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会议有感之二:多业务开发是数字电视运营的动力

(2008-10-28 00:42:25)
标签:

电信

通信业务

业务开发

融合

韦乐平

杭州

ictc

it

分类: 数字电视探索

杭州会议有感之二:多业务开发是数字电视运营的动力
  

    这次ICTC 感受最深的不是来自广电行业的受益,而是电信通讯业的专家,业务规划之严谨让广电同仁何种感受呢?只是汗颜,只有惭愧。

    以下内容摘自中广互联CEO曾会明博客:
    “中国电信总工韦乐平的演讲,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今天的论坛上还能够感觉到余波未平。
  关于融合,韦乐平提到,从电信的观点看融合有五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各种技术层面上的融合。这涉及到各种有线无线技术、架构、协议、接口、硬件、软件、中间件、机架结构等等;第二个层面是电信网自身各个层面的融合。水平上而言包括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驻地网的融合;垂直来说包括传送网,承载网,业务网,支撑网的融合;第三个层面是移动与固网的融合;第四个层面是网络与IT的融合;第五个层面则是三网融合,三业融合,这里面至少涵盖八个方面的

融合:行业、监管、市场、技术、业务、网络、终端、支撑系统等等。
  这让我想起此前不久电信研究院杨琨在一次论坛上的发言,他认为融合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全业务运营;二是营销整合;三是业务融合,这一点国内目前还未做到;四是终端的融合,比如iPhone;第五,是网络和业务平台的融合,真正实现端到端的融合,在任何时间、地点、终端都能提供服务。

  两位电信专家所说的融合,包括电信网自身各层面的融合以及三网融合,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只不过其分析分别是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展开的。
  韦乐平指出,“融合”是对“综合”的反思,是现实的演进。所谓“三网融合”目前主要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都趋向全业务;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最终导致行业监管政策和组织架构上的融合。各自网络设施由于历史原因和竞争需要将长期共存,竞争,但都会向全业务网方向发展。
  对于三网融合,广电方面的认识差不多还只是语音、视频、数据的Triple-Play,以及竞争的危机。可以说,广电对三网融合的认识远没有电信这样系统、这样深刻,还没有细化去考虑具体的融合步骤,不免令人担心,广电如何去迎接、应对三网融合的大潮?”

    之前,我在流媒体网博客上也学习了杨景前辈的文章:

    “通信业务,即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但是它又是一个迫切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世界在快速地变化,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显然它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因为对通信业务的理解涉及到未来电信业发展的定位问题。

    基于通信业的本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进展以及通信和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特征,我们可以导出以下七个基本原理。依据这七个基本原理,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了下一代通信网和通信业务发展的方向。

   通信业务第一原理:通信业务是信息通信业的一类产品,通信业务的价值是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带来的增量收益、通信信息服务产业链建立带来的国民经济增长、就业和税收、以及通信信息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社会的信息交流成本几方面体现的。

   通信业务第二原理:通信业务是在IP互联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网络上为可信用户提供可信服务为基础的。这些用户包括个人用户、组群用户和企业用户,这些服务包括运营商提供的通信业务、第三方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业务、以及以以上服务为基础的第三方开发的集成应用。

   通信业务第三原理:通信业务的提供应该是全球的。因为按地域提供的通信业务需要付出额外的互联互通成本,是无法和全球性提供的业务竞争。

   通信业务第四原理:通信业务的获取应该是本地的,或者说业务应该在最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执行。为了支持本地获取业务,业务和应用及其相关的数据应该具有可分发性和移动性。

   通信业务第五原理:通信业务是多种多样的、是专业化开发和运营的,同类的通信业务是相互竞争的。用户得到的通信业务通常是多种不同的业务会聚和集成而成的。

   通信业务第六原理:基于通信业务的应用是海量的,每一种应用是面向小众定制开发和集成的。显然,这种应用是基于通信业务提供的开放的网络开发和集成工具生成的。

   通信业务第七原理:通信业务是通过在可管理的通信和分布式计算环境下面向业务的可管理的软件业务模块实现的,是依据用户的地理分布、业务需求和业务使用量动态配置的,并依照网络通信能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动态优化的。”

 

   然而基于广电数字化的业务有多少研究呢?一个引领行业的技术推动、业务开发,最终提升用户价值的变革,在出台一系列政策、资费标准、价格听政等的时候显得那么草率、仓促、简单、片面,是不是要引起一种反思呢?

   通信的业务能总结出来7个原理,数字化的广电难道只有一个免费就一了百了?

   简单的做法,是很容易将数量做上去了,持续发展的后劲还会保持吗?如果欠账太多,是不是要调整方向,该补的课还是要补,忽悠了用户最终又被谁来忽悠呢?

   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架构的缺失,过分依赖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贴近用户开发符合市场的需求业务,数字化不被普遍认可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比学习电信行业走过的路,还是会有许多新的体会。

杭州会议有感之二:多业务开发是数字电视运营的动力

   用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变化,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广电产业变革的要求,多业务开发成了这次会议众多论坛讨论的主题,究竟如何开发适合广电的数字化业务?

   也许,行业内已经有运营商在实践总结了,至少杭州华数的数字电视页面给了黑暗中摸索的业内同仁一些启迪和希望。

杭州会议有感之二:多业务开发是数字电视运营的动力
  
   华数能引领数字电视行业,与他们和网通这个原先电信通信行业公司的渊源密不可分。
 
   难怪有网友戏言,假如电信运营商来做数字电视结果又将怎样?也只是一种如果,现实情况是广电行业内李幼平院士“下一代能存储的数字广播构架”、罗小布总监的研究成果不断刊登出来,《有线电视数字化经济解释30问》等都为推动数字化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至少是一种行业内少有的科学态度。

   业务需要持续开发才符合广电行业数码芯片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用户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媒体的资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越用越多的一个例外,其他资源都是用一点少一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开放的架构能否允许创意的业务开发和实施,这是一个难题还是业内都要面对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