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商业化的孙海英
(2010-05-10 14:01:41)
标签:
艺术片中国人双旗镇刀客激情燃烧的岁月孙海英冯晓刚娱乐 |
分类: 杂文 |
拒绝商业化的孙海英
前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视频。演员孙海英公开地批评当今的电影界、艺术界,追求商业利益,娱乐大众,把中国的艺术搞死了!还指名道姓地抨击了一位知名导演----冯晓刚。
这年头儿,和气生财!真正敢在公开的场合批评别人,如果不是真正的敌人,如果不是真正想把别人“整死”(当然,想整死谁,那还得有足够的资本,不是谁都有这么大的能量的。)是极为少见的。谁没事儿树那么多敌人呀!要说起来,中国人没有艺术批评,中国人也没有批评的艺术,所以中国的科学进步,中国的艺术和学术的进步都很受影响。当然,后面说得这些话都是官话,甚至是废话!是事实,也没人真正愿意听。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氛围。谁敢公开说到谁,那准是一个事儿。而且是招很多人不待见的事儿!!
说起来,当今中国的电影、电视商业化的味道是有一点过了。一些导演,一些投资人把赚钱,把娱乐观众看得太重了一些,这也是事实。比如一部电影,自身的内涵本来就不足,还想尽办法加进那么多的广告,现在叫什么嵌入式广告。还有,一部片子,靠得不是内涵,也靠得不是人们的口碑,而是用大量的金钱,作广告、造势,把观众忽悠进影院。这也就怨不得别人提出退票的说法。你先不诚信,而又不允许我反悔吗!卖东西都讲先尝后买的嘛!
中国的艺术、电影界的商业化是有一点过了,但是没有商业化行吗?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艺术也是需要钱的,搞艺术要花大钱的。任何一个导演,想在当今的艺术圈子立足,没有金钱的支撑,肯定走不远。一个导演如果拍的片子不赚钱,一部不赚,两部不赚,他还想再拍片,谁给他投资,谁让他玩儿呀!而如果要说到纯粹的艺术,高尚甚至神圣的艺术,那话得另说:也不是说打击中国人,在中国根本就不会有。中国没有这种土壤,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有纯粹,有高尚吗?中国连宗教都没有,何谈神圣呢?而说到当今中国的一些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不是成心恶心他们,很多人其实也并非真正追求的是艺术,只不过想靠一些噱头,赚取外国人的认可。按我的想法说,这些人比那些只想赚钱的人,还可怜,还可恨,特别是追着外国人的喜好,拍中国人的丑陋的一些人。
据此,再来说一说孙海英。如果说算是一个演员,其实是从他拍的《双旗镇刀客》认识他的,但是真正地认识他,还是演了那个军人,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电视剧。演员追求艺术是一种本分。但是当今,演员如果想让别人来认识他,没有商业化的动作,似乎根本上就没有可能。《双旗镇刀客》中,孙海英的演技似乎就显露了出来,但是谁知道他是谁,而一部电视剧,一部家喻户晓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才让大家知道了有这样一位个性化的演员,而没有这部电视剧,孙海英也没有机会去演纯粹商业化的《射雕英雄传》,就更没有今天在媒体面前发表他充满个性言语的机会,也没机会来表现出那种谁都不夹的份儿了!
孙海英提到了卡梅隆,提到了阿凡达,这一点我也很认可。卡梅隆拍的是商业片,但是卡梅隆拍得也是艺术片。他在艺术上有特别的追求,他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他创造着艺术,而他拍片更在乎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目标的实现,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牺牲自己,而后者就是一个艺术家最本质的特点。也许孙海英想象的艺术家的形象就应该如此吧!但是,卡梅隆能让全世界认识了他自己,让全世界的观众按照他的思路去思考,去体会了什么叫艺术,那是卡梅隆的本事。中国有卡梅隆吗?没有!既然没有大师,既然不能把艺术与商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别提纯粹的艺术。在中国,纯粹的低俗能活,纯粹的商业化也能活,但是纯粹的艺术活不下去。(除非有人养着,而被人包养的艺术,实际上也离开了艺术,也就是一个包装,什么都不是。)
如果说从中国人的品味来讲,(打错了一个字,本来想说是口味,出来的是品味,基本上差不多,说成品味可能更好,而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讲,说口味更为实在。)还是俗一点好,接近生活更好一点。再有一点,中国人也要面子,中国人讲,说话不伤人。从这些方面看,孙海英说话真是不上路子,真是挺得罪人的。孙海英把那么多的媒体记者都得罪了,说人家什么都不懂,不懂艺术。他的话儿里暗含着只有他这样的艺术家才懂艺术,人们来看他们的话剧都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甚至去不懂装懂的充样子的。这话真伤人!
但是,这年头很多事儿都逼得人多想一想,被忽悠惯了,得留个心眼。孙海英这次是不是也是一个忽悠,也是一个炒作呢?不少的明星都故意地炒作自己的丑闻,为得也是商业利益,孙海英是不是也在炒作自己呢?真是有什么不满,用不着这么大声的嚷呀,不干这个不就行了!
真说不清楚!孙海英是不是真拒绝商业化。上当多了,得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