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有时候也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抱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而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或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怀的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大家知道《豪猪的哲学》吧?
子贡曾经问过老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论语》告戒我们,就算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对待工作方面,子曾经曰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叫做“义之与比”?就是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在“言”与“行”之间,孔夫子更看中“行”。他很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爱说漂亮话,做出取悦于人的样子在这种人里找不着真正的仁者。孔夫子鼓励的是什么呢?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孔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起码也是“言多语失”。
孔子提倡做事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对我们今天不是照样有用吗?如果我们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子路曾经问到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事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您可以选择回到我的个人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