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闭儿教育小满妈妈 |
分类: 教育训练 |
认识余华应该是在好几年前,但已经记不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记得03年方老师来北京的时候,在一起吃过一顿饭,非常清楚地记得几个细节:一是吃饭的时候,她低下头祷告,因此知道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另一个细节是小满爸爸谈到姐姐在家时对着小满发脾气,她说姐姐的压力太大,需要调节;吃完饭有一个山东的家长提议去她家看看,她有些顾虑地说,小满对陌生人不太适应。后来知道小满是个非常敏感的孩子。她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平和淡定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之后大家各忙各的,一直没有更深的接触,似乎觉得在她的平和后面,还有一丝不易觉察的忧郁。
这几年一直非常关注小满的情况,知道她辞职了(后来才知道是请长假),带着小满去青岛训练,差不多一年后从青岛回京,因小满不适应青岛冬天的寒冷;再后来小满上小学了。以前她还在以琳网上写点东西,后来越来越少,知道小满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偶尔从园缘妈妈那里得到零星的消息。直到最近,看到她的博客,才全面地了解到,这些年他们是如何陪着小满走过来的。
读余华的博客,总能够得到许多的启发,她谈得更多的,不是如何大强度地训练孩子,不是各种训练方法训练技巧,没有谈ABA,没有结构化,也没有RDI(训练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想保证好的训练效果,前提是家长必须调整好心态),甚至没有谈小满上学的成绩,而是花大量的篇幅,介绍他们是如何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建设孩子的健康心理,以及个人的心理调节过程。小满从一个非常敏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存在许多困难到能够坚持上学,从刚开始上学时只能坚持二十分钟到后来能够完整上完一整天的课,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从她的文章里,多次提到易春丽老师的咨询,知道他们得益于这些年一直坚持接受易老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且,确确实实地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日常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从小满的进步,小满漂亮的画里,小满的日记里面,都可以看到艰苦后面换来的沉甸甸的收获。余华的文字,简单朴实,字里行间透出她的思考、细腻、从容。
从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中,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小满妈妈的这个变化调整的过程是多么不容易,正如她所说,这些变化是这几年观念改变而逐渐带来的结果,许多细节的处理是学来的;至于自己心理的调节,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在带康康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检讨自己的行为,凭心而论,我们现在的心态,较之几年前好了很多,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年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是孩子持续的进步,还有一方面是家庭状况的改善。即使这样,仍然不可避免产生焦虑,甚至有的时候无法克制自己沮丧的情绪。
尽管我一直认为,我们是真正接受康康,完全无私地爱他,可在潜意识里,并没有如我们所表态的那样,真正全方位地接受他,完全理解他的不一样的行为表现,尊重他的差异,了解他的困难。当孩子的表现不如我意,进步不明显,遇到阶段性的停滞的时候,或者正值自己的情绪低落期,我的焦虑我的不满我的急燥就会暴露无遗地表现出来。我的坏情绪不仅影响到孩子,还影响到康康爸爸甚至是阿姨,就是说,整个家庭都要遭受我这种坏情绪的毒害。从而带来的后果就是,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够调恢复到比较良好的状态。
每当我发脾气或者焦虑的时候,康康总是很害怕地看着我说:妈妈你别生气。甚至有一天我开车因为堵车自言自语地抱怨,康康坐在后排赶紧探过头来对着我说:妈妈你别生气!他非常在意妈妈的情绪,并且能够很敏感地感受到我情绪的波动。这种好一阵歹一阵的不稳定的情绪,让他无所适从,没有安全感。是啊,孩子在父母这里都得不到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怎么可能指望他的情况得到改善。就象易春丽老师所说:如果孩子和父母都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们是没有兴趣去探索外界的事物的,孩子的动机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安全的基础上建立的。反省过去,我是怎么样粗暴地对待孩子。曾经在以琳网上写过一篇日记,在儿子就要离开北京离开爸爸妈妈到青岛去训练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孩子是那么的不舍,忏悔当初曾因他的不会到到厕所大小便而发了疯似地打他,将自己满腔的怒气迁怒于孩子。而如果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父母应该学习的第一课是如何利用孩子的资源,向孩子传递爱和关注,知道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让他感受到被爱,我就不会如此对待他,如果当时我就知道,压力之下我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我也不会象疯子一样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仔细想来,平时百倍的努力,却被我们一个愤怒的眼神或话语将成果轻易摧毁,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行为。
为过去的事情后悔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所以,看小满妈妈的博客,有太多的震撼,再一次地让我沉下心来思考,检讨自己的行为。记得张俊芝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孩子某个阶段出现了问题,首先应该检讨的是家长,看看自身有什么问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家长或者外部环境原因造成的(大意)。我们的孩子其实非常敏感,可就因为贴上了这张自闭症的标签,让我们觉得他就是不正常,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万恶的自闭症,殊不知即使是正常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当初我们曾经因康康往楼下扔东西而打他,张俊芝老师知道后告诉我,孩子喜欢从高处往低处扔东西,这是很正常的,普通孩子也一样,只不过我们的孩子因为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很多,所以出现这种行为的时间比普通孩子晚。这个时候应该思考如何将他引导到更有益的事情上,或者通过正常的途径让他得到发泄。她告诉我们,可以带他到河边扔石头,告诉他扔这个动作,比比看谁扔得远,可以借此培养他正常的兴趣,还可以将他的这种不合适的行为转化为良好行为。尽管现在看起来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可当时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自闭症,所有异常行为都与此挂钩,哪里静得下心来去分析了解正常孩子的发展过程,从而调整对孩子的态度。在康康上一年级入学之初,我表现出的焦虑急燥直接传递给孩子,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他表现出严重的不安和不稳定,可我们没有给他更多的缓冲的时间和机会,逼着他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还有新的课程,其实,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放慢脚步,降低要求,让他逐步适应。
写到这里,想起这个周末带他去海洋馆发生的事。我一心想着带他看海豚表演,在海洋馆门口,他告诉我想买一根红果冰棍(这种是不含奶的,他可以吃),我告诉他看完再买,没等他同意,拉着他就走了。由于海豚表演时间快到了,他希望先在一楼游戏机的地方玩一玩也被我阻止,拽着他跑到海洋剧院,人已经坐满,找个台阶坐下,前后左右都是诱惑,右前方是一群学生正在吃暑片、前面的人正在吃烤肠、后面的人在吃饼干,而刚才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已埋下不悦的种子,于是表现出不快,哼哼唧唧地要这要那,我拿出准备好的梨他也不愿意吃,一会要暑片一会要烤肠,我掰着他的头不耐烦地让他看海狮,他怕我生气,回应我:看海狮,并故意睁大眼睛,可注意力仍然停留在那些吃的上面。当时真的很生气,可转念一想,这么辛苦带他出来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为了给他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长点知识,另一方面是让他开开心心轻轻松松享受妈妈的爱,这才是目的。如果他不喜欢看海豚表演何必非要勉强他,为什么一定要我高兴才是,为什么我总是不顾及他的感受。想到这,平静下来,问他是不是想买红果冰棍,他高兴地说:是。我说:那我们现在出去买吧。他立即起身灵巧地穿过台阶上的人群往外走。走出海洋剧院,转过头愉快地对我说:不哭啦!意思是他很高兴,一脸的灿烂。我们俩高高兴兴地找红果冰棍去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看海豚表演,参观的人非常少,整个大厅没几个人,带着儿子边走边看,不用担心别人撞着他挤着他,也不用担心他碰到别人,还可以随意给他讲解,非常放松,真是风景无处不在,重要的是心情。曾经看过小满妈妈写带小满去大连玩,事前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原因,整个旅行以孩子为中心安排,不凑热闹,不赶时间,该放弃的放弃,从从容容。正如她所说,其实这样,得到的是另一番感受。
拉拉杂杂写下这些,一方面是借机梳理下自己混乱的脑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敲敲警钟。无论是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建设,还是对我们自身心理的调整,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小满妈妈走在前面做得很好,希望更多的妈妈更多的家庭能够如她一样,真正地做到对孩子的理解、信任、尊重、接受,充分地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身心得到放松,体会到父母的爱,重新找回欢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