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子曾经曰过:“君子不忧不惧。”意思是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很谦虚的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者不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做一个内心完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高尚和伟大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看来做一个真正的君子真的很难啊!
正是孔子的这些思想造就了后来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居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社会,要成为一个君子就要有“恒心”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今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远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做为君子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