常用到的人形字,与现在我们用的人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文到字,是至傍一个人字,意为人至为到。而后,右边的人字演变成了立刀,变成了至形,刀声。

除了文字是不断进步发展,不断朝标准化,简洁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外,还有一因素,是古代书写条件差,所以字繁文简,一个大事,只一块甲骨记述,或者铸一个铜器记述,总共不过十来个字,几十个字。那个时代,语言抽象化不够,字的形很重要,而语句表述还不太严谨。而后,随着文化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文章开始变长,语言愈来愈严谨,字形虽然还有表意功能,但是单靠字形表意功能已经越来越低。随着文字的成熟,字形上像不像不太重要,字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化,独立于原来的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句子,通过文章表述。所以文字越来越简,越标准,而文章越来越长,越细致。所以说,汉字的简化不会影响到表述,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当然,说简化字的简化过程是符合历史潮流,包括清末以来,对中文加标点,语句的标准化等方面的改进,都是有利于中文的发展的,但并不是说,1956年以来的简化字方案就十全十美,第四批简化字就废止了,因为它不成熟。就是前三批的简化字,有些也是简得比较过的。例如干字,因为它与乾、幹合并了,再加上原来就有一个假借的天干的干,一个字形承担了几个字意,在语句中,就需要照顾前后才能理解,而且大动干戈的干的武器本意,基本被忽略了,很多人不了其意。这种情况总会有,也算是文字进步的一个代价。

汉字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种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确实有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很多优点,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标准化,简洁化,抽象化。现在如果还提回到过去的繁体字,那一定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当今的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语言概念不断流行化,不断统一化,中西文不断混合的年代,还要恢复繁体字,太可笑了。

繁体字作为一种学术工具,还是有人需要掌握的,特别是历史学者,文字学者。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繁体字作为一种艺术,也肯定会保留的。中国的书法还在用繁体字,常见有人写一百个寿字,一百个龙字,一百个福字,都没有重样的,繁体字,异字体,各种写法都有。这都行,这是艺术。但是就大众应用的文字而言,简化字还是主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桑葚  桑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