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在振兴路附近搞勘察,给单位才分配来的年轻工程师说起了这一大片被白色粉渣填埋的场地原来是一片海滩,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在这里用羊毛钓蝼蛄虾。山羊尾巴上的羊毛最好,兴许是蝼蛄虾偏爱羊毛的那种浓烈的膻味,把羊毛插进它隐身的小洞里,一会儿就感觉被它钳住往下拽,这时要做的只是轻轻一提。
讲着讲着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在海边的快乐时光。上小学一年级的夏天,我们同班二十多名男生坐有轨电车去黑石礁海边玩。那时的车票是四分钱一张,没钱时我们就在站台上拣撕成两半的车票回家用糨糊粘在一起用来坐车。
在海边有人用一个车内胎(大连人叫它“太平圈”)打足了气,拴上一根由很多渔钩组成的长长的渔线,插上一面红旗游水把它送进海里,另一头固定在岸边。我们着急地拔出渔钩看有没有上钩的鱼儿,钓鱼人宽容的示意我们远离渔钩以免把鱼儿们惊着。过了很久钓鱼人开始收线,只见几十米长的渔线上几乎每隔一米就有一条大概50公分长的棒鱼(身体瘦瘦的嘴巴尖尖长长的鱼)上钩,一下子就是一大筐,钓鱼人看到我们好奇羡慕的表情很慷慨地送给我们几条。虽然感觉有点发苦,小伙伴们还是兴奋的生吃了这些棒鱼。
记忆中的学生时代暑假只要晴天几乎每天都在海边度过。印象最深的是跟我的邻居魁梧的“海碰子”迎春叔叔去小平岛,当时小平岛很少有人涉足,海边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海产品,只见迎春叔叔戴着水镜、穿着脚蹼,把网兜扎在“太平圈”上浮在水面,在几人深的海里一下扎到水里不见了,正当我为他担心的时候就见他跟随着一串气泡浮了上来,手里举着大大的深紫色海胆(大连人叫它“刺锅子”)对我摆摆手放到网兜里,一会儿又扎到水里抓着一只鲍鱼和一只海参浮出水面。。。。。。
到了中午我俩就着从家带来的玉米面饼子,吃着他从海底捞出来的生海参、海胆还有我在礁石上撬下来的生牡蛎,(大连人叫它“海蛎子”)也许吃它吃的?大连人说话都带着一股浓浓的海蛎子味儿。
也是在那时学会的游泳。当迎春叔叔在碰海时,自己站在礁石上看到海水清澈见底,以为不会很深,脱了衣服跳下去就够不着底了,慌乱的我两脚在礁石边、在水里乱蹬后浮了上来,还真就学会了踩水和简单的游泳,上来后发现走过的礁石上留下了我带血的脚印。
以前对海的喜爱仅停留在夏季,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美女。。。。。。后来又喜欢上了冬泳,喜欢冬天海水的冰凉甚至有些刺骨的感觉。
看着漫天的飘雪落到海面无影无踪,感觉这就是雪花最好的归宿,而我正融在大海里畅游,我想也许以后大海也将是我最终的归宿。百年后我的骨灰也要撒在那里,把对海的记忆深刻在大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