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有所思之104——“有为之君”与“不召之臣”

(2009-12-20 15:58:35)
标签:

不召之臣

君王

亚圣

读书人

孟子

杂谈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有为之君与不召之臣

和孔大圣人比,孟子虽为“亚圣”,可我是喜欢孟子。

喜欢就有原因。孟子的《公孙丑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日,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碰巧齐王派人给他传话说:“我本应来看你,但因寒疾不能吹风,所以今天来不了。明日早朝的时候,不知你能否来见我?”孟子一听这话,称自己身体不舒服,无法上朝。到第二天,孟子却外出吊丧去了。大夫景丑知道这事后,很不理解,批评孟子做得不对。孟子答道:“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意思是说,大有作为的君王,一定有不可以随便召唤和驱使的臣子。如果有什么事要商量,君王应亲自去臣下那里专门去讨教,倘若君王连这点都做不到,就不足和他共事了。

“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显然,孟子这是在教导君王要多多尊重臣下的人格尊严,要有不召之臣为师的雅量。战国时代的的孟子那时能有这样的思想,真让人感慨不已。其实纵观历史,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君正是受了孟子的这一启迪和影响,放下架子,屈尊不召之臣,才成就了一番功业。

 然而,事情就真的这么简单吗?掩卷沉思,我觉得与其说孟子是在教导君王,不如说“亚圣”孟子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天下的读书人宣告自己的出仕原则:做不召之臣。

  难道不是吗?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翻开历史,你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在中国的读书人中,除了孟子外,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召之臣:伊尹管仲、伯夷、叔齐、许由、介子推、嵇康、诸葛亮、陶渊明、严子陵、张良、李白、刘因、郑板桥、陈寅恪、刘文典、梁漱溟、马寅初、马一浮等等,可谓层出不穷,群星灿烂……

 然而,遗憾的是,昔日群星灿烂,今天却凤毛麟角。放眼当下,你看看现在的读书人,为了屁大点利益,哪一个不是趋之若鹜?哪一个不是极尽奉迎?哪一个爱惜自己的羽毛——您还能见到这样有风骨的不召之臣吗?

 无不召之臣,哪有有为之君?无有为之君,哪有不召之臣?

 

                                                                  夜半挑灯看吴钩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