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元胜诗歌解读(一)
(2010-11-17 13:03:51)
标签:
转载 |
李元胜诗歌解读(一)
鼓浪屿
在海边放一块石头
在石头上,放一些树和小路
我觉得这差不多
就是鼓浪屿
我这样揣摩已经有几年了
因为经常有人在身边说
鼓浪屿
一个想象得太久的地方
我其实也不怎么敢去
怕从偏爱的远方里
再删去一个词
她的石阶,我好像已经坐过
她的安静,有一些锈迹的街
目光茫然的猫
都比较如我之意
最重要的是
站在礁石上
不管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都会有浪花
很多浪花
一圈一圈从空中围过来
解读:一首诗,如果与他人甚至与很多人趋同,写得再好也只能叫做“写得好”,而不是“好诗”,也只是习作而已,算不上作品。李元胜是聪明的,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和把感受表达得与众不同,就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对人所共知的鼓浪屿,只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写。
所以这首诗,他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勿需用力,轻描淡写而已。不是没有用力,而是不能用力,不能铺陈,不能刻意雕饰,让它自然流露,否则就变形,变得与众人的感受趋同。写作心理就是这样的,你越试图“深刻地思考”,会越感到无力。除非你去写小说。
甚至在这首诗中,意象都是不能选择的,句式也不能选择,恰好是这样轻的意象和句式,最符合作者个人那一瞬间的感受。
这首诗必然是轻的。怎么样让它压得住?怎么样把它放在枰盘上时,能让枰杆微微地那么上扬一下,这首诗就成功了。于是在最后一节,李元胜表达了大海的宽广、包容、永恒,同时,也写了天空,天空一层层的云。结果他写的是时空的永恒。
一首好诗就是这样,恰如其分,自然而然地把它本来就存在的内涵说出来。第一不要刻意强加内涵,第二,是说出来,不是写出来。
用一生的时间看天
李元胜
用一生的时间看云
它们聚散不定
像飘浮在身边的世事
那光晕里沉默的人群
那经过纸上的
隆重的春天
我全部暗记在心
用一生的时间看天
看它一年年展开无边的明亮
又有什么
在其中留下
我满腔的爱和恨
都小如芥子
也许今后许多年里
我都不再歌唱
就这样看着
等着
那些破碎已久的东西
怎样在平静的傍晚到来
1990年6月27日
解读:这是李元胜早期作品,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每一次想到他的诗时,就会想起这个标题。就这么一句,旷远的悠思便从心底升起来,就像真的看到了天空,感受到了旷远永恒和自身的渺小。没有人用这些日常生活的经验写这个主题,他写了,写了所有人共同的经验,用最简单的语言。我主要是想用这首诗来说明,李元胜的诗写得超轻松、超自信,标题是“看天”,结果他第一句写的是“看云”,这并不让人感到不快,反而觉得有一种空间和张力;再一个,倒数第二句,“东西”二字也入诗了,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他的自信、轻松,不为什么东西所羁绊,他在他的写作范式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平静、克制,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不追求语言的效果,而是用整体来呈现。明确的指向、炼意、聚焦、适可而止的深度,都自然而然会更容易做到。
清晨扫地的人
李元胜
清晨扫地的人
扫把的末梢
透过层层砖墙,扫到我的身上
像是被什么拂中
我总是从梦上面跌下来
有些发愣地睁开眼睛
从末谋面的扫地人
究竟用了多大的劲在扫?
天完全亮开后
他扫过的道路
一些又细又深的缝隙里
甚至露出了发白的骨头
至少这一次
在体面的衣服下面
我和道路有着同样的划伤
1998年2月24日
解读:“精细的洞察力和不同寻常的表达。”记不得在哪儿看到的这句话,它有助于理解李元胜的诗。这首诗中融入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精细而独特体验。读到这首诗后,我才回忆起,每天清晨街上扫地发出的持续而尖厉的磨擦声,确实像扫在骨头上。
李元胜关注着事物沉默的本质下面微妙的秘密,可以这样认为,这首诗也表达了他的诗观,纵观李元胜的所有诗,都是在阐述一种隐秘的体验。李元胜早期诗句“也许该用刀/对付这些茎叶/但我又怎能/挖到它们的根”(《另一种蕨类》),也是在表达的他的诗观。
这首诗非常惊人,李元胜表达的东西,存在于生活中,但绝不在生活的常识里。“清晨扫地的人”和“骨头”两者都是一种神秘的意向,也是同一个意象的两种存在,一个是生,一个是死,都在现实生活中,但不为人知,当白天人们上班,忙碌,他们就隐藏在生活的表面之下,他们完全不存在;在当夜深之时,他们就开始浮现,参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读李元胜的诗,可以知道,其实,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隐秘的东西,我们没有发现。
土豆是盲目的
李元胜
土豆是盲目的
当一个土豆,爱上另一个
它们羞涩的牵手,就像
被切细的丝条,交错地叠在一起
它们拥抱,代价更大
失去边缘,失去形状
还要经历碾碎成泥的过程
但是土豆没有后悔
它们前赴后继,拥挤着
朝着幸福,朝着虚无
只有一个土豆留了下来
脱离了集体,脱离了爱情
阴暗的怀疑,长出了绿芽
它悄悄积累了
生存所需要的全部毒素
解读:“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好似一个梦,即使它具有某种表面上的明显之处,它自身也不作解释,也永远明白无疑:它极像大自然赋予一种植物以生长的生命那样,表现了一种意象。”(瑞士/荣格《诗人》)
有时,好诗就是陈述事实,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是如此地与社会赋予它们的使命相迥异。它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差异,因而诗意,同时它符合事实,因而也是一种真理,它是自然,但也暗合了人世。如果诗写出了这三种境界,绝对是好诗。它可遇而不可求。
土豆和我们都是盲目的,那个不盲目的,却是我们不敢接受的。
李元胜用盲目做题,应该有此意味。
献给一对无名恋人
李元胜
在他们安息的地方
人们并排种下两棵小树
这活着的碑文
绿得让人刻骨铭心
我猜想那纤长的根须
正在泥土中摸索着对方
就像昔日,他们的小指头
秘密而快乐地勾在一起
解读:关注隐秘之处,仍然是李元胜的风格。你可以想像树的根须在泥土里彼此努力寻找、伸向对方的情形,坚定、悲伤、幸福,再不被打扰。爱得刻骨铭心。
写得诗情画意。短短八行,四个完整的场景,墓地、两棵翠绿的小树、泥土中的根须、两个小指头悄悄勾在一起的幸福的年轻人。四个景像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
两个人相爱,经常在并肩走路时或坐在桌前时,两人的小手指会悄悄勾在一起,秘密而快乐。但是他们同时死了,或者相续死去,殉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年轻。人们把他们合葬在一起或者分开,总之离得不远,离得不远种上两棵小树。两棵小树长得枝繁叶茂,象征着两个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
这时候,作者感觉到,两棵生机盎然的小树就是他们两人,他们的根须正在努力伸向对方,相互摸索着,根须缠在一起,就像当年他们俩悄悄把手伸向彼此,摸索着,小指勾在一起……
死了也要爱。不同于梁祝化蝶的轰轰烈烈,也不同于山楂树之恋的悲悲切切。隐忍,符合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有着平静的幸福,有着深切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