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上证指数1000点暴跌的脚步,最近市场上兴起了一种“证监会救市”的说法。说是证监会批准了三只券商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还有三只新基金的发行获得了批准。此外,还有媒体用心良苦地为证监会救市罗列了六、七张底牌。针对市场上的这种“救市说”,证监会方面毫不犹豫地予以了否认。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不负责管理指数,也不会因为指数的一时涨跌而放弃正常的监管工作,批(集合理财产品)是一直在批的,成熟一只就批一只,不会因为市场调整而特批一些产品。”如此一来,“救市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实,证监会也不是真的就跳出事外了。从有关媒体的报道来看,三只券商理财产品及三只新基金发行的获批,并非空穴来风。即便数量上没有这么多,但批准其中的某几只也是很有可能的。这一点,证监会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没有表示否认,而承认是“成熟一只就批一只”。这种做法对于目前市场资金来源已经断流了的二级市场来说,也就相当于是拿到救命稻草了。并且,虽然证监会有关人士不只一次地表示“我们不负责管理指数”之类,但实际上并没有人相信这一点,投资者相信管理层的眼睛是盯着指数的,不然管理层种种打压股市指数的措施又是如何出台的呢?更何况就连美国的监管部门也都紧盯着美国股市指数的涨涨跌跌,我们的监管部门又如何能够不负责管理指数呢?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的监管部门岂不是太渎职了?
那么,证监会为何要否认“救市”一说呢?究其原因,笔者推测有这样几点。
首先是与本轮暴跌的真实原因有关。本轮暴跌从表面上看,美国次贷风波影响的进一步恶化与中国平安的恶性圈钱是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但在这两大原因的背后,不排除是证监会使出的借刀杀人之计。美国次贷风波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并非始于现在,但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却很小。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美国经济的衰退固然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甚至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通过扩大内需,这种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抵消的。并且,次贷危机还有可能减缓我国宏观调控的压力,带动人民币的继续升值。所以尽管进入2008年之后全球股市在次贷风波的影响下是跌声一遍,但A股市场并未因此而下跌。直到1月12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十二届(2008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美次贷危机从目前来看,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短期影响有限,但是从长期看,次贷危机的蔓延,可能会间接地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于是次贷风波对A股市场的影响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并导致了股市的暴跌出现。而从中国平安1500亿元的巨额融资来说,在公布之前也不可能不跟管理层“通气”。不排除管理层有意借中国平安之手来调控股市。只是没想到中国平安会造成如此暴跌,这或多或少有点出乎管理层的意料之外。
其次,虽然目前股指经过了1000点的大暴跌,但股票的市盈率并没有调整下来。沪深股票的市盈率还在50倍、60几倍的水平。这样的市盈率仍然是偏高的。面对这样的高市盈率水平,也许在管理层看来根本就谈不上救市,而只要能让当前的暴跌停止下来也就足够了。
此外,管理层也不愿意背上一个“干预股市”的名声。虽然对于股市的发展来说,在特定情况下的救市是需要的,但过多地干预股市这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股市更多的时候还是应该按其自身的规律来运行。而中国股市本来就背着“政策市”的名声,所以,管理层能尽可能地不干预股市的时候,最好还是以不干预股市为好。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也尽可能地淡化为一种日常监管行为,而不要轻易地与救市扯上边。更何况在目前这样一个指数位置,管理层也不愿意看到因为“救市”之名,而刺激股市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如此一来,这又会加剧股市的震荡,增加股市的泡沫成份。所以,在目前情况下,管理层采取某些稳定股市的做法是有可能的。但要大张旗鼓地“救市”,可能性微乎其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