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个难解之题
(2010-04-26 11:28:45)
标签:
文化产业举国体制发展方式创意产业中国杂谈 |
分类: 杂文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个难解之题
昨天晚上,在同时看着两场都不太重要的体育比赛的间隙,还扫了两眼经济频道的节目。周末,体育比赛似乎是不少,但是真正精采的不多。广东的篮球是夺冠了,但估计没有多少人给予太多的关注,七年六冠,没什么悬念。大连的足球终于赢了,但是踢得不那精采,胜得也很勉强。总之,体育节目,没有太多的看点。
其它的电视节目实在没得看。新闻都是围绕着一个不是新闻的题材在转,领导人的关心,领导人的爱心是好。但领导人不管以什么形象上电视,也不过是那个面孔。同情的眼泪也好,感激的眼泪也好,都流得差不多了,都有点疲劳了。
昨天在经济频道里看到一个题材,有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特别提到了文化产业如何获得支持,银行或者投资人如何给予文化产业支持。
要说起来,振兴文化产业也算是一个中央一直在提的大问题。按理儿说,中国的事,只要领导重视,就没有办不成的。申办奥运会那么难,咱不才两回就拿下了。拿奥运会金牌那么难,争金牌第一,那简直是登天的难事,咱们不也拿下来了吗?只要领导重视,什么事能难住咱们!用韦主任的话讲,发挥举国体制嘛!什么都可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嘛!逮相信,文化产业肯定在举国体制下,能够有一个大的发展。
但是,昨天看了节目后也有一些怀疑,不是说怀疑举国体制,那是不容怀疑的事,也不敢怀疑,只是说这个文化产业的事让人有点怀疑。
为什么银行不愿意给文化项目贷款,这真怨不得人家银行。现在银行扒不得有良好的客户贷款呢?但是文化项目算得上良好的客户吗?首先您有抵押吗?您挣不了钱,拿什么还呀!您没有固定的资产,这年头也不兴把“喜儿”抵押给银行吧!文化产业的产品也好,创造产品的设施也好,都是“软”的,都是没谱儿的事儿。产品说好了,一下能够卖几亿、几十亿。一部《阿凡达》卖了几十亿美元的票房,再加上其它的衍生产品,合人民币得一二百亿了。但是,卖不好,或者说,“炒”得不好,也可能赔得一塌糊涂。谁能打保票说你的产品一定能够卖钱呢?而哪一位产品的生产者愿意说自己的产品不行呀?这里面就没有一个所谓客观的标准了,文化产品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最不客观的,有些产品本身可能并不好,但是大家说好,或者某些名人说好,垃圾也能热卖,哪有客观呀。
再有一点,文化是创意产业,这东西最容易被复制。而复制拷背这一手在中国来讲又最容易,中国人干别的不太行,但是学习能力是全世界最出众的。中国的产权保护又是最弱的。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地让创造者能够多获利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让那些小的创作者,通过出卖创意而维持良性循环的问题。如果全国只能有那么几十个,几百个有创意的作家,导演,不能形成一个群体,不能造就一个整体的环境,创作仅仅是造几个星,那么这种环境也形不成真正的产业。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产业能不能成功,如何算是成功,还有一个最要命,最关键的问题。这个产业是谁的,能够为谁创造业绩或者利益。这个问题在中国是第一大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房地产能够发展那么好,为什么拆迁的问题那么恶劣,而还在不断的演进,因为房地产,包括拆迁,都是ZF捞利益的项目,能够为各级ZF创造太多的利益。一位姓吴的老经济学家讲,近年来,ZF靠转换土地用途,就捞了几十万亿的费用。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呀。而土地是明面上的,是很容易监管的资源。
发展制造业也没有问题,税收也很容易监管,中国人的税是全世界最重的,中国人的劳动力收入是全世界最低的,为什么?你跑不了,人在,税在,厂在,税在,运输上,路路卡,你还能跑到天上去?只要控制了资源,利益就总是掌握资源的人决定。
但是文化产业呢?文化产业靠得不是资源,靠得是聪明才智,而聪明才智的很难控制。你可以控制他不说不作,但你没有办法控制它按照你说得作,更没有办法让他干得更出色。而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的源动力,获得利益的源动力就不在各级ZF手里了,虽然表面上,为了增加产值,为了增加就业,也希望这个产业有所发展,但是,真正想把这个产业动员起来,真正靠这个产业获得利益,都太难了。
上面积极性可能很高,但是下面的积极性却没有立足点,怎么振兴,还真找不到“抓手”。
创意产业,或者用俗得不能再俗的话讲叫第三产业,应该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人又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一个民族,按说中国发展创意产业,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看一看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感觉,发展劳动力型产业肯定没问题,但是发展智力型产业问题还真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