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着上协和

标签:
协和医院杂谈 |
分类: 杂的文 |
本来,手术打算在309医院做。后来在309医院的种种遭遇,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都让我畏惧三分,实在不敢再把自己拿给他们练手,决定换一家医院。到网上搜了搜,冶疗耳朵最好的医院是301、中日友好、海军医院和协和。协和是医保医院,于是选择了协和。但并不知道进协和住院有这么难。费尽周折,才住进去。难怪老百姓都说:全国人民奔协和。
住院前去医务处办事,医务处在老楼,进去后被彻底震憾。这哪是医院,雕梁画栋,青砖绿瓦,古树掩映。协和的历史都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
办理住院手续后,在等待调床位的空隙,在医院对面的书店转悠,发现一本书,《协和医事》,三联的,书的版面设计是我喜欢的类型。翻了翻,有点贵,还是买了,想想正好住院这几天可以看。于是,抱着《不许联想》、《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以及这本《协和医事》,住进了医院。
果然,协和是有历史的。请原谅我的寡闻,之前对协和一无所知。就象住院前母亲说,感觉协和是给领导看病的地方,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于此,只晓得他是一家不错的医院。到北京十几年,从来没有去过。
于是,在协和耳鼻喉科简陋的病房里,我慢慢地了解着协和的过去。
北京东单三条。当年的豫王府,老百姓俗称油王府,协和的前身。
成立于1913年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从1914年开始派代表团到中国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投资筹建协和医学院。代表团受到袁世凯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及其他高级政要的接见。
正式的开学典礼于1921年9月举行。
1923年,美国《时代》周刊回顾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十年之路。除了惊人的拨款数字,就是他在发展中不断锁定的中心主题:为全人类的健康。而耸立关这个主题两旁,是两大伟绩:一个在美国,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另一个则在中国,是PUMC----北京协和医学院。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这所医学院建立后的头30年中投入了数千万美元,使其成为该基金会受援最多的唯一机构。截止到1956年,该基金会共向协和投入4800万美元。
如今,在东单三条老协和西门,挂着一块“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门牌,提醒着时间的力量。
在民间,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赋予了“协和”许多延伸内容,这两个字渐渐演化成---医疗安全感、医学精英、关爱百姓的亲切姿态、病人重获健康与温呢的可能。
病人说:“我们千里迢迢到北京协和看病,是到了头。无论如何我们心甘了。”
以上资料摘自讴歌编著的《协和医事》
尽管今天的协和跟当年的协和比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协和的根本没有变,那就是这是一家拥有最好医术和最多一流专家的最好的医院。我住院那些天,康爸说每天黄昏时,挂号大厅外面,挂号的人就排起了长队,端着小马扎的,席地而坐的,还有带着被褥的,蔚为壮观。另外,以我有限的就医经历比较,更是非常庆幸这次歪打正着,选择了协和。不敢想象如果去了当初决定的那家医院,如此精密的手术,会是什么结果?
相关阅读: 《病痛让我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