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不是影评的评说
(2009-11-30 14:03:16)
标签:
2012电影大片灾难娱乐 |
分类: 杂文 |
《2012》
昨天去沃尔玛购物,看到路边的小贩在卖盗版盘。小三轮车上花花绿绿地摆了不少片子,其中还有一大摞《2012》。小贩不停地说,牒版的!牒版的!昨天卖了一百多张。其他的片子都是五块,可能这一阵子这部片子太火,要十块钱。
上周在万达影院看了这部片子,是在一个小厅看的,音响和视觉效果都不错。看大片,特别是这种大场景的影片,还得到影院看。家里的电视再大,能大过银幕吗?再者,音响效果也差得太远。现在看电影就是追求感受,亲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看故事,还是小说比较好,容得你细细地品味,有时间投入自我。
看一场电影,连来带去的车钱、票钱,花了快三百(两个人),说起来也够贵的。但是看了这部片子,真说不上亏多少。让电影给刺激了一阵子,就算是用两个半小时,洗了一个精神上的冷水浴,更像一次精神上的冬泳,一下水什么都忘了。在这一段时间里,忘记了一切生活之中的事物,全身心地跟着主人公、跟着电影地情节在奔跑。
如果说《2012》和咱们中国前两年拍的黄金甲、夜宴、无极一比,它应该算是大片了。这里一点都没有踩鼓咱们几位大导演的意思。在技术手段上,咱们已经和国际接轨了,一点都不比他们差。但是要说想象力,构思,情节运用等等方面,差得可是不少。大片不都是比投入,大片一般投入是都比较大,场景也大。张艺谋的几部大片,一次投入几千、上万人,也算是大场面了。但是大片还有些东西不是简单地大场面就能够撑得起来的。如同这一部片子,让不少人能够说出“够震撼的!”就不容易了。
当然,这部《2012》如果和斯皮尔伯格的几部片子比,又算不上是大片了。我说的是拯救大兵,还有什么辛德勒名单甚至侏罗纪公园。不管是思想性,还是大场景调度,还有视觉冲击,甚至故事的编排。看过之后,似乎感觉除了那几次山崩地裂,火山喷溅,还有飞机迎着将在倒毁的大楼,从倒毁的楼间穿过的情景,以及滔天的海啸,一千多米高的海浪,铺天盖地压过来的影像,让人感觉到视觉震憾外,还真没有什么。当人们看到在黄石公园,当主人公的汽车被火山崩出的燃烧着的熔岩不断追着砸时,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个想法,没事的,主人公是不会死的!紧张是有些紧张,不过有一些俗套子了。总的感觉情节上看,有几段算是跌宕起伏,但总是场景上的。主线基本还是比较直线。人物心理上,看不出编剧和导演有什么太高明的地方。比如主人公的儿子,在前面故意表现出他蔑视父亲。因为父亲是一个不成功的父亲,写的小说卖出不过几百本,只能靠给别人开车为生;可能因为他忽视了妻子,更多是因为生活窘迫,妻子不得不带着孩子离开,找了一个整形医生(一定很有钱)。而在最后关头儿子在父亲下水去修理舱门的时候,又义无反顾地要跟着父亲,因为从逃生开始,他对父亲的感激、钦佩逐渐强化。最后当父亲从水下钻出,活着回来的时候,儿子对父亲的那种爱、敬佩都集中表现在他与父亲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很是感人。这也是影片故意从第二男主角身上,从他父亲那里引出的一条线。表现一个白人老人,因为儿子不听劝阻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到日本去生活,而几十年不与他们联系。但在老朋友的劝解下,终于在深夜,没有人看见的时候,给儿子打了电话。接电话是一个小女孩,是他从未见过,互相不知道的,可爱的孙女。但是,还没有来得及与儿子说话,日本大地震了,一切都晚了。
影片没有忘记把美国的总统给“崇高”一下。在最后的逃命关头,美国总统放弃了登上“诺亚方舟”,而是选择了和他的人民待在一切,陪他们一切死去。而场景上,导演也选择让华盛顿,在冰冷的雪景下死去,人们看着总统倒下。导演没有选择火山喷发和山崩地裂,那样的场面不够庄严。而且如果让总统那样死去,在挣扎中死去,也不够严肃。其实这一段的描述不过是导演复制了一下他曾经拍的《后天》的情节。
影片的最后情节是当几艘方舟汇合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人们看到非洲大陆,人类曾经起源的大陆,人类将有一个新的开始,全体船员们走上甲板欢呼新生。总感觉这个结尾的方式,怎么那“中国”!风浪过后,一切将会更为美好。
电影就是电影,这年头看电影就是一个心灵上的放松,看着一场灾难,人们似乎更能感觉到平静的幸福,花钱买个乐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