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有所思之52——赵豫、龚遂构和谐

(2008-12-08 22:17:14)
标签:

太守

官吏

陛下

政绩

赵豫

松江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明朝宣宗的时候,赵豫担任松江府知府。他一见到来告状的告的不是紧要事,就对告状的说:“明天再来吧!”起初人们对他这种说法都加以嘲笑,因此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民谣。岂不知来告状的人,往往是逞一时的气恼,过了一夜气平了,或者有众人加以解劝,因而许多人就不再来告了。一时,松江便风平浪静,一派和谐的景象。
作为一方长官,赵豫并不是借破案率挖空心思费尽心机,大树形象捞政绩,而是一门心思想方设法,息事宁人消除社会矛盾构建和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松江太守明日来”,拳拳之心为和谐。读完这段明史,不知别人怎样想,反正赵豫的这一片苦心让我感动不已。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与赵豫就截然不同。媒体常有某某地方破了多少案件,破案率有多高等报道,以此作为一个政绩到处宣扬,仿佛自己干了多少工作,为老百姓做了多大的贡献。我就奇了怪了,一个地方案发率高居然竟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了和向上级和老百姓邀功请赏的政绩工程?这真是中国“特色”!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执法部门就怕自己的事情少,生怕没有事情做。比如上街围追堵截小商贩,站在马路上乱收费,要么就上门抓人家两口子看黄碟……仿佛自己不折腾,不忙,贡献就小,天下就要大乱;越忙,越折腾功劳就越大,就天下太平——你看看人家松江的赵知府是在怎么做的?
说到这儿,使我又想起了西汉的龚遂。汉宣帝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年成饥荒,盗贼蜂起,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七十岁了,皇上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心里颇看不起他,便问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盗寇呀?”龚遂回答道:“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们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象是陛下的一群顽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一样打斗了起来。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去安抚他们呢?”宣帝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抚百姓的。”。龚遂到任后,即向渤海所属各县发布文告:将郡中追捕盗贼的官吏全部撤免,凡是手中拿的是锄、镰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拿问,手中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单独乘驿车来到郡府。闹事的盗贼们知道龚遂的教化训令后,立即瓦解散伙,丢掉武器,拿起镰刀、锄头种田了。
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是否和谐决不是仅依靠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来实现的,也决不是只取决于那些格外“忙碌”的执法者。至于靠什么,我想西汉的龚遂和明朝的赵豫已经给出了答案!
                                       夜半挑灯看吴钩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