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非典型爱情

(2011-12-28 10:44:20)
标签:

情感

分类: 特色绝对100

文章来源:绝对100婚恋网“两性话题”栏目

 

1、为什么会出现老妻少夫?男女双方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分析“老妻少夫”的心理因素,大概有如下几种:
1、成熟的女性别有魅力
国外调查发现,女性的魅力在36岁时达到顶峰。现代女性由于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到中年往往有修养、有个性、有品位,还拥有较好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并且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后大都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健,感情也变得更为深沉、含蓄、细腻、平和,因此年轻男子被她们吸引也就不足为奇。

2.恋母情结的影响
男子儿时缺少母爱或拥有过分的母爱,都有可能使其对母性的温暖产生特殊的依恋。当他长大后往往就会下意识地找个年纪大的女性做伴侣。

3.各取所需
不少“老妻少夫”的现象,都出自于男方对年长富有的女性的物质需求。但同时,成功、富有的年长女性也乐于同年轻男子为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

 

2、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年轻男女压抑住了自己的爱情,服从组织上分配的婚姻,您怎么看这些不是因为感情而是因为理想、政治结合的婚姻?
我认为这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个人的命运和选择,在整个时代大趋势面前,是非常渺小的。那些组织上安排的婚姻,某些有其不幸和无奈的一面,但由于在当时的时代,个人对组织往往有着很深的信仰和依赖,甚至超过对自由选择的渴望,因此这种对组织的感情,以及不辜负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为了实现组织的理想而牺牲小我的观念都会发挥调节作用。因此他们的痛苦会得到比较好的修复,而这样的婚姻除非双方有特别严重的问题,实在没有办法生活到一起,否则也能平淡地过一辈子,甚至培养出一定的感情。

 

3、您认为问题2所提到的婚姻有它的合理性吗?如果有,体现在何处呢?
如果说它有合理性,那就是由于组织的关心,当时的剩男剩女比较少,基本上适龄男女在组织的关怀下都会组建一个家。不象现在,剩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几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4、这样结合是不是有它的隐患和弊端?
有一句话:婚姻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要买到合适的鞋子,需要自己多试穿几双,同理,要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也要自己多接触几次。经旁人代劳的婚姻总有可能不如自己选择的贴心。

 

另外,我们刚才提到,出于对组织的信仰,所以个人会抱着牺牲小我,听从组织安排的心态。有这样的信念作支撑,往往会麻痹或修复个人的创伤和痛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我们走进新时代,越来越强调个体、自我的时候,这样的信念有可能破灭,而如果那一段不自由的婚姻在过去的岁月中没有培养出足够的感情,当事人就有可能产生怀疑、怨愤、后悔、痛苦等负面情绪。

 

5、上世纪30年代,作家丁玲在与胡也频同居很多年,同时,丁玲爱上了冯雪峰。三人曾在杭州共同生活。最后,丁玲决定放弃对冯雪峰的爱,和胡也频在一起。请问:丁玲对胡也频的感情到底是什么类型的?

丁玲与胡也频一起生活了7年,直至胡牺牲。两人并且育有一子。冯雪峰只是他们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插曲,丁玲充满激情地爱上他,为此与胡发生激烈的争吵,但最终还是回到胡身边。

 

我认为丁玲对胡的感情无所谓分类,一起生活7年,他们已经成为夫妻,在爱情中沉淀出亲情。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正是这双重的感情战胜了爱的激情,使他们重新走到一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