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是不用去了

(2008-03-17 15:48:59)
标签:

美术馆

壁画

敦煌

文化

分类: 游记
 

敦煌是不用去了

 

前两天,忙里偷闲儿,到美术馆去看了敦煌艺术展。

敦煌艺术展一月份就开展了。有心避开高峰,找一个清静的时候好好看一看,所以刚开展的时候没有去,一二月份学生们放假,也没有去。拖到了三月份,到了快停展的时候了(三月二十一日停展),才选了个上班的日子,去看看。

不想,躲清静的愿望是落空了。早晨刚九点,美术馆门前就呜嚷呜嚷的满处是人。到是没有什么学生。平时的美术馆,进进出出的尽是些带着学画孩子的家长,或者是一些成群结队,成双成对的年轻人。好吗!今天一看,一水儿的老头老太太,六七十,甚至八十多岁的。这些人也有成双成对的,有些人还成群结伙的,互相打着招呼。到了售票处才知道,六十岁以上的人免费!也是,对于这些有点文化的,想沾点文化气息的老人们,退休在家,闲来无事,有个不要钱的展览,还不看一看。再者说,去趟敦煌,即使有钱,身体未必能够撑得住,而就近看一看展览,也算是一个简便的好事。

去之前也是准备了相机,准备照两张留念。在门口也照了两张,到了展馆里,听到服务人员不停地在讲,“不能照相,请您把相机收起来”。说起来也算是守规矩的人,虽然没有被人说到,还是自觉点,把相机收起来了。

看来这次美术馆对于敦煌艺术展算是下了大本儿的,从美术馆的迎面墙到馆内都变了装饰。从美术馆门外,向北看上去,美术馆的外墙都被特大张的,表现莫高窟那种沙石绝壁的照片装饰起来,像是到了莫高窟。进了馆内,从墙壁到地面都被仿洞窟的墙纸装饰了,灯光也很暗。在整个十个展厅里,搭建了大大小小十来个模仿真实洞窟的小阁子。里面四壁都是临摹的壁画或临摹的雕塑。置身其中,也算是到了莫高窟。进馆之后,顺着指示牌,按逆时针的方向,先看到了似乎是北魏和北周的一些壁画和造像(都是临摹或图片)。人是太多了,有些画没有机会走近前去细看,还有一些人不知是谁请来的,在馆内做着讲解,吸引了不少的人,把路都堵死了,挤了半天才从人群之中逃脱出来。

如果就绘画和造像给人的直接感受而言,莫高窟不同时代的洞窟,确实能够让你感受到古人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表现方式上手法上的进步或差异。

首先说在莫高窟开洞的初期,一些造像和绘画手法上是有一些粗犷,换句话就是有些简单。但是明显感觉,这些手法不是传统的中国式的绘画,首先他们用色很大胆,其次不似中国画式的有那么多的留白,都是满幅的用彩。还有就是在一面墙壁上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什么九色鹿图,以身饲虎图(原图的名称没有记清),不少的佛教故事。在那个时代,能够用绘画的手法表达清楚一个故事,也算是不容易的事了。

有人讲,中国古代的绘画或器物,只要是有情节的,大部分都能够称得上是国宝。从绘画上讲,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被称之为十大传世绘画,只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当然画得也是相当精美)。还有那个马未都讲到的那个元青花的大罐子,因为有一个鬼谷子下山图,虽然没有称之为国宝,也是值上亿“银子”了。所以,早期的佛教绘画,虽然今天看起来,手法和构图方式,特别是人物的比例结构都不是那么合理、准确,但是说到那个时代,也算是十分不易的东西了。不要说绘画了,就是戏剧,中国不是到了元代,才有了元曲杂剧,明代,才有了真正的有连贯情节和人物的戏剧。

从北魏的展馆出来就进到了唐代的展厅。可以看出大不一样。唐初、盛唐时期的壁画,线条细腻准确,色彩雍容华贵,而且从整个的构画来看,内容虽多,并不繁乱,有一股大气。在绘画的用色上也不那么刺眼,在人的面部、在服装的折皱上有很多地方,看得出色彩浓淡的过渡。盛世就是盛世,东西就是不一样。唐代的一些佛教的造像也显现出了很高的水平。记得可能不是很准确,编号45窟的有一组造像,有佛,阿难,菩萨,天王。人物的表情、姿态都很传神。佛就是佛,看了造像就让你感觉和葛优说的似的,境界极为高远。阿难算是佛的高徒,神态上也是一种平静,宽厚,安祥;而到了菩萨,法力无边,显得很是轻松,面带一丝微笑;最后是天王,脚下踩着恶鬼,一脸凶像。想起古人讲的,一等资质深沉厚重,二等资质磊落雄豪,三等资质聪明才辩。阿难和菩萨算是一等,天王似乎就是二等了。

转到西夏五代和元的展厅里,感觉绘画的技法更为精准,特别是西夏和元的一些画,真是功夫,想不出那一幅元代的千手观音图,是要画几个月还是一两年,想不出当时人们是一种什么方式作画。在电视上看到过介绍藏人画唐卡,从图案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上看,唐卡到是和莫高窟唐代之后的绘画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是不是一种继承关系,作为外行,真不了解。

当然,在这个时代也有一些画是一种特殊的画法,可以说是一些需要高超的技巧,眼准手快才能完成的东西。在画傍的介绍里看到当时有一种湿法绘画,也就是在涂的泥未干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画上去,不过,因为不太懂这些技法,在画上也未看出个究竟。这个时期的画,色彩似乎淡了一些,色调上看也偏冷。

在整个展馆的东面和西面,各留了一个展厅,展出一些临摹莫高窟壁画和雕塑的一些工作者的个人绘画作品,或者是临摹作品。从常书鸿到当今的一些在敦煌工作的年轻人。东侧的馆是一些年轻人,有些是刚毕业学生的作品。西侧是几代在敦煌工作过,或去那临摹的老艺术家的作品,有常书鸿,常沙娜的,还有不少的名家,叶浅予,吴作人,关山月的。还有几个人没有记住。

一个上午,就把敦煌几百年的绘画和雕塑历史给看了一遍,虽然说是一个外行,也算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一是历史是不断进步的。看一看北魏北周的东西,有些手法不似那么纯熟的。有几幅画和造像给人印象很深,突出在人腿的表现上,首先长短和身体不成比例,再者就是没有关节和肌肉的表现。简直就像一条树干,从粗到细,直直地伸出去。而到唐代,人们的躯体甚至肌肉就表现的成熟多了。前些年到四川,看过大足石刻,那个地方的雕塑是唐到宋的,可以说是一些手法和审美水平比较高的工匠的作品。当然,什么东西都不能说绝对,首先在于当时工匠的水平,是不是当代最好的工匠?是皇家的,还是民间的,这里面区别太大了。其次人们的表现力也有倒退的。谁都不能不承认,秦兵马俑的艺术水平是那个时代,以至于以后几百年都无法超越的东西,看了秦兵马俑,再看汉代的陶俑,简直就没有法看。

二是从展览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一些风俗习惯,认识一下那个时代的人物。莫高窟有很多供养人像,造像和绘画都很多。从这些东西里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式,人们的穿着,甚至当时代人们的审美和化妆。有几幅五代的供养人像,很是精美。当时的服装色彩,即使和现代相比,似乎也算得艳丽。有一幅贵妇人的壁画,印象很深。她们在脸庞,或者准确地讲在颧骨上,对称地有两片发黑的东西,和上面的眉一对,看上去很是别扭。据说,当时的人流行贴花,如《木兰词》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但是贴的什么地方,是不是贴在颧骨上还真不知道,而且画像上当时用的什么色彩看不出了,变色了,黑了。

 

在参观第七展厅,北魏、北周时期绘画作品的时候,听到一对老夫妇的对言:看了这些之后,似乎没有必要再到敦煌去了。言下之意是看到的这些绘画作品既无精美,谈不上悦目。而佛教故事又太生疏,缺少吸引人之处。

我把整个展览算是全看了,因为人太多,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反复对照,细细品味。但是除了对盛唐五代,包括元代的一些绘画感觉不错外,也确实觉得,作为一个不搞历史,不搞美术的人来讲,看一看展览足够了。如果不是为了感受沙漠,感受大漠中的敦煌,追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感受,单纯为了看壁画和雕塑,敦煌是不必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