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古希腊

(2007-10-26 15:50:23)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游记

感受古希腊感受古希腊

 

昨天总算抽出点时间,去了一次首博。卢浮宫的古希腊艺术展没几天就要撤了,再不去看就没有机会了。

听说这次古希腊艺术展是历史上少有的,在此之前,卢浮宫从未把这么多的古希腊的艺术珍品借到国外展出,这次拿出这么多展品到北京、新加坡、澳门办展,其原因是卢浮宫的古希腊馆要大修。不管怎么说,能在家门口看展览,北京人讲话,能借这么个光,还真是赶着了,否则,而为了看展览跑一趟欧洲,应该是应该,但是钱袋子还没那么鼓。

能够看到真东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在传播手段太发达了,图片、影视让很多东西在家里就能看到,但是看真东西的那种直观感受却不是看图片和影视能够带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要感谢这次展览的承办人,也要感谢卢浮宫,他们让人真实在感受了古希腊。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些人就不那么大方了。前两天看到网上一个文章,说台北故宫有几十万件藏品从未面世,只是保存在山洞之中。宝贝是宝贝,但是不能让人来感受,其意义就大大降低了,如果从艺术教育与传播,甚至弘扬文化角度讲,这些宝贝也失去了意义。

卢浮宫的古希腊艺术展在首博的一层。展厅并不算大。就布展角度讲,很多东西位置,还有摆放方式可以看出布展者的一些想法,让你感觉一下古希腊的一种环境氛围。展出了古希腊原址的石砖,石柱,并垒起几截石柱,围起了一小段石墙。为了气氛,更为了突出展品,让整体展厅处于一种黑暗当中。当然,在调试得非常到位的灯光的照射下,每一件展品都那么神圣。但也很遗憾,古希腊文明所带有的那种光明,那种崇高、神圣,在这种环境之下却体现不出来,进入展览环境总让人有一种置身于洞穴的感觉。

进入展厅先看到的是几截石柱。原物和在图片上看到了东西是不一样。以前听说是大理石柱子,但没有想象到它的色彩是一种淡褚色的或者称之为浅咖啡色,而且看上去石质颗粒很粗。用手触摸一下,很粗糙,划手。感受古希腊

在展览的前部分有几个典型的古希腊式大理石头像,应该说很是完美。感慨那个时代的人,对于人物的描绘与理解已经达到了何等的水准。在展览前部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陶瓶和陶盘,用精美绝伦来形象都毫不为过。不可忘记这可是公元前三四百年的东西。器物的造型,图案的整体构思,人物的写实手法,都会让当今的人感叹。而整个器物的红黑色彩让我想起同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所用的漆器。从中国人出土的漆器看,从整体的色彩上看红色比它更红一些,黑色也更黑一些,这是因为所用的材料不同。但是从器物的造型到绘画的水准,不可比,真是不可比!

说到陶器,想起了二十几年前,在看乔万尼奥里写的小说《斯巴达克斯》时,曾挑出小说的一个错误。书中描述范莱丽雅密室中的器物时候,曾讲到一件珍贵之物是来自中国的瓷器(瓷杯)。实际上,那个时候也就是汉代,中国人还没有烧出瓷器,范莱丽雅哪来的瓷器呀!而且就精美程度而言,就是一千多年之后,宋代的瓷器也未必比得上这些东西的精美。感受古希腊感受古希腊

在前一部分,还有一件东西看过之后很是赞叹。一个青铜瓶,从造型,到简单而精美的装饰,都那么完美,而且从它三个把手的位置看,也是一个方便顺手的实用器物。比较当时中国的一些青铜器,大都是从实用的一些器物转变成一种礼器,总是有原形器物的实用味道。一般人看到的中国的青铜器,鼎居多,式样都差不多,还有就是一些形状复杂的叫不出名字来的一些容器,如盛酒的、盛食品的如簋之类器具。当然,也曾在一位收藏家朋友那看到过一个商代的车饰,要算是有些艺术味道了。总的看中国的青铜器造型从美学角度的考虑少了一些。

展览中区是一些大型的大理石雕塑。没有得可说,就是完美。当然,想也说不出来什么。展厅里有个别的讲解员在对一些观众讲解:某一座雕像是谁,谁雕刻的,成于什么年代,这个雕像反映的是什么内容等等。没有去听。古希腊的很多人的名字叫法上与我们习惯的叫法都不一样。是个人就知道爱神叫维娜斯,那是罗马的叫法,而希腊语管她叫阿佛洛狄忒。而且要想真正了解古希腊,能够把人物,形象的艺术地位等等都听懂,也得具备很多古希腊的历史、神话、美术史之类的知识。看展览,不是去掌握知识,长学问,而真实地去感受一下历史,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美就可以了。

在这里看不到卢浮宫的那座镇馆的维娜斯,也就是所谓断臂的维娜斯。但是展出的另一座维娜斯雕像也非常美,有那种女人的美。站在她面前,似乎能够感到美人出浴后的那种气息。当然,在这里说“美人”,对于这位爱神似乎有一些亵渎,不过神总是远离人的,有一种冷冰冰的感受,而站在这一位爱神的面前,就有一种面对真人的感觉,很亲切的感觉。感受古希腊

展览的最后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些智者的头像或胸像,有哲学家,有剧作家。古希腊最著名的三代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在。因为不太了解历史,对于古希腊的人种也缺少研究,所以如果你把三个雕像的标签换位,可能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提出异议(就如同当今中国人画的孔子一样,谁知道当时的孔子是什么样呀!)。当时的人或者说当时的雕像,头发都是那种半卷曲的,高鼻子,深眼窝。看了说明之后,也许能够把苏格拉底的雕像区分出来,因为他的雕像确实是一个塌鼻子。不过看了雕像并感觉他像书中形容的那丑。柏拉图的头像微低着,如同还在思索。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比较两位前辈来讲,发际靠后,显得那么的光亮,可能他的头颅更能代表智慧吧!在柏拉图的头像前的墙壁上,写下了柏拉图的名言:“每个人都有一条所要遵循的主导原则。这样的原则有两种:一种是旨在追求快乐的天生的欲望;另一种是旨在追求至善的后天获得的判断力。”想一想常被人引言的所谓柏拉图的爱情的说法,认真体会一下这位古希腊哲人对于人的定义,对的伟大灵魂、思维的理解;再体会一下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说法,就能够体会出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而也就找到了为什么科学能够出现在西方,却不会产生在东方的一个答案。感受古希腊感受古希腊感受古希腊

从古希腊艺术展的展厅出来,又到其它厅里看了一看。很偶然地在地下展厅看到了一个希腊当代艺术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懂。感觉总是在追找别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想不出现代的希腊艺术与刚看到的古希腊艺术有什么继承关系,与起源于西欧的印象派、抽象主义有什么区别。都说古希腊文明曾经断代过,那么现代的希腊和古代的希腊除了地理位置一样外,还有什么文化上的继承关系没有,真是不知道。如果像埃及似的,当今的埃及与古埃及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的一样,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们去埃及看的几千年前的拉美西斯或者图坦卡蒙和当今的埃及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就无所谓的继承了。

 

感受了古希腊,虽然仅仅是点点滴滴。古希腊文明并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种,或者说某一个地域的文明,虽然可以用一个地域来标记它。但是,本质上讲,它代表的是人类的文明,闪烁的是人类的光辉。虽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传承,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但是对于一切人类文明,我们只有赞叹,却没有理由拒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