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陶渊明《饮酒·其五》英译评述 | 许景城
(2015-07-29 17:39:08)
标签:
陶渊明饮酒其五许景城汪榕培长安诗社 |
分类: 中国典籍英译 |
陶渊明《饮酒·其五》英译评述
撰稿:许景城(Bangor University)
编辑:梅小小
——「长安诗社 · 论学」——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英对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rinking Wine V
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
Yet with no sound and fury do I ken.
To tell you how I can keep deaf and blind,
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
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
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
The evening haze enshrouds it in fine weather
While flocks of birds are flying home together.
The view provides some veritable truth,
But my defining words seem to me uncouth.
译文选自:
汪榕培,《陶渊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p113.
▎英译评述
一一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辞赋家、散文家、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因父亲早逝,陷入贫困而出仕,后因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是田园生活,平淡自然,真情实感,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被认为田园诗派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一一《饮酒·其五》是田园诗的代表作,描写傍晚晚霞辉映之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饮酒至醉,记录了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向往悠闲自得的心境以及热爱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全诗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以下评述从文化生态负载与传达效果视角对汪氏英文译本进行诠释。
一一汪氏译文总体上很好地传达了陶渊明“大隐于市”之哲思。译者在处理“结庐”时,可谓深思熟虑。“结庐”本意建造住宅,然此处陶渊明重在强调居住之意,以突显虽居住在“喧嚣”,大隐于市,却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不受世俗所扰。因此,如若将“结庐”译成“I
built my house”,那只能是传达表层之意,强调动作,而非一种静止之状态。汪氏采用被动语态,并用现在时态,将陶公那种静态祥和之深层意思展露凸显出来。
一一“而无车马喧”句,陶公身在“人境”,因自身保持心静,复归自然,放眼望去,映入眼帘非车马之喧嚣。译者采用化实为虚,化形为声的翻译策略,不直接英译成带有车马意象的对应词组,而间接译成“no
sound and fury”,指远离世俗交往的喧扰,可谓绝译,不仅让西方读者想起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William
Faulkner的著名小说The
Sound and the Fury
一一此外,译者用“ken”这个词,古英语中表示“看见、望见”,苏格兰英语中表示“知道、熟悉”,不仅很好地与前面的“men”对应押英雄双韵,同时凸显陶公原诗中原本隐化的主体“人”与动作“ken”的关系,通过倒装和“no”的使用,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彰显生态中心主义韵味,将“形”与“神”之态很好地传达给译入语国家的读者。
一一可见,译者充分了解陶公的这种人生观后,在翻译“心远地自偏”时,便很好地处理陶公所传达玄学上“远”和“偏”的意思,译之为所见之物,对于一个具有“peaceful
mind”的诗人来说皆是“calm”的,虽不是直译原诗句,却能忠实地意译出了陶公超凡脱俗,淡然自足,远离喧嚣,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哲学。
一一译者在译“山气日夕佳”时,其中的“enshroud”词用得有待商榷,因“enshroud”暗含着夜晚的雾气像裹尸布一般把山给笼罩着,给人是一种恐怖的感觉,而原诗中并没有这种恐怖气氛,而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在的心态。所以直接用“cloud”或者更显得自然一些,与前面的“evening
haze”也显得更加和谐。
一一尽管如此,译者却非常巧妙地英译了原诗最后两句蕴藏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诗句。站在屋舍前,望着美丽景色,陶渊明悠然自得,与世无争,便不用世俗的眼光去辨识,用过多的话语去争辩,而是尽情享受。之前在脑海中形成的辨词、辩词在这美妙的景色前早已忘记,变得陌生,故译者用“defining
words”(“辨词”或许再加个defending(“辩词”)会更好些)和“uncouth”(“不舒适的、陌生的”)把陶渊明这种出世,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展露地恰到好处。总体的来说,汪氏译文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