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 幸福是什么?
关于捐助与感恩的话题在网上已经热炒了一阵子了。
有人讲,对于那些“白眼狼”,那些受到捐助却一点都不感恩,理都不理捐助人的人,就不该捐助;也有的人讲,捐助本身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强迫或者要求别人感恩,太过分,那就不叫慈善了,而是一种做秀,是用金钱来换声誉,违背了慈善的本意。前些天《新京报》上曾刊登过一种消息,学子受助先签道德协议,但四百贫困生只有十余人签约。很多人不愿意签这个协议,因为这对于受捐者是一种不尊重,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心灵上的伤害。并提出:“捐助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慈善行为,与被捐助者不应再签什么协议。”
本来慈善和捐助是一件好事,但是被大家一炒,让想捐的人寒了心,不愿捐了;让需要捐助的人也不敢抻手,怕丢掉了尊严和信任。
对于捐助这件事,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并不是一个穷与富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一个善良不善良的问题。谁能说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善良呢?谁能说中国人都没有爱心呢?但是从捐助的数额上看中国人确实鲜于慈善捐助,中国人也很少愿意参与慈善活动。上半年,美国的一所大学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在前几天看到一条消息:中新网纽约8月16日电(邓悦)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十五日表示,在今年四月份校园枪击案中遇害的三十二名学生和教师的家庭每户将获得十八万美元的补偿,这比原定数额高出三万美元。
另外,二十六名在枪击案中受伤并在医院治疗超过十天的学生,每人将获赔九万美元,同时免去继续在校完成学位的所有学杂费用。在医院接受治疗三天至九天的学生则获赔四万美元,并免掉学杂费。住院少于三天,以及发生枪击的教室内的学生和老师则全部获免所有学杂费或一万美元的赔偿。
这条消息中令人感兴趣的就是最后一段,校方介绍所有的赔偿金都来自枪击案发生后由学校创立的一个纪念基金。这个基金在事后一共收到私人捐款共计七百七十万美元。在过去五周内,再次收到二十五万美元的捐款。
去年《广州日报方》报道:我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合5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2003年的个人捐赠就达2410亿美元。中美人均GDP差38倍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七千倍。
美国人比中国人富有是事实,但是美国人的富有程度绝对不想想象那样可以随意去支配,捐助只是九牛一毛。但是他们却愿意捐助,愿意帮助他人。中国人也绝不是贫穷到了不能捐出一点点钱来帮助别人,人们不缺少帮助别人的钱财,也不是缺少真正的爱心。为什么中国人很少愿意帮助别人,很少愿意对陌生的人进行帮助呢?思来想去,只能说一个原因,人们缺少起码的信任。
捐助的人总希望自己的捐助不会落空,自己花出去的钱要有一个回响,希望自己的帮助真正能够获得回报,也许不是金钱的回报,起码是一种心理上的回应。最怕的是把钱给了“白眼狼”,把钱都打了水漂。什么叫“白眼狼”,就是没有回报的,以自己的寒酸“骗取同情”获取利益的人。
被捐助者总希望帮助自己的人是一个不图回报的人,是真心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人。没有太多的附加条件,没有太多的要挟。最怕地是签一个卖身契,或者被讥为吃“嗟来之食。”
谁能让人们建立起更多的信任呢?谁也难于做到。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抱着一个怀疑的态度来看待一切的。一句话,谁对谁都不信任。遇事先怀疑对方,提防对方。人们总是讲平常心态,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平常心态,总是一种警惕的心态,紧张的心态,哪里还能平静地关注他人,平静的关心别人呢?
前些时候,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讲一个人身在北美,他在超市购物付款的时候,给了收款员一些零钱,也就是硬币。当时收款员问了一句:数过没有,他说数过了。收款员用手把硬币一搂,直接划进了钱币箱。当时他很惊讶,说你怎么不数一数?收款员说,你不是数过了嘛!他说你为什么就这么相信我呢?收款员说,我为什么不相信你呢!
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也让我很感慨。人生一世很不容易,如果活在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环境之中,虽然也不一定富有,但他一定会感觉很快乐,感觉很幸福,生活上也许不满足,心灵里是绝对的满足的。而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钱堆里,但天天提防着他人,天天算计着他人,物质生活可能很丰富,但他心灵上是很悲凉、很孤独、很恐惧的,他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记不起听哪位老师讲课说到:天堂和地狱环境都一样,都有很多好吃的东西,每个人也都用一个很长的勺子吃饭。但是天堂的人是互相喂着吃,所以每个人都能吃饱,而地狱里的人,每个人都是只想自己吃,都因为勺子太长,吃不到。天堂就是人与人互相帮助的环境,是合作的环境,而地狱就是人与人没有合作与互助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