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收藏玉闲聊休闲 |
分类: 感悟 |
石头的情感
前些天看电视的时候,赶上电视台播放近期要上影的一部美国动画片的片花。片名没有记住,但是那生动画面却忘不了,两个古怪的东西在对话。美国人搞的动画片,都是电脑动画,为了容纳下创作者的想象力,片子的主角选择是动物的更多了一些,什么鸡、鱼、玩具、老鼠。这一部更过分一些,是自然界没有的,一种古怪形象。
是什么无所谓,电影是给人看的,什么样的角色也都得拟人,表达人的内心与情感。好来坞的制造者,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就在于不管形象是什么样,他们都能够让这个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们复杂多样的情感。丑八怪的形象,一旦有了语言和表情、动作,就那么吸引人。片花中两个角色,它们在对话过程中的动作、表情、语调。怎么形容呢?生动、丰富、传神,当然还有一些夸张,搞笑。不用说,大师们对于人的情感,人在表达情感过程中会运用的表情、动作,极为细微的部分都了解得太过充分,而运用的也太过纯熟。
电影可以复制一段人们生活,也可以创造一段人们从未经历过的历程,人们爱看电影就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复制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自己得不到的一些情感。除了电影之外,有很多东西可以让人寄托自己的情感,只不过它的内容可能较为单纯,表达得可能更为简洁。听一段乐曲,让人兴奋,让人愉悦,或者让人伤感。还有些物件,可能有段故事,能引出人们的回忆,睹物思情。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东西,但自身带有的一些特点,能够让人们平生一种喜爱,比如一些石头。
在朋友之中,有位收藏家。
乱世屯粮,盛世收藏,这年头是收藏热。什么乱其八糟的东西都成了收藏对象,不少人有那么三两个物件就把自己当成了收藏家。现在电视台也跟着起哄,搞什么鉴宝,搞什么赛宝,把不少的人搞得头脑发热,满世界找宝,凡是有年头的,那怕是假造的东西都赶紧着收起来。
这位朋友,是真正称得起收藏家的。收藏不是简单地花钱买东西。这年头有钱的人有得是,不少有钱人愿意出大价钱卖一些很珍贵的收藏品,更多地是为了通过收藏一些珍贵的东西抬高自己的品味,或者是通过收藏品来投资。马未都讲话,什么投资也没有收藏品投资收益高。不少东西,几年可能涨上几百倍,有的十几年涨几万倍。通过收藏来投资,是个投资保值的办法,但那不叫收藏。
什么是收藏,朋友讲起码要有一个主题。有主题收藏的东西才能赋予更多的内涵,可以比较,可以鉴别,可以在没有生命的物件之中发现它生命的轨迹。朋友曾围绕某个主题收藏过不少的东西。如曾看到过他收藏的玉蝉,据称有近百件;鎏金的财神,有那么几十座;藏传佛教的鎏金造像有几十座;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竹刻,只看到过几件据称是极品的东西,一般品相的也有不少。
还有收藏的关键是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朋友那也有些太不起眼的东西。用料很糙,形象很拙。但是朋友讲,这都是些商周时期的一些东西,按照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能够搞出这种东西实属不易,更为珍贵的是,它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工艺,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朋友曾一有套玉覆面(具体应该叫什么记不得了,捐给了历史博物馆)是春秋时候的东西,而后来出土的金缕玉衣,正是在这个玉覆面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物件印证了历史,凸显了它内在的价值。
朋友讲,最重要一点,收藏的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让人喜欢,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我是一外行,不会赶潮儿去弄什么收藏(关键的是没有钱、也没有心去搞收藏)。但是对于朋友讲的,一件东西能够让人喜欢,就值得收藏,是太赞同了。
也许是命里注定,父亲给起的名字里就有一个玉字,所以天生对于一些石头就有一些好感。记得小的时候,别人给拿来几粒石子,比鸡蛋黄略小,椭圆形,有白色的,也有白色加一些琥珀色的,半透明,看似很圆润,但摸上去却不是那么光滑。据说是氧气厂某一生产环节上用的。因为很漂亮,谁都愿意拿几颗。现在这种东西很多,不少人在鱼缸里都会放上一些,听说山东长岛这东西有的是,论斤约。但是那个时候,得到这么几颗石子,很是爱不释手的。当时有些小朋友也拿过“三色芯”的,最漂亮的玻璃球想换,还是舍不得。几粒石子在自己手里存了好几年,文革之中当兵离家,东西就不知去向了。
真正认识玉,还是在这位收藏家那里。什么硬玉,软玉,翡翠这些东西到现在我也不懂,曾有一位朋友很认真地给我讲过和田玉的一些识别特征,我听得很认真,但也还是没有记住。但是在收藏家那里,确实感觉到了,玉真是好东西。曾看到一些非常漂亮的玉牌子,非常漂亮的一些小挂件,不仅仅是漂亮,更重要的是感觉好。小小的一件东西,拿在手中,就那么有亲近感,就那么不愿意放手。
据他讲,这些玉牌子是他八十年代在荣宝斋,一百多块钱一块陆续买的。基本上都是子冈款的。质地是没得说,基本上都是那种通透圆润,不那么白,也不似乳的颜色。而且用他的话讲,工也非常之好。玉牌子一面是字,一面是画儿。字圆润而规整,画简洁而寓意。
在朋友那里认识了玉之后,并没有贪想自己也能有他那样好的东西,但经常留意市面上的一些玉的小挂件。记得前些年去云南,各个旅游的景点上都有人叫买一些玉石手镯、小的挂件、串珠,路过的时候总会到摊儿上看一看,偶尔也挑那么一两件。在北京不少的地下通道里,经常遇到叫买玉石小摆件、挂件的,时不时地也买两个。这些东西简直便宜得不如工钱,三五块钱就一个。前些天到一个朋友哪去探望,旁边有一个玉石柜台,兴致一起,也随意地花了二百多块,买了两三件东西。买得这些东西,不管是料还是工,都不算那么好,甚至用行家的话来讲,都不是什么正经的东西。但是没有办法,喜欢。一块黄玉,认真地看,半透明的料里面还能看到几个小的加杂,但是拿在手里,很适手。卖家还送了一个很透的小貔貅,工是不太好,但是因为料还不错,拿在手里,摸着感觉很好。让卖家给穿了个链,挂在了手机上了。
有时在家闲着没有的时候,也会把收集到的这些并不值钱的东西拿出来,不敢叫把玩儿,只能说看一看,揉摸一番。这么些年下来,也买了不少了,像样的东西,或者说正经的东西是不多。有的东西原来的料品相差一些,加工的人还给它打了一些色,别说是B货了,可能C货都达不到了,但是看上去挺漂亮,拿在手里感觉也还行。还有些东西,可能是一些碎料,裁边的东西,材质还凑合,但是无法做成像样的东西了,只简单地有一个刻画。总的来讲,这些石头都可以叫玉,虽然并不值钱,不过只要是能让自己喜欢不就行了嘛!
要说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怎么会喜欢呢,也还真说不出来什么。但是总感觉,除个人的一些好恶之外。玉那么着人待见,似乎也自有它的一些道理。玉不似玻璃那透,那么光亮,说实话,太贼亮的东西,人们是不会喜欢的。中国人都讲求有内涵,内敛。人们讲玉要润,但不要太鲜亮,太过光亮。再有玉也都没有瓷器那么白,那么洁净。凡是玉,仔细看都有那么一些极细的杂质,或者有很细的纹,不似瓷,人工所造,追求一个净,追求一个巧夺天工的完美。其次,玉很适手,很适人。把一块玉拿在手中,它不似金属那么凉,也不似木头那么没有温度的感觉,也不像玻璃那么透,那么硬,那么滑得拿不住,那么没有内涵。总之,玉光滑又不太滑,透亮又不透明,凉又不乍凉,玉就是这么不伦不类地让人们对它喜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